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人觀點
國學走向大眾是一種呼喚,一種美好的願望,一種文化價值取向,一種文化建設的主張—— 國學如何走向大眾?
近來,“國學熱”方興未艾。從大學裏的國學院到國學班,從社會上的“孟母堂”到“童學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越來越為人們所重視。因此,國學如何真正地走向大眾、面向大眾,就成了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現實問題💁🏻♂️。
國學的價值在於揭示和展現了自古以來中國人在生產實踐©️、社會生活實踐⚪️、文化創造實踐和日常生活實踐中,所發現和創造的一系列真、善9️⃣、美的價值理念、文化藝術形態、典章製度、精神境界和生命智慧。
研究和重視國學,實質上,是為了梳理和了解中華民族的文化命脈🫕,把握歷史文化的走向,為找到中國人之為中國人的母體性、根源性🌧、民族性的文化根基和身份標誌,建設具有本土化風格、中國化問題意識🦹🏻♂️,具有中國民族特色🧓🏿✣、話語獨立性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使中國人成為具有中國靈魂和世界眼光的現代化的人,使中國能夠成為屹立於世界前列的中國🏹。這就要求國學不能僅僅停留在學府的課堂上,學者的書齋裏,而是必須以一種開放的姿態走向大眾。
國學走向大眾是一種呼喚🔄,一種美好的願望🫵🏿,一種文化價值取向,一種文化建設的主張🙎🏻♀️。它是針對復雜的歷史原因所導致的國學被邊緣化,國學在國人的精神文化心態中,處於被西學消解、中國傳統思想的原生態遭到破壞🧐、國學的源頭活水被阻隔等一系列狀態下提出來的。它表征了學界對國學研究中存在的問題的反思🥕,反映了在日益加速的全球化進程中,知識精英對中國學術、中國思想文化形態的渴求👇🏿🧑🏻⚖️,和對民族化、本土化、大眾化敘事形態的期盼,也代表了愈來愈多的具有文化自覺意識的中國人,對自己文化身份的認同和主體意識的覺醒🧎🏻♀️。
國學走向大眾🤸🏽♂️,歸根結底是為了使國學在全球化背景下煥發出新的文化生命力,是使國學的精華更好地體現在中華民族精神之中,滲透在當下中國人的國民性格和主體生命之中。
可是,眼下的“國學熱”有一種傾向值得註意,即有人把國學當作一種“稀有資源”來加以兜售❓,以弘揚國學之名獲取高額商業利潤之實🫳。
更值得註意的是,有的人以弘揚國學為名又回到“揚中抑西”的狹隘民族本位主義或原教旨主義的立場上,甚至公然摒棄和反對馬克思主義𓀖,提出所謂振興國學的主張和口號👨🏽🦲。如此弘揚國學是“只知有秦漢不知有魏晉”,最終的結局是搞亂人們的思想🏷、扼殺了國學自身的生命力。因為國學的繼承😫💃🏿、弘揚和進一步發展👨🏿⚕️♨️,必須要和馬克思主義相結合。離開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國學的發展方向就會出現問題🧌,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和比較也會失去辨別是非、真假和善惡的標準。
再者,目前學界仍然比較嚴重地存在著人為地造成各學科之間壁壘森嚴的狀況。如何使從事各學科的眾多學者都能走出自身的封閉,熱心於重植中國思想文化的“根”🎶,再造中國當代先進文化的“魂”呢?借鑒和汲取西方文化的一切積極因素🎀,共同在交流、融合中致力於創造一種當代中國學術的原創機製🧏🏿、原創理論和原創傳播方式與途徑💩,應成為每一位學者的共同理想和信念。
目前我們在對國學學術價值的研究、現代意義的詮釋上,已經取得了豐厚的成果。問題的關鍵是,在文化宣傳🌪、大眾傳媒和教育的可操作層面,還缺乏有效的機製🤿、手段、方法和途徑。
