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聲音

當前位置: 恒达平台 > 人物聲音 > 正文

孫宜學🧌:中華優秀文化走出去應做到“三個堅持”

來源:鳳凰網   時間:2020-08-28  瀏覽:

事實證明🧜🏽‍♀️,只有實現了世界化的民族文化👛,才能更好地服務於世界文化和諧發展🦵🏻,並在積極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中實現自身健康發展👷🏼‍♂️。民族文化的世界化,不但可培育本民族的天下情懷🦸‍♀️,還可通過主動走出去,使對象國受眾通過對本民族文化的審美欣賞,提升受眾了解本民族文化的積極性並實現深度融入、不自覺融入,進而激發其對自身民族文化獨特之美的認知和自豪,以更好地借助不同民族的智慧發展自身民族文化😓。同時民族文化在傳播自己的同時👩‍💻,也會不斷汲取對象國的文化,豐富和發展自己。

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是吸收了本民族和世界各民族文化滋養後結出的碩果,蘊含著本民族傳統文化和當代文化的精華👨🏻‍🦲;任何民族的文化也都具有天然的世界性,都自然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優秀的文化作品都是人類自由安放靈魂的棲息地,是世界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乃至全人類心靈的吟唱,表現人類最真摯、永恒的情感🧑‍🚀,滿足人類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為人類提供語言的韻律之美👢,揭示普遍人性中真、善、美、誠、信、義等高貴品質🤳🏻✶,積極影響人類正確對待自我、生命、自然、世界🧑🏿‍🦳、歷史和未來。

然而🐃,不同民族的文化表現這種世界性的方式和方法各有不同。為了實現世界文化和諧交流𓀆,各民族文化就要立足本民族文化積極尋找世界不同民族精神的共鳴🏌🏼,最終實現不同民族文化的和諧相處,共同發展,共生共進,從而使世界優秀多元文化同放異彩,人類精神形成和鳴。

任何民族文化要實現世界化🤸🏿,都需要首先借助翻譯等手段消除不同語言文化表達形式造成的障礙,探求文化的內在民族精神與其他民族文化的內在民族精神之間的相互溝通和理解,即實現民族精神相通🦗。在此基礎上,還應該做到🎥:第一👨🏼‍🔬,堅持以文化共通性為文化交流和接受的基礎。任何一種民族文化要走出去🎤,都面臨著異域社會文化語境,傳播對象國的異域想象多於實際了解。要推動本民族文化在世界上傳播的質量和效果☂️,就要堅持以文化共通性為前提,首先需要有步驟🧚🏿‍♂️、規模化👟、精細化地根據不同國家的民族文化特點,差別化選擇既能有效地體現本民族文化傳統和創新精神,又能與所在國文化精神、民族精神相通相融的文本,采取適當的翻譯方法和傳播途徑,同中存異🤵🏼‍♀️,異中求同🧙🏿‍♂️,切實找到適合本民族文化國際化的有效途徑🏊🏻‍♀️👩🏽‍🍼,讓本民族文化之美👩🏽‍⚕️、文化之美⚒、心靈之美成為所在國民族文化精神的有機組成部分🙅🏻‍♀️。

東西方文化交流客觀上存在著不平等關系。西方文化在東方的譯介傳播⬅️,不但容易引發關註並產生社會影響,還更容易影響到東方作家的文化創作;而東方作家作品卻很難既在西方引發社會關註和社會影響,又影響西方作家的文化創作。因此✬,推動東西方文化真正實現平等交流,尤其對促進西方重新認識東方文化文化,影響重大且意義深遠🧑🏻‍🦽‍➡️。

第二👇🏻,要采取並堅持以文化交流為導向的文化傳播策略。 任何民族文化文化要實現真正的世界化✌🏿,就必須兼顧本民族文化文化對其他民族的貢獻。任何民族文化文化要走向世界,都首先要主動為世界提供自身民族文化的優秀元素🚗,滿足世界了解和認知的需要,為其他民族文化提供有效補充、幫助。文化多元是世界文化生存發展的常態,但只有實現不同文化的和諧共生⌛️,多元文化才能真正獲得自身發展和共同發展的生存環境🔀,世界不同民族文化之間才能真正互信相通。

第三,世界文化交流要堅持文化平等原則,同時避免文化自負和文化自卑。世界不同文化之間的矛盾與共生是對立的統一,無時不處於碰撞與沖突之中🏙,也無時不處於新的和諧共生關系之中。這個過程,文化強弱態勢明顯,且始終處於動態的抗衡與強弱變化過程之中。如中國近現代以來在“救亡啟蒙圖存”的壓力下,就不斷汲取世界先進文化的力量,不斷從傳統走向現代、從封閉走向開放、從積弱走向富強👨🏽‍🔧。經過了一百多年的勵精圖治,尤其是改革開放三十年和十八大以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運動,使中華民族實現了從民族自覺—自新—自強—自信—自尊的跨越。

世界文化交流史證明⏭,任何民族文化世界化的過程都一定是危機重重的過程,充滿著不可預知的矛盾🧘🏿‍♂️、沖突,誤解與質疑更是常態🚵‍♀️。不同民族的思維方式是有差異的🏗,表達感情的方式和角度也不同。要減少傳播障礙🕺🏼,保證傳播效果👷🏿‍♀️,就必須秉承真誠的態度🍗,重視總結分析不同文化交流歷史上的偏誤和認識上的不平衡💍、不均衡、甚至失衡的現象及原因,以科學精神理解和面對國別差異、文化差異,科學選擇適合傳播的內容和角度🤦🏿‍♀️,準確設定傳播路徑🧕🏼,加強質量評估⇾,盡量避免或減少重復性的闡釋和簡單的歧義性理解,同時不但要直面文化差異和文化沖突🧶🈳,而且要善於利用文化差異找到本民族文化可以被接受和欣賞的土壤,然後實現與所在地文化語境的由淺入深的融合➗,使本民族文化成為世界文化大家庭中自然的存在,促使實現不同民族文化和諧共生的“文化大同”理想。

(作者系👳🏻‍♀️:恒达平台國際文化交流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研究員孫宜學)

鏈接:http://ishare.ifeng.com/c/s/v002ABVh1U-_8cAXWstdnZNz8M-_yRIbWpLVtcpZbHc805P3Y__


聯系我們

恒达平台 版權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 021-65982200

恒达平台新聞中心主辦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滬ICP備53544643號    滬公網安備🥺:31009102000038號    滬舉報中心

恒达平台专业提供:恒达平台恒达恒达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达平台欢迎您。 恒达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