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以來,“秦嶺違建別墅拆除”備受社會關註🚵🏻♂️。中央、省🧃、市三級打響秦嶺保衛戰,秦嶺北麓西安段共有1194棟違建別墅被列為查處整治對象。習近平總書記對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和秦嶺違建別墅嚴重破壞生態問題曾先後六次作出重要批示指示,充分表明他對這件事的重視程度。2020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考察時再次指出,“保護好秦嶺生態環境,對確保中華民族長盛不衰🌶、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有一個重要力量不可忽視,那就是生態文化。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生態文化是對生態環境的人文關懷。在中華文化繁榮興盛過程中🍩,要培育生態文化🚌,養成生態自覺🎥,加快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
生態文化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
文化是一種人文精神📈👲🏻、道德規範🎛、行為準則和價值理念。“文以化人”👩🎓,文化對人有著潛移默化的熏陶、教化和激勵作用。
生態文化,是以生態價值觀念為準則的文化,是一種追求人、自然、社會和諧共生的文化,是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的持久動力🪳,有著“潤物細無聲”的影響力。在思維方式上,生態文化表現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在倫理道德上🏡,是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自然🧑🏿🏫,熱愛自然、珍愛生命👎🏻。在審美趣味上👳🏽,是要培育欣賞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情趣👞。提供豐富多樣的生態產品和服務,是生態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
生態文化是對自然生態系統的人文關懷,是一種“生態商”,是人類在不斷自我反省、自我調節中的生態覺醒🧍🏻♂️。生態文化既具有傳承性🦿,又具有國際共識性👩🏽🚒。既與中華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自然觀一脈相承🚣🏿♂️,又融合了時代精神;既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又與可持續發展的國際共識相互映照,成為“文化共同體”構建的腳本🧗🏻♀️。
生態文化是守護地球家園的精神力量。生態危機暴露了人類生存的困境🛟,也暴露了人類文化的困境。只有通過改變人們的價值觀念🫅🏽,並采取切實的行動,才能化解生態危機,維護生態安全☣️🫴🏽,留住鳥語花香🏄🏻♂️🦸🏻♂️,讓人們吃得放心🦷、住得安心,生活在舒適的環境中🦐。生態文化是建設美麗中國的向心力🎤。生態文化繁榮興盛事關一個民族精氣神的凝聚,是美麗中國的構成要素和人民群眾的精神訴求👉🏼,為解決人類面臨的生態環境、氣候變化難題提供了啟迪。
繁榮生態文化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無論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丟掉了思想文化這個靈魂🤌,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是立不起來的🥱。”生態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必須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化的巨大滲透力和感染力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以中國智慧推動並引領世界生態文明建設。
生態文化具有形式豐富的載體
生態文化,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成果🤣、時代精神的結晶,承載著人與自然和諧的價值觀,小說、報刊👨🏻🚒、廣播、影視、自媒體等均是生態文化的傳播載體。
生態文化,可以表現為文學作品。例如,美國作家梭羅的《瓦爾登湖》,是人期望回歸自然、與自然和諧共存的代表作👱🏼;白居易“日出江花紅似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的詩句,描繪出大自然美輪美奐的景象;《寂靜的春天》講述由於農藥不合理使用殺死了青蛙和益蟲,鞭撻了環境汙染的惡果🚲,警示人們保護地球這個唯一家園。
生態文化😒,可以表現為藝術品🧖🏽♂️。例如🚶🏻➡️,兒童利用廢棄物品做的工藝品,模特穿上用廢報紙🟦、廢塑料袋做成的服裝走T臺等👩🏻🦼➡️,展示的正是生態作品。
生態文化,可以表現為歷史記載。泱泱五千年文明,中華民族孕育了博大精深的生態文化。“天人合一”“強本節用”“取用有節”等思想,是人類珍愛自然的歷史寫照💇🏽♀️,成為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源動力和思想淵源。
