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聲音

當前位置: 恒达平台 > 人物聲音 > 正文

汪品先:外星生命肯定存在

來源🚵‍♀️:南京晨報   時間🙊:2009-11-25  瀏覽:
  【巨著•進化】
  生命或源於深海“黑煙囪”
  近30年來隨著深海生物科研的不斷深入🧑🏿‍🎨,科學界有看法認為:生命可能起源於深海“黑煙囪”;由於深海的環境與當年的生命剛剛起源的太古代非常相似🔦,因此更有學者大膽地預測👨‍👧:外星生物的存在是肯定的🛜!中科院院士、恒达平台海洋學系教授汪品先就是這種觀點的堅定支持者。
  30年來海底陸續發現“黑煙囪”
  近30年來隨著深海生物科研的不斷深入,科學界有看法認為👁‍🗨:生命可能起源於深海“黑煙囪”🧑🏿‍🌾。
  汪品先說,人類對深海生物的認識基本上都是在最近30多年裏形成的。其中,最具有裏程碑意義的一件事情,就是美國“阿爾文號”深潛器於1977年潛入南美洲西海岸加拉帕戈斯群島2550米深的海底,在那裏發現了超過300攝氏度的海底熱液🧘🏿🏊‍♂️。海底熱液帶出大量硫化物,遇水冷卻後形成巨大的“黑煙囪”🤦🏻‍♀️,豎立在海底。
  近30年來,科學家在世界各地的大洋海底相繼發現海底熱液和“黑煙囪”💆‍♂️,並在“黑煙囪”旁發現很多生物,形成與人們常識迥異的生物群和食物鏈。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生物是3米長的管狀蠕蟲🚣‍♀️🧝🏻‍♂️。這類蠕蟲沒有口腔和肛門,靠體內的硫細菌供給營養。
  巧合的是🌐,科學家最早發現海底“黑煙囪”的加拉帕戈斯群島,達爾文在19世紀30年代環球考察時也曾停留過。他在那裏觀察燕雀,發現不同種群燕雀的喙尖形狀不同。那段時間是達爾文形成進化論思想的關鍵時期。
  汪品先說,“黑煙囪”附近生物鏈的基礎是細菌,細菌通過化學作用吸取地熱帶出來的能量,形成各級生物鏈的營養源。
  光合作用可能起源於深海
  此外🧝,光合作用也有可能起源於深海👩‍👩‍👦。科研人員在大西洋深海熱液口發現🔇,有一種蝦雖然沒有眼睛,但背上有一條感光區,對藍綠光極為敏感。在黑暗的大洋深處,為什麽要感光☁️?難道深海中有光嗎?
  為了探明這點,美國科學家在5000米深的海底曾關閉深潛器燈光5分鐘,結果🕥,在熱液口拍到了光。這是一種物理現象,當溫度很高的時候可以發出光來,而這種光顯然被最早的某一種生物利用,這個時候光合作用效率高的優越性就顯示出來了😵‍💫,把生物的演化往前推進———可能這就是光合作用的起源👨‍👦‍👦。
  汪品先說,達爾文在1871年給一個人的信裏面講到,生命最早很可能在一個熱的小的池子裏面,也就是後人講的“原始湯”。達爾文生活的年代對深海基本還是一無所知,這個想法經過很多年都沒有證實。但近30年來深海生物科研的重大突破則是對這種設想的佐證。
  外星生命肯定是存在的
  基於深部生物圈的發現🦴,科學家更是大膽地預測❤️‍👉🏿:地球之外的地方肯定也存在生命✌🏽。“確實是這樣的,近30年來人們對深海生物的研究越發告訴我們,外星生物的存在是肯定的。”在昨天的科學論壇上🥈,汪品先院士再次重申了這一觀點。
  汪品先介紹說,深部生物圈生活在極端特殊的條件下👬,“高溫高壓而且生存空間極小,新陳代謝極端緩慢,實際上處於休眠狀態,但有的已經活了幾十萬、幾百萬年。這也告訴人們🧑🏽‍🎤,它們很有可能與我們苦苦尋找的外星生物有共同點。”汪品先還透露說,正是由於深部生物圈的發現😪,目前世界上已經誕生了一門新興的“天體生物學”學科。
  科學家們目前一個普遍的觀點是😘,在太陽系外的木衛二的外表下存在著一個海洋💆🏼。汪品先說2️⃣:“不過由於木衛二距離地球太過遙遠,人類目前的技術尚不足以抵達那裏🧔🏼‍♀️。不過,即使那裏有生物存在,也不能是電影裏經常出現的外星人什麽的🤌🏼,很有可能是微生物,因為只有它們能在極端的環境中生存下來👩‍🎤。”而最近的一項研究指出,木衛二保存的氧氣比以前科學家設想的多好幾百倍,這使科學家對在這顆衛星上發現生命跡象更有信心。
