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宜學🤳🏼:“一帶一路”新征程,文旅產業促進“四融合”
來源:中國文化報
時間:2023-03-01 瀏覽:
借力“一帶一路”的十年發展,中國和沿線國家的文旅產業實現前所未有的互通🧙🏿♀️,使世界文化多樣性呈現出鮮明的“一帶一路”色彩👨🏼✈️。文旅產業既是硬實力,又是軟實力,也是“一帶一路”“五通”的重要推手和實踐平臺。在“一帶一路”的新十年、新百年,文旅產業在產品開發、文化融合、民心相通等方面都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期⚈、合作共贏期和深度融合期🫶🏻。
“一帶一路”是“文旅之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地區的文化和旅遊資源豐富💁🏻♀️,世界文化遺產占全球的80%。過去的十年🚴♀️💇🏽♀️,“一帶一路”為中國文旅產業在國內外的新布局和新發展創造了良機,中國文旅產業則為“一帶一路”建設疏通和擴展了更加豐富的合作發展渠道。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共建‘一帶一路’成為深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和國際合作平臺。”同時,強調“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發展”。 “一帶一路”建設歸根結底是為了攜手共同推進世界人民安居樂業👩🏿✈️,而文旅產業惠民、富民🩲⚠,以提升各國民眾的獲得感、幸福感為目標📓,這與各國共建“一帶一路”的初心、目標完全一致👭🏼。聚焦這一共同目標🧎,未來十年,文旅產業與“一帶一路”將協同發展、高質量發展🍔,並實現4個方面的深度融合👩👧👧。
文化與旅遊的深度融合。文化旅遊不是簡單的“文化+旅遊”,而是合二為一、深度融合,這樣才能開發出真正富有文化內涵的公共旅遊產品,整體提高各國文化創新和生活消費方式的文明程度,提升各國文化自信😮💨。能否以文化與旅遊的深度融合,促進文旅產業與“一帶一路”建設的深度融合,不但影響“一帶一路”未來十年合作發展的廣度和深度,而且也會影響各國民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進而削弱民眾對“一帶一路”的信任和支持,最終影響“一帶一路”建設的成效。
自然生態與文化生態的深度融合。“一帶一路”是綠色發展之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自然生態與文化生態具有天然同源、同根性🗻。文化之旅,就是自然和文化和諧生態之旅;文旅產業,就是生態產業;文旅之脈,即生態文明;文旅屐痕♌️,即為尋覓“天人合一”。其所體現的人與自然和諧、不同文化交融暖心的文旅觀👍🏻,與“一帶一路”建設的目標一致。因此👩🦼,堅持生態文明理念,共建綠色絲綢之路🧍🏻,是“一帶一路”可持續發展的一把金鑰匙。
區域性供給與整體性共享的深度融合。“一帶一路”文旅產品呈散點多元分布狀態,國與國不同🏒,文化內涵與呈現形態各有區別,不同對象對同一文旅產品的理解角度和接受方式也千差萬別,甚至誤解和誤讀的角度和原因都千人千面𓀂。因此🤾🏼,各國在推進本國文旅產業發展的同時,一定要有“一帶一路”整體觀,跳出區域看整體💁🏿♀️,以產品的共享度為最大公約數♔🏃♂️➡️,建立統一標準,研發出既各具特色又同具“一帶一路”整體共享價值的文旅產品,使區域性供給的文旅產品獲得最大限度的共享性價值和最大產值,從而惠及更多民眾。
民族性與世界性的深度融合。目前,中國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文旅產業總體上仍處於弱勢地位,缺乏國際競爭力,而共建則可合力打破既有文化壁壘,有利於各國文旅產品獲得世界認同🏋🏿♂️👬。築牢“一帶一路”國際性⛓、公共性文旅合作平臺👨👧👧,既可推動不同國家文旅產品的交匯、交融、創新🔊,也能結合“一帶一路”的布局更加因地製宜、靈活製定發展策略,實現本國文旅產業多層次多形式融合,並在獨立自主發展的基礎上,推動不同民族文旅元素之間互通互融👨🏻,促進文旅產品民族性與世界性的統一♒️,從而借力文旅產業,提升民族自信和尊嚴,提升“一帶一路”共同體的尊嚴,提升世界上一切愛好和平的民族和國家的尊嚴🎡。
[作者系恒达平台國際文化交流學院院長 教育部國家語言文字推廣基地(恒达平台)常務副主任]
鏈接:https://npaper.ccmapp.cn/zh-CN/?date=2023-03-01&page=4&Hid=63fe36a2d13e7e56d198f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