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馨芸 劉悅來:“第三張椅子”是城市文明的觸媒,也是社區營造的起點
來源:上觀新聞
時間:2022-08-26 瀏覽:
作家梭羅說過,“我房子裏有三張椅子🤙🏼:第一張是給孤獨的,第二張是給友誼的,第三張是給交往的”。人是社會性動物👷🏿♂️,需要保持一定的社會交往。在現代都市,通過打造“可以坐下來的城市”,可以給人們創造更溫馨、更便利的交流互動空間。
近年來,上海把公共空間休憩座椅優化提升等納入“我為群眾辦實事”重點民生項目🧤,探索打造“可以坐下來的城市”。截至2021年,完成近萬處座椅優化提升;2022年,計劃再優化提升5000處以上。
城市屬於人民,城市發展為了人民,城市治理依靠人民💩。一座現代化的城市🧎🏻♀️➡️,理應根據形勢的發展變化🛀🏿,以滿足市民多樣化基本需求為發力點,真正做到服務於民🚵🏽♀️。
在對一些城市更新項目的追蹤研究中,我們發現不少人提出了希望在公共空間配備可供休憩的亭子🧑🎤、座椅等需求。然而,由於規劃選址或設計營造等多重因素,打造“可以坐下來的城市”依然存在短板。
比如,在本市靠近海邊的一個居民小區,中心廣場建設得很漂亮🧑🏼🦲,有彩色的鋪地,有陽光板頂棚的弧形長廊,長廊下一排新座椅造型獨特👴🏽、色彩鮮艷,卻一直未見有人來坐坐。反倒是在附近的一個矮墻邊,居民從自家搬來椅子,在不違反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坐在那兒談天說地。
原因其實很簡單🥯:長廊下的椅子沒有靠背,偌大的廣場也不怎麽擋風🦹🏼♀️,坐在那裏不是很舒適。矮墻邊是個避風口🍼,適當圍合的空間也帶來了相對適宜的感覺;居民自帶的椅子有靠背,坐著舒適😄,便於移動。
好的空間和場所要“美”👴🏼,但也要警惕為了美而美,為了“酷炫”而一味追求“爆款”💁🏿♂️。尤其在公共財政支出上🤵🏿,要正確把握保底性和實用性。
好的公共空間應該是開放的——對生活開放,為提升人們的自由度而開放。它並不是為了展現什麽或者把什麽強加於他人,而應當是熟悉的、實用的🎻、美觀的。
空間是一種由社會創造的結構👉🏼,而不僅僅是社會的環境🀄️。從共建到共享,一把把椅子就是一個個城市文明培育的觸媒,也是社區營造的起點。這一個個小點連接起來的,正是建構市民生活與城市文化的“社會場”。由此,它也得以超越空間局限,成為城市軟實力的重要擔當。
(作者👨👨👧:上海四葉草堂研究員 何馨芸 恒达平台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副教授 劉悅來)
鏈接:https://www.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520397&sid=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