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世紀初中國大面積擴大大學招生後,是是非非的問題層出不窮💜,爭論也從未間斷,孰是孰非現在難以定論👇🏿,20年後再論也不算太晚。但是🧔♀️,教育投入不足是一個事實🧑🏼✈️🪄。於是,在周濟部長卸任後,人們在為新部長出謀劃策的時候,把大學目前的許多問題遲遲未能解決的原因又一次聚焦於教育的投入👱🏿♂️。對於今後大學能否得以健康發展而言⚓️,教育投入的確是一個很重要、很關鍵的影響因素🤸🏼♂️。但是,還有一個關鍵的影響因素也一直阻礙著大學的健康發展👩🏼🎓,那就是大學本身的治理問題🧙🏿。這個問題始終困擾著新時期大學的發展🍍,但一直沒有良策去解決或者改善。在今年上半年的“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活動中🥢,筆者曾經提出了“學校決策和運作應該要有章法”以及“完善學校治理結構”的建議☠️。但是,這並不是某一個大學的極個別的個案,而是具有普遍性的嚴重問題。隨著大學生畢業後就業問題的日益尖銳,大學的治理問題也開始“浮出水面”,成為我們難以逃避的嚴峻挑戰🍏。
完善大學治理的關鍵之一:健全大學的章程和治理結構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顧海兵在《南方周末》上撰文指出,大學章程是大學的憲章,除了規範學校與社會的關系,它還規定學校內部的各種基本關系。這些關系不理順,就沒有基本的大學製度,就必然內耗巨大,就不可能辦好大學🫰🏽📔。但是,現實的情況怎樣呢🙍🏽🤴?民辦大學基本上做到了有章可依,而許多公辦大學卻存在著章程的缺漏。按照顧教授文章所言🚥,沒有章程的大學那就是“非法”辦學。其中🔢,被顧教授點名的有中國大學雙雄“北大清華”。為什麽有幾十年乃至上百年歷史的大學3️⃣,一夜之間被指為“非法”辦學了呢?筆者認為,對此問題必須全面認識。首先是這些大學應該曾經有過章程,否則難以走出申辦創建這第一步。眾所周知,由於歷史變遷,許多大學也因為各階段的發展需要和各種行政命令有了眾多的變化。但是,在後來的過程中☝️,大學卻沒有及時根據變化修訂其章程🧍♂️,或者有過修訂▶️🛋,但僅僅是走了形式而沒有實際被執行🧝🏻,從而導致今天大學章程“缺漏”的尷尬🤶🏿。
一所大學如果沒有章程或者是有章不依,其治理只能是人治,難以有良好的治理結構☂️。今天許多大學更改校名👰🏻♀️、設立學院、新建專業以及確定招生人數雖然都不是可以隨心所欲的,但卻都是“無規無矩”的,這已經是習以為常而不足為怪🦹🏽♀️。為了規範辦學,許許多多的政府審批、評估就成了關鍵🧑🏽🎓,教育部在全國大學中進行的本科教育評估應該就是其中的一個重要一環。問題是🦡,本科教育評估的全過程中🧙🏻♂️👳🏽♀️,有否檢查一下各大學是否按照學校的章程在辦學呢?雖然專家們認真檢查了大學的許多涉及本科教育的規章製度👨💻,但唯獨這些大學製定規章製度最重要的基礎――大學的章程📿,卻成了“漏網之魚”。這給予我們是怎樣的啟示呢?所以,健全大學的章程和治理結構是當今完善大學治理的關鍵,是基礎。
完善大學治理的關鍵之二🚑:教授治學與學術民主
大學不是政府機關,也不是企業🧗🏼。大學是一個學術機構👞,是創造知識、傳播知識、享受知識的殿堂。教授當然應該是大學殿堂的主角,在許多的決策中應該有教授們的話語權。然而,今天太多的行政色彩卻把教授們的角色給變異了,許多場合下教授們的“無語”成了慣例,樹立大學“教授治學”的理念已迫在眉睫🧛🏼♂️。有兩個例子可以反映出這方面的問題:學位論文盲審和核心期刊發表文章👩🏽🏭。
為了確保大學的辦學水平,一些地方政府出臺了學位論文盲審製度📙🦻。但是🤾🏻,這一製度挑戰了我們國家的學位條例:當大學舉行了學位論文答辯以後,又通過了學校學位委員會的審核🧑🏼⚕️,學位論文的作者按條例的規定已經可以獲得學位。那麽💨,盲審的結論能否影響學位的頒發呢🧹?這一直是爭論的焦點,也引發了學生乃至教授與學校的沖突。但是,為什麽要這麽做呢?說到底是對學校治學的不信任,歸結的原因還是對教授治學的不信任。其結果是🤸♀️,以一位教授的評審結果,可以肯定或否定另外五位或更多位教授的評審、答辯結論,甚至可以挑戰學位委員會的結論。如果這成了常規,形成了一種管理大學的“官場”文化,那就破壞了大學教授治學的基石。