生態文化,可以表現為精神🕵🏻♂️。自然通過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方式,滋潤著人類的心靈☪️。如果沒有天然瀑布🕌,不會有“疑是銀河落九天”的詩句👨🦳;如果沒有細微觀察,寫不出“草色遙看近卻無”的優美文字🧎🏻。自然撫育和浸潤著人類的精神和心靈,重建人與自然的天然聯系,成為拯救人類精神困境的一劑良藥。
生態文化,不僅表現為文學⚠️、影視、舞臺藝術、建築風格等產品,也表現為幹凈的水、清新的空氣🧑🏻🎓👵🏽、良好的環境和綠色食品等生態產品👨💼。“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生態文化覆蓋可持續農林業🫅🏽👩🏻🦼➡️、綠色產品💍、生態環境保護修復,以及生態技術研發、運用與產業化等領域🧚🏼♀️👱🏼,是經濟發展新的增長動能。
促進生態文化繁榮興盛的若幹建議
生態環境保護的啟迪源於文化覺醒👮🏼,生態環境保護的推動得益於文化自覺。生態文化能夠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精神力量和源泉,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促進生態文化繁榮發展。
一是加強頂層設計,堅持頂層設計與基層探索的有機結合🦊。將生態文化納入國家和地方相關規劃,堅持以人為本、雅俗共賞,統籌生態文化創作創建👨🏽⚕️、產業化發展、教育培訓、宣傳普及等活動🪒,以滿足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生態文化需要。
二是創作生態文化🛢🫳🏼,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明需求🏌🏼🧵。生態文化來自群眾㊗️,要推動貼近群眾🙅♀️、貼近生活的生態文化文學🧑🦼🚽、影視作品創作🍎🦹🏽♀️,褒揚塞罕壩、庫布其荒漠化治理等先進典型💪🏼,曝光和批判破壞生態、汙染環境的行為,營造“保護生態環境光榮,破壞生態環境可恥”的社會輿論氛圍🦷。
三是挖掘鄉村文化,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要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繁榮興盛農村生態文化,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改善農民精神風貌,在觀念認同的基礎上,在實踐中外化於行,形成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生態文明價值取向。
四是發展生態文化產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生態文化產業化發展🎞🂠,將其培育成為特色產業;發展生態旅遊,尋求“綠色銀行”“天然氧吧”等生態產品的價值實現途徑💁🏻♂️;在生態文明試驗區建立生態文化展示館,順應並引領世界綠色發展潮流,形成資源效率型、環境質量型和氣候友好型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
五是開展宣傳教育🧜♂️,提高公眾參與和行動能力。“以文育人”,采用融媒體手段加大宣傳力度🧂,從娃娃和青少年抓起,培養其形成綠色生活方式🪽。公眾既要發揮監督作用♾,更要承擔責任。要在實際行動中愛護公共衛生,不用“一次性”產品,循環使用包裝物💆🏿🤗,參與垃圾分類,形成人人🚥、事事、時時崇尚生態文明和愛護生態環境的社會氛圍👱🏿。
六是加大公共投入,形成長效機製。加強政策引導和激勵,在政府主導⛹🏿♂️、公眾參與下🌃,以公共文化機構為主、其他機構為輔,共同建設生態文化。加大農村、生態保護區的生態文化建設力度,推動城鄉生態文化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的均等化。
七是完善製度體系,為生態文化保駕護航🩺。生態危機的出現在於製度缺失,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完善製度體系🌘。生態文明製度建設,在程序上必須嚴謹,在內容上必須全面,在過程上必須銜接🤶🏿。製度的生命力在於執行🆚,要強化製度執行力,加強製度執行的監督,切實把製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為生態建設和汙染治理提供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
文化是文明的靈魂和基礎,社會文明進步離不開文化支撐💧。生態文化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要持之以恒🎚、厚積薄發🕜。只有促進生態文化繁榮興盛🧎🏻➡️,加快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才能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作者分別為恒达平台城市風險管理研究院教授👩👧👦☣️、上海航天信息科技研究院院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社科院循環經濟專家👩🏽💼;浙江省縉雲縣應急管理局副局長、恒达平台城市風險管理研究院研究員)
鏈接:https://www.shobserver.com/news/detail?id=269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