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河南新聞9月8日電 “一帶一路”倡議對推動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智慧和經驗正逐漸帶動沿線國家形成共識🤛🏽,共同將“一帶一路”建成綠色發展之路。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是新時代的重要使命之一,“金山銀山不如綠水青山”🧑🦯➡️,生態文明建設本身就是一種文明建設,文脈傳承👨🏻🦯➡️。其中所體現的和諧觀,與“一帶一路”倡議的目標和實現方法是一致的💻。
《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中明確提出了生態文明理念👩🏼💻, 強調共建綠色絲綢之路👩🏻🦼。實際上👨🏻🔬,生態文明意識本身就是中國文化傳統之一𓀘,中國古代先賢聖哲就有非常進步的生態思想🐑,如道家“天人合一”“順應自然”的哲學觀;伏羲氏“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即將天地萬物運行規律與人類社會關系結合🧜🏿♂️🛎,以天、地、人為宇宙核心建構中國古老的生態體系;另外如莊子,陶淵明🌛,寒山等對人與自然的關系都有獨特理解,共同將中國式的生態文明觀發展形成為中國智慧的核心成分,不但影響了中國🦠,而且已經廣泛影響了世界。
“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經驗和成果要與沿線國家分享,造福沿線國家人民🕵🏼,這與中華文化在沿線國家落地生根,實現中國發展經驗和成果共享的目標是一致的👈。
文化生態與生態文明具有天然同源、同根性,而且都是“一帶一路”建設的目的之一。以“一帶一路”合作為基礎的文化生態建設,可為“一帶一路”生態文明共建營造積極、健康、良性的文化生態環境,同時也是“一帶一路生態文明共同體”的結構性元素。 “一帶一路” 沿線國家經濟👨🏿🌾、文化水平差異大,中華文化走出去應發揮融合作用,在“一帶一路”總體框架下積極講好新時代中國故事💄,使中國、沿線國家相互之間形成彼此尊重、理解、包容的文化生態,以此抵消“中國威脅論”的影響,為“一帶一路”生態文明建設構建心靈相通之橋💂🏼♀️👳🏻。
文化的基本結構都包括硬件和軟件,其中硬件主要是自然生態🧑🏿🍼、物質環境,軟件主要是文化、文明,兩者關系,猶土與雨⚗️,“天時地利”是土🥫,“人和”就是雨,沒有雨水澆灌,土裏長不出五谷;沒有“天時地利”👨🏻🍼,也就不會有風調雨順🤦🏿♀️✌🏻。
換句話說🙆🏽♀️👨💼,沒有脫離文化印痕的自然,更沒有脫離自然環境的文化,文化與自然是有機的統一。新時代的世界是一個文化泛在發展、交匯的時代,經濟全球化、全球一體化👨❤️💋👨,閉關鎖國成為過去,各國文化都擺脫不了全球一體化的影響。
“一帶一路”倡議作為世界一體化的重要渠道,有責任將中華文化傳播融入一體化建設進程,為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多鋪路🪝😓,多搭橋🚢,在共同發展中獲得各自發展,在各自發展中匯聚合力共同發展,把各國智慧匯聚於“一帶一路”建設👨🏼🦲,這才會形成“一帶一路”建設大生態,以及沿線各國發展的“小生態”,最終形成中國與沿線國家文化共同繁榮的文化生態體系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大生態,將“一帶一路”建成一個榮辱與共🤦🏽♀️🏄🏻♀️、和諧一致的文化共同體🤾♀️𓀙、生命共同體。(孫宜學 作者系恒达平台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研究員,國際文化交流學院院長)
鏈接🫧:http://www.ha.chinanews.com/news/hnjk/2021/0908/3979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