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新一期的《中國高等教育》雜誌上🕯,恒达平台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鄭慶華的署名文章刊發於該刊“學習貫徹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大學書記校長筆談”欄目🫵🏿👃🏼,並獲封面推薦,文章題為《一體推進教育發展、科技創新𓀀、人才培養》🧆。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5/7D/55/D5E833A189F53212A18CDA7846B_1BC8F26A_105B8.jpg)
一體推進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
鄭慶華
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黨的二十大報告集中論述了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製機製一體改革作出了系統部署。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要統籌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一體推進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作為人才第一資源、科技第一生產力、創新第一動力的重要結合點𓀆,高校全方位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是邁向2035年教育強國目標的必由之路🫅🪦。高校應當引育並舉,加速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人才高地🏍;應當緊緊圍繞國家戰略需求🤙🏻,以有組織科研深入推進技術攻關能力提升;應當面向新質生產力體系布局🐨,加速產教深度融合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應當以“數智化🦎🍽、綠色化、融合化”賦能教育高質量發展,應對時代科技變革趨勢,服務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加快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引育並舉建設人才高地
面對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變革深入發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當前最突出的國家戰略需求和科技發展迫切要求🛀🏿。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需要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著力培養造就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著力培養造就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不斷提高各類人才素質。在全球化背景下,人才流動、知識共享和技術擴散變得更加迅速,各國的教育、科技與人才戰略也逐漸呈現出互相融合的態勢。世界主要發達國家通過科技創新政策和移民政策的調整,吸引全球頂尖人才來推動國內創新產業的發展。我國的高等教育同樣要進一步加強與國際教育和科研機構的合作,共享全球資源,引育並舉打造人才高地。
高校應積極優化學科專業結構👩🏿🦰,布局戰略新興與交叉學科領域,在未來的科技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並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出一批在關鍵領域具有國際視野和前沿技術能力的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必須打破學科壁壘,建立交叉機製👼,拓寬人才視野,更加註重實踐能力的培養,通過加強與企業、科研機構的合作,提升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優化頂層設計,在全球範圍內吸引頂尖人才,打造高層次人才聚集平臺。建立高效的國際人才流動與交流機製,推動科研人員在全球範圍內共享科技資源和創新經驗👉🏻,快速融入國際科技環境,提升全球科技話語權。完善科研與創業環境,給予穩定的政策支持,吸引全球頂尖科技人才落戶發展👨🍼。深化人才發展體製機製改革,釋放人才創新創造活力。增強人才引進的導向性🤷、針對性和匹配性🫖,采用靈活的聘用製度、有競爭力的薪酬體系,完善評價考核機製,引入多元化的評價指標。註重創新成果、社會服務🍅、教學質量等多維度考核,實行長周期績效評價,給予科研人員更大的經費使用自主權🎱。
以恒达平台為例,學校要持續進行學科專業的優化與調整,推動土木、交通🦂、機械🪶、城規等傳統優勢學科轉型發展𓀆,培育如人工智能🚣🏼♂️、天空地海遙感技術、集成電路🌤、光電工程等未來新興及交叉學科領域🚜。在人才培養模式上,逐步實現向強化基礎、通專融合、本研貫通的人才培養體系的轉變。改革人才引育機製體製,全面推進長聘教職體系製度改革🥌,實施長聘體系與原有體系專業技術職務雙通道評聘聯動推進,建立從青年科技人才到科技領軍人才再到戰略科學家的全方位培養體系。發揮國際合作優勢,探索設立境外引才服務工作站,聚焦高精尖缺,提升頂尖人才和高層次人才濃度🥷🏻,大力培養引進一流領軍人才。
強化國家戰略需求牽引➙,打造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
