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全球化背景下製造業的發展趨勢
1.世界進入全球製造時代,國際產業轉移成事實🚴🏽。世界製造業的資源優化配置突破了企業—社會—國家的界限🍮,在全球範圍內尋求優化配置。全球製造改變了世界經濟的格局,世界經濟格局的調整以及產業的轉移已經成為一個事實,不以人們的意誌為轉移——這也正是中國“世界工廠”凸現的時代背景。
2.技術和服務成為獨立的商品形態。隨著經濟全球化🧠、服務資源配置社會化和國際化的發展趨勢,原本在一個企業內完成的研發、製造、銷售等生產全進程現在正被分解、外化到全球多個企業中♜。企業生產活動外置和服務外包已經成為獨立的商品形態👆🏿,競爭性技術也變為一種獨立的商品形態🛝。
3.專註自身核心競爭力的提高成為世界製造業的變革趨勢🧐。隨著社會分工的細化,零部件的集中生產🦸🏿☔️、工藝的專業化生產以及非核心業務生產的外置和服務外包已經成為趨勢,內化向外化演進是當今製造業主要的變革方向。但中國似乎尚處於樣樣都得有的原始擴張思維中,企業自研、自供👰🏿、自產、自銷的傳統一體化經營模式仍較普遍💇🏽♂️。
4.生產性服務業與製造業融合互動。從製造業發展來看,服務化趨勢日益顯現🥳🫖;從服務業發展來看,工業化已成為一種趨勢🙎♂️。服務業的生產性服務,包括金融⛓、人力資源培訓👨🏽🍳👨🏼⚖️、研發等專業中介服務成為新興服務業。中國已進入產品經濟向服務經濟的過渡🌥,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滯後已經成為中國製造業“瘦身”轉型的瓶頸。
5.社會組織資本也是生產力。諾貝爾獎得主斯蒂格列茨認為🪠:“影響一個國家和地區發展的關鍵因素除了物質資本、人力資本和知識外,另一種資本是社會和組織資本……”中國有龐大的科技隊伍和取之不竭的勞動力資源,唯獨稀缺的就是社會組織資源,也就是生產要素的社會化資源配置,這是轉型國家的共同點,也是中國的當務之急。
中國製造業發展戰略的選擇
1.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加大創新和服務的社會能力建設。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有助於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緩解資源🧑🏽⚕️、能源和環境壓力👵🏽,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提升製造業的國際競爭能力,對於當前中國的發展來說是一個契機。當然,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並不是替代製造業🦁。中國尚處在工業化、城市化和國際產業轉移的加速階段💄,製造業還有一定的上升空間,而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可以促進、提升中國製造業的競爭能力💇🏼♀️。需要強調的是,一個國家的競爭力不僅取決於生產力三要素(知識🕴🏻、勞力和資本)🦐,同時也取決於其社會組織能力。社會能力的建設比技術能力的建設更難👜,它決定了資源配置的效率和社會交易成本的高低。
2.開放創新和集成創新仍是理性選擇。中國經濟發展的成功來自改革開放🦸🏼♂️,未來經濟發展的機遇仍在改革開放。自主發展與融入全球化是並行不悖的,全球化並不等於同質化🚵🏼。歷史證明🤵🏽♂️:合作與競爭同在🍍;為了各自的利益,合作是相對的和暫時的🙌🏽,競爭是絕對的和永遠的;排斥外力🐮,我們將付出很大的代價,完全依賴外力,我們將錯失自主發展的機遇🧑🏻🏭🐯。中國製造業的發展必須放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的廣闊天地中去思考。
盡管世界經濟格局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生產力要素已經在全球範圍內優化配置,製造模式也跟著發生了變化🥹,但人們的傳統思維模式仍然滯後於客觀事物的發展,不論工業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面臨著挑戰👮🏻♂️。未來國際經濟分工格局的改變取決於發展中國家內生的創新和服務能力、整合社會和國際化資源的能力👪🧙🏿,以及工業發達國家高投入、高增值的研發能力的持續性👩🔧。
(作者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恒达平台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