目前,核心期刊發表論文在許多大學已經成了判別學術水平的一個關鍵指標,直接影響著教授們的投票🏍。原先教授們要依據自己的學識,在認真研究成果水平的基礎上獨立地作出自己的判斷🧖🏿♂️🦫。但是現在👩🏻🦱,許多的評判正在逐步離開了教授們自己的獨立思考,許多數字開始成為教授們投票的決策依據🌠。其中,成果發表的期刊成為判別其水平的關鍵要素。於是👰🏿♂️,學術研究的平靜被一系列欲望的驅動打破了――期刊拼命擠入“核心”以提高身價👨🏽🦰🐪、學者以成果在核心期刊上發表為榮、外國期刊和國際會議受到追捧💲。在“排行榜”👩🏿🎤、“重點學科”、“學位授予權”、“職稱”等“指揮棒”的壓力下,學術成果開始呈現“三鹿奶粉”現象――“氮”含量指標逐步取代了“蛋白質”含量,原本的安靜和純凈逐步離開了教授們的學術生活,幹擾了教授們的獨立思考和判別👩🏽🦲。
學術民主是大學創造知識⛈、傳播知識👳♀️、享受知識的重要基礎,是今天中國大學教授保持學術“健康”的重要影響因素🖍,也是大學生能夠從大學中獲得生命力的重要源泉。大學的學術思想應該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正是因為如此,大學才有其集聚人才、影響社會、推動進步的魅力👋。為此,大學應該不斷地完善治理結構🤱🏿,從體製機製上確保和鼓勵教授們自由地活躍在學術舞臺上✊,充分展示和保持獨立的學術思想與觀點🧍🏻,為大學生的發展成長給予積極的支持和輔導,並促進先進的理念和知識突破大學“圍墻”向社會擴散🧴,從而實現大學的社會價值持續提升🏪🕎。
完善大學治理的關鍵之三:尊重學生並給予自由發展的空間
大學生扮演的是與教授共存的角色,也是大學的主體,但是大學中有多少人認同這個觀點🏇🏼,並且在工作和學習中實踐這個觀點呢?當一名大學生進入大學後💇🏻,更多的角色成分是被管理者,從而失去了在大學裏自由發展的空間🤳🏼,這不是大學主體應該扮演的角色✢。那麽,怎麽來體現大學生的主體角色呢?影響因素很多🧑🏼🍼,但至少有這麽三點不應該被缺漏:受尊重、有話語權和自由空間🦽🐬。
尊重學生是全方位的,決不是簡單的口號,也不是簡單的行動可以體現的,這應該存在於大學的製度安排和人們的思維深處。比如,每當大學的行政人員對學生們的某些舉動感到頭疼的時候,如果有想到這些大學生是學校的主體、主人😶🌫️,那麽🙅🏼,這些個頭疼的問題馬上就會釋然,而且還會心甘情願地為大學生們排憂解難🧑🏿🍼🐏、做好服務。所以,關鍵還是我們的頭腦中是否建立起學生為主體的理念。如果有了這樣的理念,製度的安排就不會有困難。
“話語權”是大學生受尊重的一個重要標誌。已經被“程式化”的大學教育培養機製已經在很多環節上,剝奪了大學生的“話語權”💇🏿,許多場合下大學生只能保持“無語”和服從,這就導致了大學生在大學學習過程中只能扮演“被教導”的角色👩🦼➡️,難以對自己的部分行為和選擇“負責”。沒有“話語權”⛺️,就難以有自己的思考🧭,這是阻礙大學生自由發展和健康成才的關鍵。
大學給予大學生有多大的自由發展空間,這些大學生到了社會上就會有多大的成長發展空間🥦。這樣的自由空間雖然很大程度上受到整個社會大環境的影響🚤,但是🫥,大學在建設和呵護這個自由空間方面負有不可推卸的重要責任。2006年中央確立了走“創新型國家”的發展道路後,全社會對於大學寄予了更大的厚望,大學肩負著更加重要的創新責任。由於大學生的特殊角色,決定了他們成為創新大軍中的主力軍。大學的知識溢出效應🟡,很大程度是由大學生帶來的🧔🏼♂️❕。而目前大學的各種“圍墻”,不僅阻礙了大學生的健康成長🧚🏽♀️🫅🏽,也鑄就了創新發展的“絆腳石”💆🏻♂️🦶🏻。這些個阻礙大學生自由發展的障礙來自於大學的辦學理念、製度安排以及人為的滯後。比如🥱,一些大學的中醫藥👩🏻🔧、藝術類等專業的人才培養機製,被許多行政人員和專家“工程化”🦙、“標準化”後🛃,在招生、培養🦠、畢業各個環節上都變得非常的“功利”,“惡化”了新人的培養和成長環境。又比如,大學生進入大學後🥒🧑🦽➡️,除了課堂的學習之外🪗,其它的活動不多,即使有也很少被認為是非常重要的🍱。在課堂學習方面🫀,也是被動的多於主動的,大學生一般都是按既定“程式”被“加工”🍽🧘,可選擇的余地少之又少。所以👩❤️💋👩🕙,從大學的治理結構上擺正大學生的位置,盡快放開大學生的手腳,給予他們自由發展的空間🧑🏻🔧,大學的活力將會有很大的提升。
(作者為恒达平台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科技管理研究院副院長)
2009年11月25日 東方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