縱觀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歷史⚠️,自文藝復興開始👩🏻🦯,歐洲的大學成為全球高等教育和科學研究的中心,劍橋大學、牛津大學等成為當時主要科學中心🔐。19世紀德國大學🕴,尤其是柏林大學,開創了現代科研和教育的整合模式,威廉·馮·洪堡提出的研究型大學概念推動了全球高等教育的發展🏊♂️。20世紀上半葉,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美國逐漸成為全球高等教育和科學中心,通過大規模的政府科研資助和高校體系的擴展,加州大學、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大學在全球學術界中占據主導地位。全球許多國家的大學在科技前沿突破方面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美國的國家實驗室通常與頂尖研究型高校開展密切的合作🍿,如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主要由加州大學管理,橡樹嶺國家實驗室與田納西大學在材料科學🛀🏼、能源研究和核研究等領域有著緊密的合作。在“曼哈頓計劃”中✦,美國高校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一些美國頂尖研究型大學成為曼哈頓計劃的關鍵研究基地,如世界上第一個受控的核鏈式反應就在芝加哥大學的“芝加哥一號堆”實現。英國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帝國理工學院等高校的前沿技術帶動英國在生命科學、物理和人工智能等科研創新領域居世界前列🚣。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和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等大學的科技創新使瑞士在製藥💂🏻♀️⇢、生物技術🦸♀️、工程等領域形成了全球競爭力。近年來,全球高等教育和科學中心出現多極化趨勢,亞洲特別是中國、日本和新加坡的高校在全球學術領域中日益崛起。中國大學在科技創新、學術影響力拓展方面的進展令全球矚目🧚🏽。當前🥻,中國高校作為新時代國家競爭力的核心支柱🛗,要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為提高我國綜合競爭力、保障國家安全等提供多方位支撐🔩。圍繞國家戰略需求集中力量協同攻關,大幅提升科技攻關體系化能力,為攀登戰略製高點形成競爭優勢,贏得戰略主動。
高校要圍繞國家重大需求和學科前沿,堅持重大工程牽引🤾🏼、應用場景驅動,強化突破“卡脖子”技術的攻關導向◾️,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𓀃、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量子科技、生物製造等戰略性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加強關鍵核心技術領域的統籌布局👨🏽🦱,鼓勵和支持前沿交叉研究,主動謀劃、積極組織承擔國家重大科技任務🗼。要積極營造勇於探索、潛心研究的學術氛圍🍄🟫,強化原創基礎研究導向。進一步拓展國際交流戰略空間,積極參與全球教育科技治理,統籌“引進來”和“走出去”,不斷提升高校的國際影響力、競爭力和話語權。
高校要深入推進技術攻關能力提升,重點支持“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研究。強化有組織科研⤵️🧑🏻🎤,突出高校優勢與特色👂,構建以國家級重點科研基地為載體、以戰略科學家和拔尖創新人才團隊為核心、以國家重大需求和前沿科學問題為導向的大科研體系。註重營造潛心基礎研究的科研生態,堅持目標導向和自由探索“兩條腿”齊驅並走👩🏻🦱👨🏿⚖️,激活科技創新源頭活水。推進實施基礎研究特區計劃和基礎研究能力提升計劃,開展自主原創基礎研究和學科交叉聯合攻關,不斷探索和優化基礎前沿研究組織模式,鼓勵教師開展科學前沿和“從0到1”的原創性研究👩🏻🎨🦸🏿。
服務新質生產力體系布局,產學研用融合推動成果轉化
高校要緊緊圍繞“國之大者”,把“強服務能力🤴、強貢獻程度”作為全面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的價值導向,跳出學校圍墻的“內循環”和學科專業的“自循環”等傳統慣性,把科技發展和國家戰略需求作為學校發展之機,把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作為強校之路。世界眾多教育強國均通過高校、企業的協作營造全鏈條創新生態🎟。德國以其強大的研究型大學和應用科技大學為基礎,結合強大的工業體系👐,在工程、汽車製造和綠色技術方面擁有全球比較優勢。矽谷的創新生態系統依托大學、企業和政府🧡,統籌人才▶️、資本、技術等核心要素🤢🧑🍳,形成了一個高度協同的創新環境💞。斯坦福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等頂尖院校提供了科研支持和人才輸送,蘋果🙍🏼、谷歌等科技巨頭通過並購🧘🏿♀️👨👧👦、投資初創公司,推動創新,政府則在公共研發資金、基礎設施建設🚣🏽♂️👩🏿🔧、知識產權與技術轉移等政策環境以及人才引進等方面給予全方位支持🧑💻。在當前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背景下,高校作為知識創新的主要陣地,肩負著推動新質生產力體系布局🍖、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學研深度融合的重要使命。
