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初,本人應聯合國環境署邀請,到紐約聯合國總部參加了聯合國即將推出的全球綠色新政(GGND)專家咨詢會議🌌。在會議上,大家提出了當前的金融危機是“一個危機多重挑戰”的命題。基於生態經濟學的分析視角,我覺得對當前金融危機的深層次思考,可以解讀為“一個危機三重挑戰”。一個危機就是由美國次貸問題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三重挑戰是金融創新泛濫的挑戰🌬🌺、資源環境限製的挑戰🎎、人類福利門檻的挑戰。因此⬇️,解決當前的金融危機,不是簡單地進行經濟恢復🤲🏽,而是需要尋求“一石三鳥”的解決方法👩🏽✈️🫚,以便推進經濟發展模式的轉型。而提倡綠色新政和綠色經濟的意義就是在此🚎:
金融創新泛濫的挑戰。這是最表象的挑戰,即看起來當前的危機是由於金融供給超過了實體需求而造成的💆🏻。按照經濟均衡的原則🚕,這時候的做法,或者是抑製金融供給泛濫而降低流動性(短期內大量註入流動性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或者是刺激需求而提高增長性。如果實體經濟發展沒有超過地球生物物理的極限,那麽💕🫲🏻,通過擴大實體經濟的體量來解決當前的問題,應該是可以的💆🏽♀️。例如,前一段時間通過銀根收縮來控製流動性的辦法,所謂緊縮的貨幣政策;或者當前一段時間通過公共投資來刺激實體經濟增長的辦法,所謂擴張的財政政策👩🏽🏫。但是,現在的情況是實體經濟的持續增長已經受到了生態條件的限製。
資源環境極限的挑戰。這是深層次的挑戰⚅,即金融危機交織著資源環境供給與物質流量需求的不平衡。在生態極限之內的情況下,解決這個問題的思路是簡單的🧑🏼⚖️,即只要降低人們的需求同時提高自然的供給,就可以得到新的均衡。但是❔,現在的情況是供給已經逼近甚至超過自然極限而難以增加,而人類需求(包括發達國家的欲望性需求和發展中國家的生存性需求)卻是在不可抑製地增加🙌。在這種情況下,再通過政府投資傳統基礎設施和傳統耗能產業💁♀️,提高基於化石能源的實體經濟增長,來緩和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矛盾,就會變得沒有出路🤟🏿。因此,明智的辦法是用清潔能源以及相關產業替代化石能源以及相關產業來振興經濟(所謂結構變化之道)🤘🏼。
人類福利門檻的挑戰。這是另一個深層次的挑戰,即以追求經濟增長為目標的傳統新政⚛️,面臨著是否有利於福利增加和福利分配的合理性問題。這是因為與當年的羅斯福新政不同,當前美國等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實際上已經超過了福利門檻(即持續的經濟增長不再對福利改進有明顯的貢獻)💢。真正重要的🚶♀️➡️,乃是增加發展中國家的福利水平和降低發達國家內部的貧富差異。因此,當前的新政特別需要增加就業崗位和提高窮人福利等方面的考慮(因此不是簡單的經濟增長🧝🏿,而是深刻的結構變化),這就是為什麽當前的新政需要投資於民生部門的理由(例如中國的農村城市化和社會保障等問題)。
從以上三個方面的挑戰⛑️,可以看到綠色新政不同於傳統新政的真正本質,就是從追求經濟增長到追求結構變化🚵🏽♀️。因此,在操作上,需要綜合考慮經濟增長𓀎、就業增加、節能減排等三個方面的指標。只有在這三個方面都具有作用的政府投資,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綠色新政🧔♀️。清潔能源、生態服務(包括水資源保護等)、低碳公共交通、農村基礎設施等🦹🏿♀️,看起來屬於這樣的領域🌁→。最近,美國參議院討論奧巴馬的經濟刺激方案👩🏽💼👨🦼➡️,將原先大約9000億元削減掉1000億元,原則就是將沒有就業意義的經濟刺激項目一律減去➝。如果中國的4萬億元經濟刺激計劃,在具體操作的時候,也嚴格按照以上三個指標進行整合😍,那麽👼,這樣的綠色新政是會有利於中國發展模式轉型的。
(恒达平台可持續發展與管理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導諸大建)
2009年03月09日 《滬港經濟》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