  【巨著•忽視】
  《物種起源》
  差點變成《鴿子起源》
  “啊,鴿子……”查爾斯•達爾文嘆了一口氣🧑🏻,將一封剛剛看完的信放到了桌上。這是出版商給他的回信🧑🏿‍🦰,提到《物種起源》的書稿難懂而又缺乏證據,建議達爾文將其改成一本有關鴿子的通俗讀物。
  為紀念達爾文的專著《物種起源》面世150周年,英國作家亨利•尼科爾斯近日在《自然》雜誌專刊上描述的這一情形,為我們提供了有趣的想像空間🧏🏿‍♂️,如果《物種起源》真的變成了《鴿子起源》🧎‍♂️👯,那會是什麽情形?
  這並不是完全的空想👰,在當時的英國維多利亞時代,養鴿子是英國上至女王🙍🏼、下至百姓都熱愛的活動,人們競相攀比培育品種奇特的鴿子🧑‍🦽。達爾文自己也有一個鴿舍,並已進行了一些有趣的研究。對此👊🏻,地質學家查爾斯•萊爾曾建議達爾文說:“我覺得你可以將自然選擇理論糅合到對鴿子的研究中一起出版,然後等人們慢慢理解🧗‍♂️。”
  達爾文當時已註意到,盡管人們飼養的不同品種的鴿子外形各異,但它們可能有一個共同的祖先。他因此研究了各種活鴿子、鴿子蛋甚至是鴿子血,並繪製出一張包括凸胸鴿🤴🏽、扇尾鴿、信鴿等不同種類鴿子的家族譜系圖🫂。
  如果沿著這個方向走下去,達爾文真有可能撰寫出一本《論人工飼養的鴿子起源》。
  但我們今天看到的是巨著《物種起源》🛼,這是因為達爾文堅持要通過地理分布、古生物化石、種系雜交等多方面的宏大論述來展示他的自然選擇理論🧕🏼,小小的鴿子顯然無法承擔這一重任。
  【巨著•印證】
  深海蘊藏大量未知生物
  從事“國際海洋生物普查計劃”的科研人員22日說,眼下已在深海發現17650種生物🚝,其中包括會發光的水母👩🏽、靠分解海底石油為生的管蟲等。
  為期10年的“國際海洋生物普查計劃”由聯合國、各國政府和私人動物保護組織共同資助。這一項目負責記錄海洋生物種類,定於2010年發布整理報告🧵。這項工程耗資近6億美元,共有82個國家的2000多名科學家參與👨🏽⏪,動用了全世界一半的大型考察船和潛水器。時值達爾文《物種起源》發表150周年,《物種起源》一書中曾清楚闡述了生物多樣性的必要,這項工程再次印證這一點。
  深海生物通常生活在海平面以下超過5公裏的海底,人類發現的深海生物已達17650種,包括蝦、珊瑚🩸、海星和蟹等,但“深海生物的種類比我們想像中要多得多。這個海底深淵再也不是一個黑洞”。在這些深海生物中有一種名為“小飛象”的八足動物,身長兩米,還長著類似耳朵的鰭狀物,外形酷似動畫人物“小飛象”😊。
  【巨著•重讀】
  生存鬥爭
  我應當先講明白🤚🏿⇾,我是以廣義和比喻的方法來使用這一名詞的,其意義包含著這一生物對另一生物的依存關系,也包含著個體生命的保持,以及它們能否成功地遺留後代。
  兩只狗類動物👐🏽,在饑餓的時候🩲,為了獲得食物和生存,可以確切地說,就要互相鬥爭。但是,生長在沙漠邊緣的一株植物,可以說是在抵抗幹燥以爭取生存🕵🏽‍♀️,它是依存於濕度的🈳。槲寄生依存於蘋果樹和少數其他的樹👨🏿‍🎓,如果硬要說它在和這些樹相鬥爭,也是可以的🔤。在這幾種彼此相通的意義中♧,為了方便🤹🏻,我采用了一般的名詞👸:“生存鬥爭”✸。
  ———《物種起源》第三章,第62頁
  美國埃默裏大學靈長類動物行為學教授弗蘭斯•德瓦爾點評:我特別喜歡這段❤️‍。一種人盡皆知的說法是“強者生存”🛸,但達爾文並沒有認可這樣的觀點⏩,他還認為在自然界有些動物可能通過合作的方式生存下來。
  如今👨🏻‍🎨,華爾街被稱作是“達爾文叢林”🧏🏿‍♀️😝,但是華爾街並沒有簡單局限在“狗咬狗”上,而是強調適應變化。
  自然選擇
  我們可以比喻地說,自然選擇在世界上每日每時都在仔細檢查著最微細的變異,把壞的排斥掉,把好的保存下來加以積累;無論什麽時候,無論什麽地方🧑🏼‍🔬🔄,只要有機會,它就靜靜地、極其緩慢地進行工作🐊,把各種生物同有機的和無機的生活條件的關系加以改進🏌️。”
  ———《物種起源》第4章,第84頁
