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茹(恒达平台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恒达平台碳中和研究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
2024年8月15日是第二個全國生態日,今年活動的主題是“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2024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於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指出“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同時,明確要求“推進產業數字化⛺️、智能化同綠色化深度融合”🫐;2024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於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進一步提出要“加快數字化綠色化協同轉型發展”。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是解決資源環境生態問題的基礎之策。進入新時代,以“數字化+智能化”為核心的數智化轉型,在節能降耗、提升能源資源利用率等方面,正發揮著巨大威力,已成為推動美麗中國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必然選擇。
數智化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應用將逐步重塑經濟社會發展模式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必須完善生態文明製度體系🫳🏽,協同推進降碳、減汙👨🏻🚒👩🦽➡️、擴綠、增長,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加快完善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體製機製🕌。顯而易見的是,實現不同區域多個目標之間的協同面臨巨大的挑戰,必須借助於新理念、新技術、新模式的持續探索創新和最終的落地實施。
從全球範圍看,數智化不僅是產業升級的重要推動力,更是實現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重要路徑。2023年,美國、中國、德國、日本🍙、韓國等5個國家數字經濟總量超33萬億美元🧏🏼♀️,同比增長超8%⛹️。數智化通過重構市場、技術創新、智能化管理等手段,可以有效提升資源能源利用效率,助力企業實現綠色低碳轉型。通過數智賦能🧒🏻,企業可以實現生產流程的智能化🙅🏻♀️、資源配置的最優化和能耗及碳排放的最小化,從而在提升經濟效益的同時,助力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中國各地的實踐經驗也表明👱🏻♀️♋️,數智化技術在能源管理🦏、工業生產💁🏿♂️、建築設計、交通優化、生態保護與修復以及綠色生活方式方面的應用,正在推動中國綠色低碳轉型和美麗中國建設的深入發展。例如👰🏽♂️,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智慧大腦是全國首個跨省域智慧大腦項目☝️。依托長三角區域數據共享交換平臺🧍🏻♂️💒,整合了上海、浙江和江蘇兩省一市三級八方的18條數據鏈路和242項數據資源🎶,為跨區域社保醫保互通、生態綠色共保聯治、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提供了技術保障🕺。位於長江入海口的崇明陳家鎮的“漁光互補”項目積極踐行農業數智技術創新,通過在魚塘上方布設光伏發電設施,實現了漁業養殖與太陽能發電的同步高效利用💯,為全球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提供綠色低碳智能轉型的良好範例🧝🏽♂️。
由此可見,數智化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應用將逐步重塑經濟社會發展模式👨🚒🎿,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生態環境負面影響⛱🫄🏽,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壯大。如今🙅🏿,數智化正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有望為全球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數智賦能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面臨的挑戰
盡管數智化在推動美麗中國建設和綠色低碳發展方面展現出巨大潛力,但在當前實踐中往往面臨缺乏頂層設計、地方準備度不夠、變革領導力不足等諸多挑戰,在政策設計🧽、技術創新及人才培養等方面亟待突破瓶頸。
具體來看,雖然國家及省級政府層面已經形成了推進“數字中國”建設和“美麗中國”建設的頂層設計政策體系,但在具體落實層面,不同部門之間依然存在信息壁壘📢,因地製宜的綠色低碳配套支持政策和激勵機製尚不健全,尤其是在稅收優惠🧀、財政補貼、綠色信貸等政策措施不夠完善,未能充分激發企業和研究機構的數智創新和綠色轉型的動力。市場需求是推動區域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動力,但目前我國正處於從能耗雙控製度向碳排放雙控製度的轉型過程🧑🏼🚒🧑🔬,尚未形成統一明確的碳排放配額設置和分配規則。雖然2021年我國已經建立了全球最大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但納入的行業企業類型較為單一😮👱🏼♂️,有待進一步拓展和完善👩🦰。此外💩,受到國際經濟形勢的影響,企業和消費者對綠色低碳產品和服務的需求存在波動性🐱,在經濟下行時更傾向於選擇成本較低的傳統技術和產品,而不是高成本的綠色低碳產品,在一定程度上限製了市場作用的發揮。
