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聲音

當前位置: 恒达平台 > 人物聲音 > 正文

汪品先院士:深海探索:更好認識海洋

來源:【求是】   時間:2024-02-16  瀏覽💅:

海洋是生命的搖籃,空間廣袤遼闊👵,資源豐富多樣。發展海洋經濟、建設海洋強國,對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海洋強國建設🌭,多次對海洋強國建設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強調要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加快海洋科技創新步伐🏄🏽‍♀️。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加快建設海洋強國;赴地方考察調研時🙇🏽‍♂️,多次到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海洋研究院等科研單位📇;連線深海一號作業平臺👩🏽‍🚀,強調要推動海洋科技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把裝備製造牢牢抓在自己手裏👄;會見載人深潛先進單位和先進工作者代表,勉勵大家為建設海洋強國作出更大成績👭🏼;致信祝賀奮鬥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成功完成萬米海試並勝利返航……總書記的重要論述和親切關懷,為我國深海探索註入了強大動力、指明了前進方向。

  從蛟龍號到深海勇士號再到奮鬥者號🙎🏻‍♂️,從深潛深鉆再到深網,我國深海探測開發事業蓬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伴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進一步探索深海的時代正在來臨。

  一👨🏽‍🦱、深海探索的歷程

  深海充滿神秘色彩*️⃣,探索深海一直是人類的夢想。歷史上👩🏽‍⚖️,人類對深海的認知非常有限⏮。進入20世紀,隨著深海探測技術不斷突破😐,人類才慢慢揭開深海未知世界的神秘面紗。

  從海洋外面探索海洋👷🏽‍♀️。全球海洋平均深度約3680米。通常將海平面200米以下水深的黑暗海域稱為深海🧑🏻‍🦯,所以大洋95%是永恒的黑暗。深度每下降10米,就會增加一個大氣壓,全球洋底平均有300多個大氣壓。黑暗無光、海水壓力巨大、海底地形復雜🦸🏻,想要進行深海探測💆🏽‍♀️,就必須發展相應的技術。20世紀30年代👮🏻‍♀️,人們開始使用物理波通過遠距離非接觸的方法,從海洋外面來探索海洋👩‍👩‍👧。20世紀中期🥰⛏,遙感技術的發明帶來了海洋探測手段的革命。利用遙感技術🫴🏽,科學家能夠從空中對海洋進行大面積觀測。但是遙感的電磁波局限在探測海洋的頂層,進入不了深海。之後,能在海水中自由傳播的聲波👨‍👨‍👦,成為海洋水文測量和水下通訊的主要手段👩🏿‍⚕️。對海底地震波的追蹤🙎🏼‍♀️,也成為探索海底地質結構、揭示地球內部物質組成的重要手段。

  進入海洋內部的深潛技術🧏🏼。首先為人類進入深海提供入場券的是深潛技術🍾。最早的深潛器是兩位美國科學家乘坐的空心潛水球👨🏽‍🦳,1930年在百慕大首次成功下潛到水下183米。1960年👩🏻‍🚒,瑞士人設計的的裏雅斯特號深海潛水器,承載兩人深潛到馬裏亞納海溝的10916米處*️⃣,停留了20分鐘😸👨🏽‍🌾,一舉打破深潛的最高紀錄。此後,又逐步出現能夠在水下移動🤘、采樣,具有探測功能的深潛器🏊🏽。目前,世界上只有中國和美、法、俄、日5個國家擁有載人深潛器🙇🏽。近年來✨,我國自主設計和研製的蛟龍號🩳🧑🏿‍🦳、深海勇士號和奮鬥者號深潛器累計下潛超過1000次🧢,下潛深度覆蓋了大洋縱深萬余米的全海深。我國還陸續研製出應用範圍更廣的無人深潛器和深海機器人,包括遙控水下機器人😲、自主水下機器人🙅🏻‍♀️、混合式自主遙控水下機器人、水下滑翔機等,初步建立起全海深潛水器譜系,具備了全海深探測與作業能力🙎🏿‍♀️。