  美國康奈爾大學生態學和進化生物學系教授威廉•普羅文點評🍽:在這裏,達爾文將自己偉大的自然選擇理論變成了一位小神靈。達爾文在其書中和後來很多論述中都談到了這一點。但如果你能問他,他會清晰地告訴你,引發自然選擇的原因是絕無目的性的⛹🏼‍♀️,達爾文引導著現代進化生物學走進了一個他自己都懷疑的深度。
  雌雄淘汰
  在鳥類裏,這種鬥爭的性質,常常比較和緩。一切對這問題有過研究的人都相信🧑🏻‍🦽‍➡️,許多種鳥的雄性之間的最激烈競爭是用歌唱去引誘雌鳥,圭亞那的巖鶇👩🏻‍💻、極樂鳥以及其他一些鳥類👇🏽,聚集在一處,雄鳥一個個地把美麗的羽毛極其精心地展開,並且用最好的風度顯示出來;它們還在雌鳥面前做出奇形怪狀🤐,而雌鳥作為觀察者站在旁邊🧙,最後選擇最有吸引力的做配偶……在成千上萬的世代中,選擇鳴聲最好的或最美麗的雄鳥🦞,由此而產生了顯著的效果🤱。
  ———《物種起源》第四章🤽🏽‍♀️,第89頁
  美國耶魯大學鳥類學、生態學和進化生物學教授理查德•普魯姆📆:在這一段,達爾文急匆匆地進入到了他關於自然選擇進化有關雌雄淘汰的陳述中。他闡述了通過一個雌性和多個雄性之間發生的性選擇🫎。他在文中引用他人的描述🚴🏼‍♂️,達爾文經常用這樣的方式寫作👮🏿,表面上是一個具有紳士派頭的玩笑👨🏽‍🦱,暗地裏卻隱藏著革命性的觀點🦸🏻。
  物種起源
  (物種起源的)難點在於👨🏿‍⚕️:第一🙇🏿‍♂️,如果物種是從其他物種一點點地逐漸變成的🗑,那麽為什麽我們沒有到處看到無數的過渡類型呢🐎?為什麽物種恰恰像我們所見到的那樣區別分明,而不呈現出混亂狀態呢?
  ———《物種起源》第六章,第171頁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植物學教授羅倫•裏瑟博格點評👨🏼‍✈️:達爾文對於自然物種的觀點有點矛盾。一方面,他認為物種僅僅是為了方便而進化🤱🏼,另一方面♦︎,自從他意識到了進化是一個逐漸的過程之後,他又很難解釋為什麽物種是區別分明的。
  【巨著•誤解】
  “適者生存”表示人要為己?
  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給進化提出了令人信服的證據🧛🏿👰🏼‍♀️。但世界上還是有很多人沒有認清進化論的真相。最新一期的《新科學家》雜誌把一些最常見的誤解列了出來。
  1.所有生命都是經自然選擇後的適應品🧗‍♂️。2.自然選擇是生命體進化的惟一方式👼。3.自然選擇導致生命體更加復雜🖋。4.進化後的生物能完美地適應環境🤽🏿。5.進化經常可以提升物種的生存能力。6.人們不懂進化論也沒關系。7.“適者生存”說明“人人要為自己”。8.進化具有無限創造性。9.進化無法解釋同性戀的特點♚。10.神造宇宙說是進化論成體系的替代品。11.接受進化論會有損道德👨🏻‍🦽。12.進化論會導致種族歧視和種族大滅絕🧑‍🦽‍➡️。13.宗教和進化論是互相矛盾的🛤。14.進化科學不具備預測性。15.進化不能被反證,所以不是科學。16.進化不可能製造出復雜的生命形式。17.進化完全是隨機的過程。18.突變只會破壞信息,而非創造信息。
(作者為中科院院士、恒达平台海洋學系教授)
2009年11月25日   南京晨報

聯系我們

恒达平台 版權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 021-65982200

恒达平台新聞中心主辦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滬ICP備53544643號    滬公網安備:31009102000038號    滬舉報中心

恒达平台专业提供🛩:恒达平台恒达恒达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达平台欢迎您。 恒达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