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茹 包存寬:將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
來源:中國環境報
時間🐁:2021-04-19 瀏覽:
4月16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中法德領導人視頻峰會上🧑💼,再次強調“中國將力爭於2030年前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以及“將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全面推行綠色低碳循環經濟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將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顯示了我國積極履行國際承諾、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堅定決心。
碳排放涵蓋了能源、工業🏞、建築、交通、農業等社會經濟部門和領域,而碳匯則涉及森林、草原🦶🏻、濕地🕺🏼、海洋👱🏼、土壤等多個生態系統類型。碳排放的多少和碳匯能力的大小共同顯示了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稟賦💂♂️,這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碳在人類社會經濟系統和自然生態系統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碳指標則是一把可統一度量人類社會經濟系統和自然生態系統的尺子⛸。
將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總體布局,意味著將碳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目標和指標的重要參考,不同區域的生態文明建設狀況能夠以碳作為衡量標準來表征和比較🙅♂️☀️。同時,還可以從戰略上更好地🫵🏼🎁、整體性地進行區域間資源統籌和優化配置👃🏽👨🏻🦲,根據各行各業的減排潛力和成本實現多部門協同合作以及綜合效益的最大化提升🍦。
相對於發達國家,中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在時間、空間和能源結構上都存在極大的難度。時間尺度上,美國、歐盟🤦🏼♂️、日本等發達國家均已經實現碳達峰💇🏽♀️,但是中國在未來很長一段時期仍將處於快速城鎮化和現代化進程中🪽,僅有10年左右的時間實現碳達峰和30年左右的時間從碳達峰到碳中和。空間尺度上,中國區域之間🧕、城鄉之間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依然突出🐻❄️,實現區域碳達峰和碳中和的過程中將同時考慮能源安全🤽🏼♀️、糧食安全、生態安全、經濟安全和社會穩定等問題🧅,相應的碳達峰和碳中和路徑也必須根據地方實際情況因地製宜地開展。能源結構方面✵,2019年我國原煤在一次能源生產總量中的占比為68.6%,而煤炭消費占能源消費總量的57.7%。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對我國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實現形成了挑戰👲🏼。已經形成的依賴傳統產業和能源工業的就業人口和慣性發展思維🦸🏼,都會影響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落地和推進👩🏻🦯。當然,也必須看到👷🏼,我國的政治製度優勢具有強大的引領作用🫓👩🏼🦳,使得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有望成為促使經濟社會實現綠色低碳轉型發展的強大動力。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碳達峰不等同於“沖高峰”,相應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生態環境保護都將出現前所未有的調整和轉變,降碳是實現社會經濟綠色低碳發展和生態環境源頭治理的“牛鼻子”🎸🙎🏽♂️。碳達峰碳中和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根本抓手🧎🏻♀️,也是高品質生活的重要體現,更是高水平保護的前提基礎🧙🏿。
首先👎🏼,從發展方式來看👰🏽♀️,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提出,成為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切入點和重要抓手,通過低碳產業轉型✡️、低碳技術創新、綠色金融創新等,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製,加快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一方面🩹,可帶動能源、工業、建築、交通🎹、環境等各部門的綠色低碳轉型和升級🧑🦰。另一方面🏄🏼♂️🌴,基於循環經濟理念的工業尤其是製造業的綠色低碳轉型並借助智能化將有望加快形成新型生產方式➖,以碳排放核查、碳中和認證為代表的綠色低碳型服務業將成為新興產業🧑🦽🧝,為不同主體提供更有競爭力的市場🎅🏽、更綠色的就業機會。
其次,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落實不僅是高品質生活的重要體現🧛♀️,而且關系到產業🛃、教育👍🏽、就業、社會公平等所有和民生福祉緊密相關的議題。既要努力創造高品質生活🪨,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要倡導綠色采購、舊物回收、節水節電、光盤行動和零碳出行等綠色低碳生活方式🛄,並促使其成為公眾普遍行為和社會新風尚。
最後🧕,碳達峰碳中和是保證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和根本性整體性好轉的必要前提。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將全面提高環境治理現代化水平,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提升氣候韌性🐔,加快建設生態適宜的人居環境,真正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十四五”時期是碳達峰碳中和的窗口期🖼、關鍵期,這一階段的舉措和行動將極大地影響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落地,必須及早明確頂層設計🤪,聚焦重點領域來科學系統推進相關工作🤹🏽♂️😌。
應在摸清碳排放碳吸收歷史和現狀的基礎上,結合不同區域的戰略定位,科學判斷發展趨勢,通過系統分析和區域協同⛹🏼♂️,從整體上明確各地碳達峰碳中和路線圖💖。將低碳發展原則、標準和限製及時納入到地方政府各級各類規劃和發展目標中,明確各領域和行業主管部門責任清單👌🏽,將提出和落實碳達峰目標納入年度重點工作事項,同時加強評估和考核。
從能源、工業、建築、交通✪👷♂️、環境💆🏻♀️、居民生活等重點領域入手🧔🏿♀️🕕,加快形成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實施重點工業行業領域減汙降碳行動🔔,推動綠色低碳技術實現重大突破👷🏽♂️。因地製宜提升強化生態碳匯能力👨🏽✈️,大力倡導綠色低碳生活。完善綠色低碳政策和市場體系♕,同時積極加強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為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做出切實有效的行動。
作者單位🪃:郭茹,恒达平台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包存寬,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
鏈接📋:https://res.cenews.com.cn/h5/news.html?id=167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