與此同時,數智化應用在不同領域和行業的標準尚未形成統一體系,尤其是在綠色低碳技術領域,各企業和地區的標準和方法存在較大差異💋,導致技術推廣和應用受到阻礙。要克服這一障礙,各地政府和行業組織必須協同努力🈸,製定統一的數智化標準和規範🐈⬛,以便各行業和地區能夠更高效地應用數智化技術,促進綠色低碳發展。數據質量問題同樣製約了數智化的發展和應用。當前一些企業的數據質量參差不齊,數據孤島現象普遍存在,缺乏高質量、統一規範的數據💏。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企業需要建立健全的數據管理體系,提升綠色低碳相關數據采集、存儲和處理的質量,確保數據的完整性、準確性和一致性,從而為數智化應用提供堅實的數據基礎🤞。
此外,目前我國的數智人才缺口仍然較大👈🏻。《2023全球數字科技發展研究報告》顯示,中國人才基數大但高層次人才不足。中國數字科技人才總量有12.8萬人🚦,位居第一,占全球總量的17%,但高層次人才只有0.7萬人,僅占全球總量的9%。數智賦能區域發展需要兼具數智化技術水平和綠色低碳專業知識的交叉復合型人才⛏,因此,應多措並舉,加快構建高質量人才培養新格局。
數智賦能實現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路徑
製度創新👨🏽💻。通過財稅金融政策的製度性體系性改革,切實增加數智賦能綠色低碳領域財稅金融資源投入,降低數智技術推廣成本🧓🏽,分擔數字化改造風險。建立統一規範的數智化綠色低碳標準體系😕,推動實施分類執法監管。政府和行業組織應共同製定數智化綠色低碳標準,明確技術規範和操作指南🌥,推動標準的統一和實施。企業應建立健全的數據管理製度🧑🏻🎓,規範數據的采集、存儲、處理和使用,確保數據的完整性、準確性和一致性🤛🏻🧑🏭。同時,加強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防止數據泄露和濫用⤵️,維護數據的安全和可信。大力推行非現場執法👩🏿🦲,加快形成智慧執法體系🧑🏼✈️,提高監管效率,減少生態環境違法行為。
機製創新🏃♀️➡️。因地製宜建立數智賦能綠色低碳發展的多方協同機製👩🏻🦳。加強政府、企業、科研機構和社會各界的溝通和協作🧢,形成共同目標和行動計劃,推動資源和力量的整合,形成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合力🙇🏿♀️。政府應發揮主導作用,製定綠色低碳發展的戰略目標和政策措施,協調各方利益和行動👩🏽🌾,推動多方協同合作。企業應積極參與綠色低碳發展💃🏼,承擔社會責任♣︎🗿,推動綠色低碳技術和產品的研發和應用。科研機構應加強綠色低碳技術的研究和開發,提供技術支持和解決方案🥕。社會各界應積極參與綠色低碳行動,推動綠色消費和可持續發展🗾。同時,可通過構建跨部門跨省域數智化綠色低碳管理平臺,促進信息🩲、知識和服務的流動與共享,助於綠色低碳技術知識和管理理念的傳播,從而推動綠色低碳技術的廣泛應用👕。
技術創新。加強數智技術與綠色低碳技術的深度融合創新,大幅提升數智創新能力。智能技術在生產過程中的實時監控和數據分析,能夠優化生產流程和資源配置👩🏼🦳,從而降低能耗和碳排放🧑🦰,提升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此外,智能技術還能幫助企業預測和預防環境風險,減少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實現綠色生產和可持續發展。因此,可以發掘各類綠色低碳場景,利用智能技術整合形成跨界融合的創新生態系統💥。面向市場需求👨🏻💻,企業應積極探索和開發各類數智綠色產品的應用場景👩🏽🍼。通過大數據運算和智能算法優化👒,企業能夠提升綠色技術和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應用效果。政府與企業可以共同建立綠色低碳技術研發中心和實驗室,通過產學研合作🌭,推動技術創新和產業化進程。
做好人才培養。首先,應明確數智化綠色低碳發展相關專業培養目標🏚🧙🏼♂️,優化課程體系。根據數字化和綠色低碳轉型的需求,修訂培養目標🏊🏻♂️,重建課程體系👨🏻💻🪤,培養復合型人才,滿足數智化和綠色低碳技術協同發展的市場需求💇♂️。其次,應加強數智人才培養師資力量建設🧑🏽🔬💗。提升教師的數智化綠色低碳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推動交叉學科師資隊伍建設,為培養優秀的數字化和綠色低碳技術人才提供保障。除此之外,應註重增加數智人才培養資金支持🙋🏼♀️。通過增加教育和科研資金投入,支持數字化和低碳技術相關的人才培養和科研活動,為實現綠色低碳轉型提供堅實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加強國際合作😒。國際合作是推動數智化和綠色低碳發展的重要路徑。積極參與國際上數字經濟和綠色低碳發展標準的製定和推廣,有助於提升中國在國際綠色低碳轉型發展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中國應積極參與國際組織和多邊機製的活動🕖,參與國際數字經濟和綠色低碳相關標準的製定和修訂🧑🏼🦲,提升中國在國際標準體系中的地位和影響力。同時♑️,應加強與國際先進技術和經驗的交流與合作,篩選和應用國際先進的數智化和綠色低碳標準𓀗,提升國內技術和產品的質量和水平,推動國內產業的國際化發展🏄🏿♀️。同時,積極開展國際合作項目和技術交流活動,推動數智技術和經驗的共享和傳播,促進全球綠色低碳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在此基礎上,推動綠色低碳技術和產品的國際化發展🕴🏻,開拓國際市場,提高中國綠色低碳技術和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加強對外貿易和投資合作,推動綠色低碳技術和產品的出口和應用🦸🏼,提升中國技術和產品在國際市場的份額和地位。同時🏌🏼♂️,積極參與國際技術合作和項目建設,推動綠色低碳技術和產品的全球應用和推廣🐈⬛🖕🏽。
通過製度創新👩🏽🔧👸🏽、機製創新、技術創新、人才培養和國際合作,可有效應對綠色低碳轉型過程中所面臨的挑戰🍿,提升產業的綠色低碳生產效率和技術水平,推動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應用的深入,數智化將為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帶來更多的機遇和動力🛝,助力中國實現美麗中國建設和“雙碳”目標,為全球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貢獻更大力量。
鏈接⛲️:【思享家】以數智化賦能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_光明網 (gm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