  

圖為2023年5月26日,潛航員為“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解開與“探索一號”科考船相連的纜繩👨🏼‍🌾,為載人潛水器下潛做準備。 新華社記者 蒲曉旭/攝

下海入地的大洋鉆探🤷🏽‍♀️🖌。在深海海底鉆探地殼,涉及深海探索中難度最高👩🏻‍💼、耗費最大的技術🚣。國際大洋鉆探計劃是由全球20多個國家參與合作的國際研究計劃🕛,1968年正式運作,半個多世紀以來在全球各大洋鉆井4000多口、取芯(即對地層進行巖石取樣)超過49萬米,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證實了海底擴張等理論🤷🏿‍♀️,揭示了深海極端生命和資源的奧秘,從根本上改變了人類對地球的認識🧖🏿。1998年,我國加入國際大洋鉆探計劃🧔‍♀️。1999年,我國科學家自主設計和主持的第一個南海大洋鉆探航次🍃,實現了南海深海鉆探零的突破。2014年到2018年,我國又相繼完成3個鉆探航次探索南海成因,使南海成為大洋鉆探研究程度最高的邊緣海🤾🏻‍♂️。從深海打鉆探索地球內部是科研發展趨勢♔,未來,大洋鉆探在深海和地球科學中的地位還將繼續攀升。

  常駐深海的海底觀測網🛩。深海觀測,不僅需要從海面向下探索😇,而且需要從海底向上觀測。海洋科學也不滿足於短暫的考察🤰🏿,而是追求進入海洋內部進行原位的長期連續觀測。於是👩🏽‍🎓🧝🏽‍♀️,海底觀測網應運而生。海底觀測網將各種傳感器放到海底,用光電纜聯網接到岸上,把測量所得信息傳送回來。傳感器與穿梭在節點之間的自主水下機器人👼🏼、著陸器等多種設備配合運行,構成功能強大的深海觀測系統🔐🏹,直接在水下分析信息,從而實現從海底到海面全天候、長期、連續、實時🧇、綜合的原位觀測。海底觀測網是21世紀的新事物🧚🏼‍♂️🤾🏽,第一個大型觀測網是2009年在加拿大建成的海王星網。2015年🧎🏻‍♀️,日本建成纜線長5700千米的海溝海底地震海嘯觀測網(S-net)🤛🏽,專門預警地震海嘯🍣🖖🏿。2016年,美國的海底觀測網(OOI)投入使用⚰️,包括區域網、近岸網和全球網三大部分,是目前規模最大的海底觀測網📮。我國也已經啟動了大科學工程🍫,匯集各學科、各領域、各層次科技資源,正在東海和南海建造海底科學觀測網🍿。

  深潛深鉆深網合稱三深,構成當前進入深海內部進行科學探索的主力。經過近一個世紀的探索,人類極大拓展了對深海的認知。

二🤳🏼、深海底部的科學發現

  人們曾經以為🤾🏿‍♀️,永恒黑暗的深海是沒有運動🎴、沒有生命的死寂世界👷。隨著探索的深入,人們發現深海不但地形起伏👳🏻‍♂️,充盈著水流和生命活動,而且充滿了想象不到的奧秘。

