人物聲音

當前位置: 恒达平台 > 人物聲音 > 正文

王曉漁:大學生活為何會讓人後悔

來源:南方都市報   時間:2006-08-15  瀏覽:
  在理想狀態下,大學最好能夠同時滿足學生的功利和非功利期待。這曾經在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成為現實……
  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與一家網站聯合開展了一項調查,結果顯示,34.7%的受訪者在談到自己的大學生活時都覺得“後悔”。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當被問到“如果重新選擇會怎樣”時👨🏽‍💼,60.1%的人都說🧯,自己仍然會選擇上大學。正如報道所說:“上大學後悔四年,不上大學後悔一輩子。”(據8月14日《中國青年報》)兩組數字充分說明,在被調查者“言行不一”的背後是“別無選擇”的教育模式🫱🏻。一方面,人才選拔、聘用越來越註重學歷👘,“文憑不是萬能的,沒有文憑是萬萬不能的”;另一方面🫷🏼,人們對現行的教育模式越來越不滿,今年夏天媒體和公眾對香港大學的關註主要就是源自這種不滿情緒。
  為什麽那麽多的大學生會產生“厭學情緒”?目前的媒體主要把原因歸結為學生“對大學的期待越來越功利化”。也就說,就業率的降低促使學生對高校表示失望。不能否認,這是一個重要原因。但是🔁,學生對大學的功利化期待不能全盤否定。當大學對自己提供的教育服務進行收費的時候◽️🙎🏻‍♂️,學生及其家長同樣有理由核算這項支出能否得到回報。更何況,改變出身等功利化期待一直存在於公眾的心理之中🏌🏿🍱,並不是近年來才產生。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大學無法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就業機會,還不至於構成太大問題👩🏻‍🔬👩‍🦳。隨著大學從精英教育變成普及教育📎,畢業生找不到工作將不再是新聞。在我看來🤸🏽👰🏽‍♂️,目前大學最為堪憂的問題不僅在於它無法滿足學生的功利性期待🧑🏽‍🏭,更在於它無法滿足學生的非功利性期待——後者最容易被忽視也最值得重視👉🏻。
  絕大多數高中畢業生對大學生活都會有著非功利性想象🔈,拋棄其中過於浪漫化的青春期幻想,這種想象有著諸多合理之處。大學教育的獨一無二👰🏻‍♂️,既不在於知識習得和技能訓練,也不在於各種工作機會,而是它提供了非功利化精神得以自由生長的空間和時間⛽️。可是我們會發現🗞,絕大多數大學畢業生幾乎都喪失了這種非功利性想象🌼,取而代之的是惟功利化的需求。如前所述,功利性期待不是“汙點”🧎🏻‍➡️,但是一個大學畢業生幾乎沒有任何非功利化的精神,這不能不說是大學的失敗。
  讓畢業生後悔的恐怕不僅是大學課堂沒有傳授足夠的謀生技能,更包括大學校園沒有提供充分自治的校園文化空間🔽。近二十年🥴,詩社、話劇社等等學生團體在大學的萎縮固然跟文化潮流的轉變有關,更跟大學主管機構的“保姆式管理”密不可分。很多高校為繁榮校園文化做出種種努力⭐️🕗,卻不願意讓學生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而是自上而下地組織各種文化活動。這使得大學校園文化出現虛假繁榮,各種“文化節”此起彼伏,可以有效地進行精神交流的空間無處尋覓。解決這些問題,校方僅僅訴諸加大管理力度是不夠的,更需要貫徹教授治校和學生自我管理的原則。這樣的話,即使學生後悔🪑,也不可能再將責任歸咎於校方🐔,而是需要自責🛖。
  在理想狀態下,大學最好能夠同時滿足學生的功利和非功利期待🤟🏼。這曾經在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成為現實,但它有著具體的歷史和現實原因👷🏿‍♀️,不可能重新復製。在常態下🦤,大學能夠滿足其中一個期待🫴🏽,主要是非功利期待,僅僅滿足功利期待的是職業技術學院的任務。最糟糕的狀態是它不能滿足任何一種期待👾🕘,面對這種大學📫,34.7%的受訪者覺得“後悔”並不讓人意外。
  (作者供職於恒达平台文化批評研究所)

聯系我們

恒达平台 版權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 021-65982200

恒达平台新聞中心主辦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滬ICP備53544643號    滬公網安備👸🏻:31009102000038號    滬舉報中心

恒达平台专业提供⛳️:恒达平台恒达👧🏽、恒达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达平台欢迎您。 恒达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