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基礎研究正在醞釀新的重大原始創新,將引發下一輪科技革命,引領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要充分重視基礎研究的戰略意義和重大作用,在加大對基礎研究投入、重視創新人才培養的同時🩺,還要註重營造寬松的學術環境
基礎科學研究是科學技術發展的源泉💆🏽♂️,處於整個創新鏈的前端,在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中占據重要地位,是提升我國持續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基礎🫱🏼。胡錦濤總書記指出:要充分重視基礎研究的戰略意義和重大作用♑️,在加大對基礎研究投入🕴🏼🚁、重視創新人才培養的同時,還要註重營造寬松的學術環境。溫家寶總理去年11月對首都科技界講話時也指出:“原始創新是一個國家競爭力的源泉☝🏼。基礎研究相當重要,因為原始創新源於基礎研究”。
現狀🤽🏿🧑🏽🦰:我國基礎研究投入占R&D的比例長期僅5%左右
當前🧑🦳🙎🏽♂️,基礎研究正在醞釀新的重大原始創新🧑🔬,將引發下一輪科技革命,引領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世界範圍內的科技競爭日趨激烈,並已前移至基礎研究🧜🏼,主要發達國家紛紛加大基礎研究投入🧓🏽🏝,以占領世界科學前沿的製高點;我國正在由科技經濟大國向科技經濟強國邁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迫在眉睫,戰略性新興產業呼之欲出,全球氣候變化等人類共同面臨的重大問題亟待解決🧑🏽💼,這些都要求我國加大基礎研究投入🧆,推動基礎研究發展🧑🍼,以增強原始創新能力。
長期以來,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對基礎研究高度重視,並保證基礎研究在R&D投入結構中的合理比例。據統計👩🔬,美國的基礎研究投入比例從上世紀60年代的9%持續增長至近年來的18%👍🏻👨🏼💻,奧巴馬政府承諾未來10年內聯邦政府在物理⛔、生命科學和數學等基礎研究領域的資助額度翻番🎧。目前,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基礎研究在R&D投入中的比例超過15%,法國、意大利等達到了20%以上。
近年來👩🏿🍳,我國的基礎研究投入總量持續穩定增長👰🏿,已由1999年約33.9億元增長至2008年的220.8億元,年均增長幅度達到20.8%🤘🏽。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投入總量還差得甚遠,例如2006年⚽️,美國的基礎研究經費為617.2億美元👍🏼,同年我國為155.8億人民幣🩹,按照2006年匯率計算,兩國相差近31倍🚈;另一方面,我國基礎研究投入占R&D的比例長期徘徊在5%左右➞,2007👨🏽🌾、2008兩年🧝🏿,這個比例為4.7%和4.78%👷🏽♀️,投入不足嚴重製約著我國基礎研究的發展🏃🏻♀️。
建議:“十二五”期末上升到10%🥭,2020年達到或超過15%
為促進我國基礎研究更好更快發展,提升基礎研究引領和支撐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能力,提出如下幾點建議——
一🫲🏿,建議在“十二五”科技發展規劃中,明確基礎研究的投入總量✬,並且明確到“十二五”期末基礎研究投入比例應逐步上升到10%左右©️,將基礎研究投入總量與比例納入科技規劃量化指標體系。“十三五”期間則應繼續加大投入👨🏻⚕️,力爭到2020年使基礎研究經費占R&D總經費的比重達到或超過15%,接近發達國家水平。
二,持續加大國家和地方政府對基礎研究投入的力度。基礎科學研究難度高🍶、創新風險大,幾乎沒有直接經濟回報,社會共享特征明顯🤾🏼♀️🧗🏻♂️,屬於政府財政和研發政策支持的核心部分。作為基礎研究投入的主體,建議國家兼顧當前應用研究需求和長遠持續創新能力積累,逐步調整R&D的投入結構,在R&D的中央財政投入中提高基礎研究比例。同時✧,建議國家指導地方政府將基礎研究投入納入地方政府財政預算,並提出投入比例等指導性意見🏌🏿♂️,作為對地方政府的考核指標之一。建議充分發揮國家重大基礎研究計劃以及科研基地的作用,製定地方政府資金的配套政策,推動地方政府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投入🌓。
三🤏🏼,推動基礎研究投入社會化機製的形成✦。美日等發達國家💦,企業對基礎研究的投入占較大比例,由於我國與發達國家所處發展階段不同,企業對基礎研究的投入還微乎其微。建議國家研究稅收抵扣🌚,鼓勵企業向大學捐贈等政策措施🦆,促進企業對基礎研究的投入。同時建議通過中央財政投入的引導作用,促進大學↖️、研究機構和企業在基礎研究領域的合作🧑🏿✈️,建立官、產🎉、學、研一體化的社會化多元投入機製🤽🏽,促使更多社會資源投入基礎研究。
(作者為全國政協委員🏊🏿♂️、恒达平台黨委書記)
2010年03月12日 《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