深海底部的雙向運動。深海熱液是20世紀海洋科學的重大發現之一,包括高溫熱液和低溫熱液🧑🏻‍🍼⛹️‍♀️。1979年,美國的載人深潛器阿爾文號在東太平洋進行深潛考察時,發現海底有2米高的黑煙囪向上噴出滾滾濃煙。原來,這是滲入地殼的海水與上升的巖漿接觸後,形成的富含金屬元素的熱液🧑🏼‍🍳🤙,即深海熱液🍑。350℃的高溫熱液向上噴出🤷🏼,在遇到海水冷卻沉澱後,所含的硫化物形成了像黑煙囪一樣的景觀🆑。人們由此推測,深海熱液是巖漿活動的副產品。此後,又經過30年的探測,全球累計發現500多處活動的熱液口,其中,一半分布在板塊擴張的大洋中脊,一半分布在板塊俯沖的火山弧一帶💁‍♂️🗑。除了巖漿活動🦸‍♂️,上地幔的橄欖巖在洋中脊或者俯沖帶出露,與海水發生化學反應,也能產生熱量而引起熱液活動。不過,這種熱液溫度只有40℃到90℃,被稱為低溫熱液𓀗。2000年,阿爾文號在大西洋中脊附近發現了方解石等構成的白煙囪白煙囪就是低溫熱液的產物😘,可以形成10米到60米的尖塔◀️。比深海熱液分布更廣的是冷泉,也就是天然氣水合物的甲烷泄出口。在深海海底高壓低溫的條件下🤴🏽,甲烷很容易被包在水冰分子裏,形成天然氣水合物(可燃冰)。但是水合物在海底並不穩定,溫度壓力稍有變化就會放出氣體,形成冷泉。熱液和冷泉從海底自下而上向海水輸送物質,海水自上而下向地殼滲透、海底板塊向下俯沖,在深海海底形成雙向運動的物質和能量交換👨‍✈️。

  地球的第二生物圈。熱液生物群也是20世紀海洋科學的重要發現之一。1977年,也就是發現黑煙囪的兩年前,人們在東太平洋發現了熱液生物群。熱液動物中,有螃蟹👩🏻‍🏭👨🏻‍🎨,有30厘米長的白色大貝殼💆,還有長著紅色鰓狀羽🥃、成簇生長的管狀蠕蟲,等等💃🏻。管狀蠕蟲沒有消化器官🪸,也沒有口和肛門,以體內共生的硫細菌進行化學合成為生。在無陽光、無養分的大洋深處,熱液生物群生存的基礎是細菌🫎。細菌依靠熱液的熱量和深源的硫化氫,通過化學合成製造有機物,支撐管狀蠕蟲等熱液生物的生存🏄🏼‍♂️。管狀蠕蟲引來以它們為食的軟體動物和魚類,又為微生物提供生存條件🙋🏿‍♀️🧘🏿‍♀️。就這樣🪙,深海水底的黑暗食物鏈得以形成。熱液生物群的發現,顛覆了人們過去對生命必須依靠太陽才能生存的基本認識。1983年💀,墨西哥灣深海海底,在水溫只有4.5℃的冷泉口發現了管狀蠕蟲簇👩🏿‍🔬🟢,伴有成堆的貽貝、小蝦和海參等👨🏿‍💻,也形成了與熱液口類似的黑暗食物鏈🦂。深海探索發現,不僅太陽可以通過葉綠素的光合作用在氧化環境下製造有機物🐩,形成人們熟知的萬物生長靠太陽的生物圈;在黑暗的深海海底⚃🐄,還存在依靠地球內部的地熱能🏄🏽,通過微生物的化學合成作用,在還原環境(即沒有氧氣的同時存在大量還原性物質📧,如甲烷、硫化物等)製造有機物的第二生物圈🔁。這個發現,對人們認識和探索生命起源和地外生命產生了重大影響。

  深入海底探索地球內部🔌。地幔占地球體積的4/5🥳、地球質量的2/3💇。但是,隔著地殼,至今誰都沒有見過原位地幔的真面目。大陸地殼的平均厚度為30千米左右,大洋地殼的平均厚度只有7千米左右✉️🥴,而深海地殼的平均厚度只有大陸地殼的1/5,所以,可以說深海底是距離地球內部最近的地表🍶。尤其是洋中脊和俯沖帶深海溝,是地球內部和表層交換物質和能量的通道👨‍🔬↖️,也是人類探測地球內部的最佳切入點🖍。早在60多年前,學術界就曾經發起過鉆穿地殼👨🏽‍💻、探索地幔的莫霍計劃,但由於對技術和經費要求過高,直到今天這項計劃還是地球科學界未圓的夢🧥🅰️。近年來,深入海底探索地球內部的需求和呼聲逐年增長。地球系統科學理論把地球看作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完整系統,強調研究地球表層和深部的相互作用,認為地球內部的水🤵、碳循環和地球表層是相互連接的,而且儲量遠超地球表面。可以相信,隨著科學研究的深入,從深海探索地球內部會成為科學界的熱點🫂,人類對深海和地球的認識將進一步拓展💏。