中央電視臺《科學·教育》頻道已闖出一條弘揚國學的新路子,如果能進一步嘗試把中國哲學的基本精神🤜🏽、中華民族的精神氣質🙆♀️、中國思想文化的人學意蘊,轉換為老百姓喜聞樂見的通俗文化作品,將會產生更好的效果🪼。
其實🧖🏼♀️,在各級各類學校的課堂上進行教化傳播,也是一條根本性和基礎性的有效渠道👨🏿🦲。問題是中小學在應試教育的壓力下🥷🏻,大學在註重科技理性、工具理性、功利主義價值取向的籠罩中,國學的教學和傳播難以順利展開。所以🤵🏻♂️,我們一方面應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製定相應的措施、政策和辦法🪄,同時輔之以觀念引導,對國學內容從小學到大學做出體系化的科學安排,以使青少年在適應全球化的國際環境的同時,務必學好中國語文和打下國學基礎🏄♂️;另一方面要靠家庭生活中父母的言傳身教和社區的熏陶。歷代家訓、蒙學等都是傳播精英文化的世俗化渠道,只有學校👵、家庭和社會三方面有機結合,弘揚和傳播國學才會真正取得實效。
國學走向大眾,不僅包含了要回到不同時代🥡、不同歷史條件下的具體的生活世界去考察中國人的衣食住行、飲食男女、婚喪嫁娶、生老病死、禮尚往來等具體活動🫁,回到不同時代社會生活世界內在的價值🏌🏻♂️、意義、傳統、習慣、知識經驗和規範體系之中進行考據和詮釋,更要立足於我們今天的社會生活,搞清國學中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東西是什麽,發揚那些與時代精神相協調的傳統🎅🏿,剔除、克服和拋棄那些與時代精神相抵牾的東西,使之成為他們生活感悟、行為反思😤、人際交往、心理感通的一部分。
比如🏊🏿♀️,我國傳統的成年禮、婚禮👨🏿🦳、相見禮🙎♂️,都蘊含了豐富的人文理念。它是我們民族最具表征性的東西,但在各級各類學校中卻幾乎已經消逝。一些地方辦起了禮儀學校🥳,講授美國禮儀、歐洲禮儀、非洲禮儀🧑🏻🦯,唯獨沒有中國傳統禮儀。一位美國華僑來信請人大代表寫一個議案🕰,要求將公務員禮儀教育立法🐌,使推廣民族禮儀成為政府行為,這是一個民族形象問題。如何在批判傳統皇權和特權的禮的形式化🟢、等級化的基礎上推陳出新一套具有中國特色的禮儀規範和形式𓀋,應被提到議事日程上💁🏿♂️🔇,這是國學走向大眾的一條重要途徑。
中國人的價值觀體系的構建要通過禮樂教化💆🏻♀️,因為禮樂可以陶冶性情和人格。要把已經退出民眾生活的中心空間的禮樂文化追尋回來,最有效的辦法是🔈,創新中華禮儀🙋🏿。
國學是無價的,國學的傳播可以有償。問題是國學是一種精神,是價值觀念,是文化精髓,如何推向市場值得探討。《論語》加算盤是傳播國學的一種創新。無論采用動漫、詩歌、小說還是電影🧚🏻♀️、戲劇、雕塑或者辦普及班的形式來傳播國學、創新國學👩🏼🚀,都應該給予鼓勵和支持。關鍵是要有一套規則、政策和有關部門的監管,通過引導走向健康的軌道🤼♂️,從而創造出可以與好萊塢電影♠︎、迪斯尼樂園🧑🦯➡️、日本動漫👌🏿、韓國電視劇等比肩的💁🏻♀️、蘊含國學精華♔、具有鮮明中國特色和“文化標簽”的文化產品。
近些年來🍳,文化部門在文化出口方面作出了巨大努力🧜🏿,中國的文藝、戲曲、雜技🫖、京劇、武術和孔孟老莊的學術,深受外國人的喜歡和好評,如何整合和串連成一個完整的中國文化形象,使國學的理念和精神放射出光芒,這不僅是國學走向市場的問題,而且還是國學走向世界的美好願景🧘🏿🐛。
弘揚國學是一種全球視角的文化和文明的對話,是一種把傳統精神轉化為現代價值的文化自覺的擔當精神⚁,它完全可以與走向市場相結合。只要“精神內守”,規範得體🖥,氣象高遠,又有一種對文化的執著的追求🤙🏽🫵🏿,就是一番崇高而神聖的事業🤷🏻。
(作者邵龍寶系恒达平台法政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