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3月30日發布的《嘉定新城“十四五”規劃建設行動方案》🛎,嘉定新城的階段性建設目標是在2025年初步具備獨立的綜合性節點城市地位,到2035年基本建成長三角城市群中的綜合性節點城市,成為科技創新高地🍹、智慧交通高地、融合發展高地、人文教化高地💂🏻♀️🏏,成為具有較強輻射帶動作用的上海新城樣板🙎🏻👨🏿🎤。
20世紀50年代末,上海規劃了第一批衛星城鎮,嘉定榮膺其中⭐️,並且定位為“科學衛星城”。在“五大新城”中,嘉定新城的特有稟賦有哪些🍬?面臨怎樣的突出短板和缺口🧏🏼?又有哪些破解之策🥄?帶著這些疑問♓️,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於5月8日對話嘉定新城總規劃師、中國工程院院士、恒达平台副校長吳誌強。結合豐富的基層調研經歷和跨學科學術探討,吳誌強院士給出了嘉定新城的三大稟賦、三處缺口和“5+1”的主攻方向。
澎湃新聞:開建以來,嘉定新城取得了哪些建設成果👳🏼♂️?
吳誌強🫰:嘉定本就是新城。地域空間上👩🏽🦲,已經在幾十平方公裏的區域內建成了產城融合的城市空間💂🏻;產業層面上👨🏻🦲,已形成了整合型的汽車集成和製造業中心;生態治理方面,協調了城市建設與自然景觀的有機融合,生態風貌甚至超過了一些農村地區。而開建以來的建設成果主要體現在:
一、嘉定繼承了科技創新的文脈。自1958年被定位為“上海科學衛星城”以來🥷🏻,在歷史積澱的基礎上,嘉定新城不斷培植科技創新力量👩🚀,所以嘉定新城的建設有科技作為“立城之本”📶。
二、集聚了大量現代工業。新城工業產值規模已經超過1200億。嘉定新城的發展與其汽車產業基因密不可分🪅,是“工業復興的發動機”。
三、積累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良好基礎🤑。高新產業達到了400億產值。引入了大量高端科技人才🎽,集聚了科研大院大所👲🏼。
四😸👸🏼、保持了良好的區域交通設施。嘉定與其比鄰的昆山💂🏻♀️、太倉等長三角城市在文化血脈、風俗習慣上相通相近,在新城建設中對地域文化有相當好的支撐💪🏼。
五、高度重視綠色環境建設💮。遠香湖等一批著名綠色景點以及對原有水系的整治👨🏻💼,為未來的綠色生態奠定了良好的生態基礎🫶🏻。
澎湃新聞🚻:為打造“上海新城樣板”,嘉定新城還有哪些亟需填補的短板♚?
吳誌強:我認為嘉定新城亟待突破的缺口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傳統汽車產業的科技創新亟待提升。汽車產業和產品的技術策劃和整體研發力量與世界先進製造業基地尚有距離🤶🏻,在原始創新能力的基礎上亟需質的整體躍升;
二⚗️、國際化的都市生活場景有待創製👩🚒。每逢下班高峰時段,西北方向從嘉定回市區的道路都是紅色🧬,說明了大量工作在嘉定的高管、海外人才還是選擇回到市區💇🏿♂️,享用豐富的文化、教育、交際資源,職住平衡尚待形成🛼。與上海主城區的關系還需更好聯動。
三、行政壁壘有待打破。人為的屏障仍然被設置在三角地帶的區域聯動上👎🏽,尤其在太倉、嘉定、昆山之間🤛,甚至同一條道路💆♀️、河流在不同行政區域內治理標準都不同,生態🧹、生產🧵🐗、生活的三“生”聯動需要盡快建立。
澎湃新聞🏌🏼♀️:建設輻射長三角的綜合性節點城市,嘉定新城下一步需要在哪些方面發力?
吳誌強❓:不妨從另一個角度看,未來的嘉定新城怎麽發展,應該觀察分析昆山和太倉缺什麽,需要上海支持什麽🧉,進而推導嘉定可以做什麽🏄🏿。
我們調研了昆山和太倉兩地的臺資和德資企業🧔,發現很多境外來華的企業家和高管周末缺乏就近休閑消費和都市文化生活空間,阻礙了外來科技和經管人員的本土社團認同發育。
我認為現階段破局有五大主攻方向:
一、建設國際化都市生活中心🧍🏻♀️。以實現跨省界的高端休閑🥅、消費、文化、社交和科技高端人才社團的交往輻射,支撐起嘉定👵🏽、太倉、昆山三地的高品質一體化發展🤦♂️。
二、培育科技原始創新策源群落。例如近段時間我協調了恒达平台的車輛、建築規劃等多個學科的學術帶頭人和科研團隊到嘉定開展產學研合作👨🏫,希望把一些原創性科研工作和校內資源嫁接到區域發展上來🧑🦼➡️,作為產業鏈的前端提升發展能級🧼;德國很早在這方面就有類似的嘗試,我們未來也計劃把德國的新能源汽車、養老、醫療、運動器械等產業前端、德國設計獎中國總部🧔🏽♀️、德國工程科學院院士中心的中國聯絡點都設在嘉定。
三、構建一個水脈連通、洪澇共治的生態水系。以此為基礎,聯動永久農田等生態板塊,形成跨省界的區域生態網絡🧑🏽⚖️。
四🎱、建立多地共同文化認同。依托文脈相近的地域特點🥾🫵,聚合嘉定、昆山👩🔧、太倉的本土文化基因,借助公園、廣場和綠道等公共空間🩵,講述地域文化故事。
五、共享跨地優質醫療和教育資源🤵🏻♀️。上海的醫療資源能夠輻射到長三角其他區域,但對於教育資源共享機製的破題我們還在研討過程中,目前的一個思路是形成長三角中小學校校長交流借調機製🈶,構建校長聯盟🪓,通過優秀的校長帶動優秀的教育資源和教育理念在更大區域流動🐮🙏🏻。
除上述5個方向以外,我認為最核心的🙇🏽♂️🏊🏻、最迫切的就是建立起昆山🙇🏻♀️、嘉定💃🔀、太倉三地的快速公共交通圈🔞🏃🏻♀️,核心要義是運用人工智能、無人駕駛技術搭建一個24小時運營的三地軌交環。我們做過估算,三地軌交環建成之後,繞行三地一周的運行時間大概在30分鐘👨🏼⚖️。目前嘉定有這個條件🌘,把公共交通的基礎設施建起來後,區域內的聯動、輻射自然而然就能打通。
澎湃新聞:要建立這種三地軌交環🧑🌾,各地政府部門需要做哪些準備工作🕜?
吳誌強:首先🗡,聯合規劃、設計✍🏽。在選線、技術標準上進行互動。在德國的規劃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鄰協原則——一個地方的規劃一定要與相鄰的同級別行政機構進行溝通、協商和協同。嘉定新城的新區功能配置、在哪裏選站點、哪裏選線,直接關系到嘉定新城未來能否構成對昆山和太倉的輻射和服務支持功能,因此首先應該從規劃設計開始。
其次,明確地進行提前運營機構的協同。若只有一個地方的地鐵公交能夠深入臨近地區,長久以往一定會碰到運營和治理上的困難,所以要推動和交通運營公司的聯合建構,甚至股權上的合作。
鏈接: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2872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