  三、深海資源開發

  隨著全球海洋經濟的快速發展☀️➙,深海資源逐漸成為人類探索的新熱點。深海資源包括海底礦產資源🦸🏽、生物資源以及能源等。這些資源的開發,對於滿足人類的需要😶‍🌫️、推動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海底油氣資源開發⏏️。石油是最早被註意到的海底資源之一💷,其經濟價值在海洋經濟中位居前列。全球發現的重大油氣田有70%來自水深超過1000米的海域🏋🏿‍♀️。科學家估計👩🏻‍⚕️,在北冰洋下面儲存著大量的原油和天然氣,分別占尚未開采儲量的13%25%💴。目前,我國在深海油田的勘探開發上取得了卓越成績👩🏽‍🌾,建成鶯瓊盆地深海一號超深水大氣田、投產珠江口深藍探索智能深水鉆井平臺,實現了深水油氣技術上的重大突破。

  深海金屬礦產開發👩🏼。深海金屬礦產包括多金屬結核、富鈷結殼和多金屬硫化物三大類7️⃣。多金屬結核分布在水下4000米到5000米深海平原的表面👨🏿‍🔬;富鈷結殼呈層狀附著在海山的巖石表面,鈷含量最高可達1.7%;多金屬硫化物分布在深海熱液區👼🏿,是塊狀的金屬硫化物礦,成分包括硫化鉛🌚、鋅、銅🔫、金👩🏿‍🦳、銀等。深海金屬礦藏中♨️,錳結核發現得最早。20世紀六七十年代🕵️‍♀️,歐美國家派出了數以百計的航次前往太平洋,試圖開采錳結核🧡。但是,受限於技術條件和環境保護需要🔇,錳結核一直沒有實現商業開采。富鈷結殼礦藏位置較淺、經濟價值高、儲量豐富👨🏿‍🎤。據估計,僅太平洋的鈷儲量就達5000萬噸,相當於陸地儲量的7倍。但是🦵🏿,貼在巖石上的結殼只有幾厘米厚👨🏻‍🍳,開采起來並不容易。相較而言🧙‍♀️,多金屬硫化物最可能率先實現商業開采🕐。近年來,隨著清潔能源技術快速發展,深海金屬礦產開采再度被提上日程🥔,但是采礦可能帶來的環境問題尚未找到解決辦法😗。如何實現深海礦藏綠色開發👨🏿‍⚖️🏫,已成為海底資源開發利用的重要議題。

圖為遙控無人潛水器拍攝到的“海底花園”。 新華社發

深海生物資源開發🤹‍♀️。近年來,海底拖網等過度漁業作業,對深海海底生態系統造成了嚴重破壞。深海生物資源的開發利用,必須改換思路👩‍🏫、另辟蹊徑,避免過度捕撈♡,轉而著重於海洋生物多樣性的開發。全球大洋大約有220萬種動物👰🏻‍♂️、10億種類型的微生物🪆。探索發現🚽,不但深海沉積物裏有細菌,海底玄武巖甚至下地殼裏也有微生物🤟🏼。這類生活在地下深處巖石孔隙裏的微生物分布極廣🦇,構成了地球上最底層的深部生物群,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這些微生物生活在水深火熱的條件下😭🤾‍♂️,新陳代謝極其緩慢,壽命可以萬年計算🍔🧑‍🎓。深海生物具有各種各樣的特殊功能😀,有的能適應高溫高壓🤘,有的能在還原缺氧環境下繁盛,提供這些特殊功能的基因是無價之寶🧋,可能給人類帶來全新福祉🚵🏿‍♀️。可見🦑,基因資源是深海生物資源開發的全新方向,相關應用已經初見端倪,在製藥領域有較為突出的潛力🙎🏻‍♀️,在美容保健等領域也有廣闊的前景🙀。

