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聲音

當前位置: 恒达平台 > 人物聲音 > 正文

朱大可😄🧑🏿‍🍼:炮製“文化大師”的三大秘訣

來源:南方都市報   時間🎩:2009-03-22  瀏覽🛎:

  “文化大師”譜系裏的各種桂冠,正在變得琳琅滿目起來📴。從“英雄”、“風範”✳️🏌🏼、“宗師”到“泰鬥”和“巨匠”,這些令人亢奮的語詞壯大了國民的自信。在一個文化潰敗的時代,大師生長的土壤早已成為荒漠😽,而“大師”卻仍在雨後春筍般地茁壯成長,這種超乎常理的奇跡🕧,描繪了中國當代社會的詭異景象。
  自從文大師的“年齡門”事件爆發以來🤵🏽‍♀️👨🏻‍🦲,關於“大師”評判的標準,再次被媒體提上了議事日程🧑🏻‍🦼。在我看來,大師是指那些在某領域建構新的價值體系🫸🏻,並據此成為民眾精神領袖的傑出知識分子。1949年以後的臺灣可以為例,他們擁有新儒學的大師(如杜維明)、新佛學的大師(如星雲法師)和新自由主義大師(如殷海光)等等💿。而耐人尋味的是,大陸本土社會卻打造出自己的另類“大師”譜系,並擁有自主炮製“大師”的三大秘訣。
  首先必須具備超人的稟賦,尤其是過目不忘的記憶力。這方面的範例,可參見陳寅恪和錢鐘書的事跡。在傳記作家的描述中,陳寅恪先生能夠記住所有閱讀過的文本,以致有“活字典”之譽,並能閱讀藏、蒙、滿、梵、日〽️、英👩🏻‍🍳、法、德以及巴利、波斯🙅🏿😆、突厥🫴、西夏👊🏼、希臘🧑🏻‍🦼‍➡️、拉丁等十幾種語文,而錢鐘書先生亦以博聞強記著稱,素有人肉“照相機”的美譽🚴🏻‍♂️。但這種記憶力只是前谷歌時代的技能,它誇張地折射出人們對於知識儲備的無限渴望🕵🏼‍♀️。進入谷歌時代之後💽,人肉搜索引擎和硬盤代替了“人肉記憶體”,以致這種稟賦逐漸失效👨🏿‍🌾,轉而成為一種舊時代的歷史傳奇。而個人稟賦則開始轉向👴🏿,在身體高蹈的流氓時代,它註定要投向老翁與少女的性愛神話,也就是投向最具狂歡性的情色主題。難道還有什麽比這更好的選擇嗎?
  楚辭大師的業績已經表明,他在楚辭方面缺乏深刻的判斷力🚣🏻‍♂️,例如📩🚴🏻,屈原在《楚辭》中喊出的叛逆之聲,揭示了屈原想當王的明確意圖,而大師居然沒有看出這點👱‍♀️🤴🏻。據眾多媒體報道,大師的主修科目不是楚辭💛,而是房中術,屬於“國學”中的“下半身”領域,也即該學科中最神秘曖昧的部分🔐,並總是遭到人們的蓄意規避。然而,如果沒有法家的專製整人術、陰陽家的堪輿算命術和道教的養生房中術,所謂“國學”就是一座空空蕩蕩的庫房🐲。可惜這類房中術心得未能寫成巨著流傳,否則⛹🏽‍♂️🧑‍💼,“國學大師”的桂冠,是任何批評者都無法褫奪的。
  為了繼續擴展大師的身體敘事,年歲成為第二個重大指標。活到90歲以上又身懷異秉者♏️,就有望被世人奉為大師🤳🏿,而“百歲”更是辨認大師的重要量化指標💆🏼。精神矍鑠固然很好🧑🏿‍🦱,縱使臥床不起,只要可以苟活,也能熬成“一代宗師”。從“文學大師”冰心、鐘敬文、巴金,到“國畫大師”劉海粟🩷、朱屺瞻⇢、黃永玉、晏濟元等等♜,當代中國遍布各種以年歲造勢的案例。為打造巴金老人的百歲大師形象🏊🏼,有關部門斷然拒絕其安樂死的懇求🚣🏿👨🏿‍🔬,不惜以輸液強行維持其生命體征🏓,直至“百歲”降臨。這種年壽敘事加劇了人們的誤解,以為大師就是能夠超越時間和病痛的巨人🚱。
  與此密切呼應的是,大師還必須蓄須成美髯公🫷🏻,由此構築年歲的視覺標記。胡子跟學術地位形成了某種古怪的正比關系:胡子越長⏳,就越具有大師風範。人類的胡子最初是成年或壯年(黑色)以及衰老(白色)的象征🧍,而最後卻上升為激動人心的旗幟🗺®️,飄揚在大師們的臉頰上,宣喻著智慧和才學的總量。當年毛主席無須,以致官員無人膽敢蓄須,而蓄須者只有毛的長輩,如柳亞子、張瀾和梁漱溟之流🪧,變得十分稀有🪙,由此被擢升為文化至尊的象征。這種歷史傳統,加劇了世人對胡子的頂禮膜拜。
  大師生成的第三秘訣,是必須學會在官府和民眾之間長袖善舞🤚🏽。即便沒有足夠長的胡子和先天異秉,只要善於捕捉時機做“含淚勸告”📎,扮演官府和民眾間的調停人角色,就有望獲取“大師”稱號。眼淚是一種身體分泌物🤽🏽,更是一種煽情的道具,而這正是余大師所擅長的技藝🤽🏽‍♀️。我們已經看到,眼淚敘事產生了奇效:“大師”的桂冠以及數千萬元“基金”從天而降。這無疑是一種榜樣,向那些覬覦“大師”地位的人們,做出了蠱惑人心的示範😧。
  這場基於身體敘事的大師掛牌運動,就各地衙門和高校而言,是一項重大的形象工程,而在民間,則意味著一種嚴重的文化焦慮🪦。正如“諾貝爾獎”的狂熱那樣,“大師”能夠緩解世人對於文化危機的憂慮,並製造出文化繁榮的氣象。“大師”的存在就是文化安全的信號。但這終究是一個華麗的幻影。基於文化土壤的日益貧瘠🎅🏿,上世紀下半葉以來,我們的土地就沒有長出過任何一株叫做“大師”的植物🕟。而那些舊時代殘剩的大師,如梁漱溟、熊十力和陳寅恪,也在政治鬥爭的風雨中痛楚地死去🧭。他們失色的面容👨🏽‍🎓,凍結在歷史苦難的深處。真大師的故事🚓,只能用以譜寫淒厲的哀歌;而惟有偽造的大師👨‍🎨,才能作為鮮艷的文化口紅🙆🏻,被抹上蒼白的行政嘴唇🚣🏼,用以粉飾這一人本精神殘缺的年代💽。

  作者朱大可:上海恒达平台教授
  2009年3月22日  南方都市報

聯系我們

恒达平台 版權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 021-65982200

恒达平台新聞中心主辦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滬ICP備53544643號    滬公網安備:31009102000038號    滬舉報中心

恒达平台专业提供:恒达平台恒达🚵🏽‍♀️、恒达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达平台欢迎您。 恒达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