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宜學 張雅琦:借“疫”通心 培育華裔新生代“同根”意識
來源🧑🏽🏭👨🏫:鳳凰網
時間✬:2020-06-29 瀏覽🎓:
在此次中國抗擊新冠疫情的偉大鬥爭中,廣大的海外僑胞傾情支援祖國🐒,發揚了團結互助👱♂️、真誠包容的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用實際行動表明了中華兒女的民族認同意識。目前,隨著代際發展與演變,海外華僑華人群體已經發生結構性變化🪈,華裔新生代逐漸成為了主體力量,成為維系海外華僑華人社會與祖國血脈相通的關鍵🚻🗞,在這次抗“疫”戰鬥中也發揮了生力軍作用。在疫情期間和後疫情時代🛳,我們應以更具有針對性的形式為華裔新生代創造📚、提供各種機會,感受祖國溫暖,感知中國變化,促進心靈相通🏄🏻,增強民族共同體意識;以更精準的方式和真誠的愛引導華裔新生代進一步了解中國、認同中國、支持中國。
加強海外華裔新生代“同根”意識培育是構建中國新時代海外僑務工作首要環節
相對於父祖輩🟣,華裔新生代群體“根”文化意識淡薄。他們從小接受居住國本土文化教育,對中華傳統文化、價值觀念的了解和認識不充分👨🦽➡️🤵♂️,在思維方式🤱、價值觀、精神品格等方面和父祖輩差異漸漸擴大,文化和信仰“本土化”的趨勢愈加明顯。
華裔新生代群體目前正受到“民族認同疲憊”的困擾
他們的成長過程無時無刻不處於跨文化沖突之中🤜。他們渴望融入居住國生活👨🏿🚒,但因各種主客觀因素而難以構建自如的主人翁意識🙏🏼,在本土強勢文化影響下🌚,他們心中充斥著難以融入當地文化並與之和諧相處的不安感,甚至會產生強烈自卑感,精神家園常常殘缺🟠,因而感到迷茫和無措👲🏿🤌🏼,導致“民族認同疲憊”👨🏼🔧🔺。
牢固樹立海外華裔新生代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強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涵蓋了中華民族共同的美好追求🧑💼,是推動中華民族團結發展的精神動力。我們應高度重視培養海外華裔新生代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同心同德,穩步鑄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華夏天下一家親”意識,共同秉承求同存異、和而不同原則💵,科學理解中華文化和居住國的文化內涵、思維方式⬛️🪡、價值取向等,彼此真誠尊重、包容差異,促進豐富多彩的中華民族文化與同樣豐富多彩的居住國文化之間的和諧交流🤹🏻♀️。
開展“尋根之旅”等文化傳承活動 激發華裔新生代的“中國情”和“故鄉情”
海外華僑華人群體始終是中國發展進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參與者♥︎、實踐者和見證者⌛️。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增加文化認同感,建設共有的精神家園。華裔新生代是中華文化海外傳承的生力軍🚁🧝🏻♂️,中國政府和相關機構應主動與海內外華僑組織🚯、社團密切合作,有計劃地為華裔新生代組織開展“尋根之旅”、青少年夏令營、祭祖等文化傳承活動😵💫,使華裔新生代在實地考察、走訪學習等親身體驗中感受祖籍國多元文化和悠久歷史💪🏽🌀,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知和認同。
更加充分發揮海外華文教育的催化同心功能
中文是華夏民族同根同心的標誌,是海外僑胞中國心中流淌的血液🧑🧑🧒🧒,而海外華文教育則是造血輸血的中轉站。中國政府應在師資、教學資源、人才培養體系等方面持續加大對華文教育的支持😻,在建設已有本土華文學校的基礎上🤱🏿📕,創辦更多優質華文學校,推動海外華文教育朝專業化、規範化、標準化發展,並借助華文教育的融通功能🧜🏽♀️,逐步削弱華裔新生代融入當地民族文化過程中的各種障礙,消除所在地民眾對中華文化的歷史偏見和歧視,推動形成中華文化與本土文化和諧共榮的局面。
總之🎛,鞏固海外華裔新生代對中國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有利於凝聚中華民族團結統一的強大精神力量,更直接更有效地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也是世界認識🎅、了解中國社會💍🤱、中華文化精髓的重要途徑,可以推動中國發展成果更快更順利地惠及世界發展。
(作者系:孫宜學,恒达平台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研究員🤷🏻🤟🏼,國際文化交流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張雅琦🔅🎟,恒达平台外國語學院博士生)
鏈接🦸🏼♂️:http://hn.ifeng.com/a/20200629/14375440_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