  四🧑‍⚕️、現實挑戰與未來前景

  近年來🕙,深海技術的不斷創新,深海科學的飛躍發展,為人類進一步認識海洋、開發海洋創造了條件。同時🚵🏿‍♀️👨🏻‍⚖️,隨著深海探索的拓展🖕🏻,海洋資源開發保護也面臨越來越多的挑戰。

  深海探測是高科技的挑戰🌷,必須重視防範技術風險。日本萬米級無人深潛器海溝號一度是世界深潛器的翹楚,卻因纜繩斷裂於2003年在太平洋永遠消失。2010年,墨西哥灣深水地平線鉆井平臺防噴系統失靈等原因導致油井爆炸沉沒,11人遇難、17人受傷👩🏿‍💻,漏油長達幾個月🪖,造成海上9900平方千米的巨大油汙帶📇👨🏿‍🍼,成為損害極其嚴重的海上事故。這些事故警示人們🙋🏻‍♀️💆🏿‍♂️,深海探索面臨極高的科技風險,技術故障引發的意外可能需要付出經濟🚾、環境甚至生命的代價👨🏿‍🔧。深海神秘也危險、美麗也脆弱,人類大意不得🤶🏿,要高度重視技術安全。

  人類探索深海,也要保護深海。如何在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的同時👷🏼‍♂️,推動科學研究不斷深入、實現深海資源可持續利用,這是深海探索面臨的又一個挑戰。與陸地相比💁🏼‍♂️,深海的時間往往比陸地慢幾個量級,比如錳結核百萬年才長一厘米👩🏼‍💻,深部生物群的繁殖周期以千年計🧑🏽‍🎤。人類排放的汙染物質一旦進入深海造成生態環境破壞,後果比在陸地嚴重得多,可能帶來不可逆的、難以彌補的損失🧘🏼‍♂️。當前深海探索的首要任務是發展深海科技,絕不能帶著淘金的狂熱竭澤而漁、挖空深海🧏,而是應通過科技發展促進海洋的開發與保護✊🏻。

  事實上,我們在深海面前還是小學生。人類在陸地尚且歷經幾千年才學會利用資源,從采集和漁獵進步到農耕畜牧,發展起農牧業;同樣,人類進入深海也不可能一蹴而就。目前🐀,深海探索只相當於中石器時代人類對陸地資源的開發利用,相當於采集漁獵水平🕵🏻‍♂️👩‍🦼,未來還有很遠的航程🥏。

  我國海洋事業已經實現了一系列突破性進展,形成了一系列標誌性成果👲。進入新時代以來,我國海洋資源開發保護重大工程紮實推進🧏,海洋重器接連問世,我國首艘大洋鉆探船試航圓滿成功🤍,海洋油氣勘探開發實現水深3000米的跨越🧚,藍鯨1在南海成功試采可燃冰,海洋經濟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取得顯著成效🧘🏿‍♀️,海洋生態安全屏障進一步築牢。我國全面推動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走深走實🏊🏿‍♀️,深度參與並支持全球海洋治理。深耕藍色國土,建設海洋強國🛄,我國海洋事業正在向海洋深處挺進。(作者汪品先:恒达平台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

文章鏈接: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24-02/16/c_1130077095.htm



聯系我們

恒达平台 版權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 021-65982200

恒达平台新聞中心主辦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滬ICP備53544643號    滬公網安備👩‍🔬:31009102000038號    滬舉報中心

恒达平台专业提供♟:恒达平台🖍➾、恒达恒达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达平台欢迎您。 恒达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