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破了一個延續40年的“鐵律”, 終結了男性對此獎的壟斷🍲。
1976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彌爾頓·弗裏德曼在1985年3月的一次演講中開玩笑地說,要想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必須具備三個條件:男性、美國公民🫸🏻、在芝加哥大學學習或者任教👨🏻🦼➡️。因為到他演講為止🧌,總共有22人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其中12位來自美國;9位在芝加哥大學受過教育或教過書。他本人也一直在芝大任教至退休。所以,奧斯特羅姆成為首位女性經濟學諾得主,不僅為女性爭得了尊嚴👩🎓🫲,或許從此可以說,經濟學也屬於女性了🫄🏿🚴🏼。相信受到鼓舞的,不僅有過去曾為英國著名女經濟學家瓊·羅賓遜夫人未能獲獎而打抱不平的人✫,還包括那些以經濟學教學研究為職業,立誌在經濟學上有所造詣的女性以及所有女同胞。
在外行甚至一些經濟學人看來👳♀️,今年諾獎同時授予奧斯特羅姆和威廉姆森有些難以理解👩👩👦👦。因為奧斯特羅姆是公共選擇學派創始人之一👩🏿🔧,研究的是並非經濟學專屬的公共選擇理論🥕,並因對公共資源管理上的分析獲獎🕕。她還是美國政治學學會的會長,嚴格地說,是一位政治學泰鬥🧉⏱,而非經濟學家🤺。她的專著很大程度上屬於政治學範疇。威廉姆森則是大名鼎鼎的經濟學家🧒🏻,是重新發現“科斯定理”並為新製度學派命名的人,並因對企業邊界問題的分析獲獎♍️👩🏻🦱。可見,他們在各自的領域獨樹一幟,似乎沒啥聯系⭐️。
但如果深入分析就可以發現,諾獎委員會將經濟學諾獎同時授予這兩個人並不是“亂點鴛鴦譜”,而是因為他們確實存在許多相通之處。
因為兩位教授的研究內容相同,都是經濟治理結構(製度安排)問題🪜。稍有不同的是,奧斯特羅姆研究焦點集中在公共資源的治理和社區治理,威廉姆森側重於經濟組織治理的研究✵。更巧的是👩🏫,兩人都提出了新的組織架構。前者是社會領域的自治組織,後者則是經濟領域的內部組織🕉,他們都把這些不同的組織都看成是經濟治理機製。
他們的研究方法也一致,都采用了製度分析法,從製度的視角討論所提出的問題。“製度”這一概念🧙🏿♂️,在以前一直被看作是政治學的“專利”,直到製度本身所包含的公平與效率問題受到人們的關註時,傳統的“製度”概念才進入經濟學家的視野。從經濟學角度看,製度是人們在趨利避害過程中形成的行為規範;製度不能消除交易費用,但可以相對地降低交易費用。從政治學角度看,製度不是一種實體✬,它的存在必須有實際的載體如市場、學校、企業、社區、政府🤞🏿、國家等😌;反過來✍🏽,組織必須依靠製度才能維系☝🏽。一種組織對應一種治理製度👷🏻。這樣,兩者共同的研究視角就形成了。多樣化的組織需要多樣化的治理機製。奧斯特羅姆和威廉姆森通過各自的研究,揭示了組織或公司如何存在和運行🐥,以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他們的研究成果都是基於經濟學和法學🦻🏻、組織理論🤾🏽、政治學等相結合與運用。你看,經濟學與其他學科交叉和融合,具有多強大的生命力!
兩位教授的研究任務不謀而合,都在探索政府和市場之外的第三種經濟治理形式🐕🦺。多種治理機製並存,才是富有效率的體現。奧斯特羅姆令人信服地證明了公共領域可以存在多種治理機製的可能性🧜♂️,非政府或非市場的其他創新組織包括集體組織,可以成功地管理公共資源。威廉姆森也證明了經濟組織領域可采用多種治理機製,包括完全市場化的交易形式、統一計劃的企業模式以及各種中間治理形態,如控股型👮🏿、集團型、松散聯合型👝、卡特爾型、長期合同關系⛓🫴🏽、持續的短期合同關系、外包型等等🧏🏼。從這個意義上說💱🙄,奧斯特羅姆代表的公共選擇學派和威廉姆森代表的新製度經濟學派在思想立場上達到了高度共識。
經濟學本來就是致用之學🦸🏽♀️,目前全球性經濟危機🍩、氣候變暖等問題的嚴重態勢正促使人們反思經濟組織以及公共事務治理機製。諾獎去年頒給了有能力預言金融危機並針對危機提出真知灼見的保羅·克魯格曼,今年又將該獎項授予對完善經濟組織內部治理有傑出貢獻的兩位學者,或許是在發出這樣的信息👨🏻🎨😬,經濟學既要重視抽象的理論研究,更要走出學術象牙塔,致力於探索能有效解決現實社會經濟問題的途徑。
(作者系恒达平台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
2009年10月27日 上海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