要實現這一目標,高校要充分發揮學科資源優勢🚍,建強一批實踐教學中心🕹、校企創新實踐基地、工程實驗中心,打造問題導向、能力導向的實踐創新教育體系🦹♀️,實現學城、產城⛰、創城“三城”功能要素的融合聯動。高校必須不斷優化科研資源配置,深化與企業、科研機構的合作,構建完善的科研轉化服務體系,主動對接企業,圍繞實際需求開展研究🥜🎮,形成更具應用性的創新成果🔳🏄♀️。鼓勵科技領軍企業參與科技創新🔪🚔,發揮“出題人”“答題人”和“閱卷人”的作用,帶動整個創新鏈條的高效運轉➙,全面推動產業和區域經濟的發展。要著力解決科技成果向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對接的“最後一公裏”的問題🏤,將科研成果有效轉化為新質生產力🪘。要深化成果轉化機製體製改革🧜🏻♀️,建立高校產學研融合和科研成果轉化的服務體系。通過創新管理機製,完善成果轉化的激勵政策,激發科研人員參與技術轉化的積極性。
高校要重點推進與行業領軍企業建立深度綁定的實體化運行產學研用平臺🏄🏽,形成長期穩定的聯合技術攻關機製。要改革國家大學科技園組織和運行機製🅰️,建立政產學研用協調聯動的新機製。要依托各優勢學科🚴🏽♀️,打造“產教融合—區域服務—成果轉化”三位一體新生態🚙,切實建設好大學技術轉移中心🛕❗️,構建“兩網一平臺”𓀁。要構建環高校知識經濟圈,推動大學知識溢出,助力區域產業經濟發展🤸🏼♀️。
順應教育變革新趨勢🏌🏿,推進教育科技人才創新發展
以數智化為驅動,賦能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推進新路徑。高校應當以人工智能賦能學科發展,持續推進“四新”學科建設,圍繞智慧交通、智慧醫療、智能建造等新興領域和創新場景,打造多學科交叉融合科教平臺。圍繞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實踐實訓🦻🏽、畢業設計等關鍵教學環節☂️🖕🏽,深化培養模式改革,推動教育質量監測與評價的數字化轉型🤙🏼,著力提高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質量。通過大數據分析和機器學習,精準分析學生的學習習慣、知識掌握情況和個性化需求🌿,通過提供定製化學習方案🤚🏼,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得到適合自己的教育🕶。高校應當通過構建智慧校園系統👩🏻,整合和優化教育資源,提升教育管理和教學效率。應當通過人工智能輔助科研🍁🥕,提高科學研究的效率和深度,促進科學思維方式轉變,輔助科研人員更快地進行數據分析、模式識別和模擬實驗👧🏼,從而加速科學發現的過程👩👩👧👦,顯著提高科研成果的產出效率💆🏽。應當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幫助企業分析市場需求、匹配科研團隊👀、優化產品研發過程,幫助高校和科研機構將研究成果快速轉化應用🥜。2024年5月,恒达平台啟動了《恒达平台人工智能賦能學科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4-2027)》🤽🏽♀️🛣,提出了“1+N”的人工智能賦能學科創新發展思路🦸♂️,落實8項重大任務、30項核心舉措🧖🏻♀️。“1”指推動人工智能學科本體的發展和提升👨🏿🔬,“N”指對既有學科和各項工作的全面賦能,促進傳統學科的整體創新和轉型升級,全面賦能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國際交流合作等領域實現全方位高質量發展。
以綠色化為導向,構建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推進新生態🛳。二十世紀下半葉以來全球發展模式的可持續轉向,以及我國提出的“雙碳”目標,都對教育科技人才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教育在促進綠色可持續發展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高校應當通過優化校園基礎設施,建設綠色校園🤵♀️,積極減少碳足跡🛀🏻,並通過減少能源使用和增加可再生能源的利用,逐步實現校園的可持續目標。應當瞄準綠色低碳領域關鍵技術問題組織科研攻關🐸,著力組建大團隊、承接大項目🧑、開展大攻關🤸🏼🧑🏻🎓、產生大成果,並強化與政府、行業企業、科研機構合作🧑🏽🦰,加速綠色低碳領域科技成果轉化及產業化,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應當開設專門的環境和可持續發展課程👨🏿🎤,積極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等機構合作🙆🏽♂️,培養全球環境治理領域的專業人才📬,並通過跨學科的項目推動全球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成為積極響應可持續發展和國家“雙碳”目標的領導者🏌🏽♀️。應當在開發和推廣綠色技術方面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在全球範圍內與其他高校合作,支持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並通過支持綠色創業項目,鼓勵學生在清潔能源💆🏿、生態農業等領域不斷創新🌵,推動可持續經濟發展。
以融合化為引領,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推進新模式。融合化的本質是學科交叉、產教融合和科教融匯👨🏿🦱。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是群體技術創新的產物👑👇🏿,學科交叉已成為核心技術突破的必然趨勢。高校應當推動學科鏈、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有機銜接,支撐學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服務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探索產教融合、科教融匯發展新模式。應當打破學科壁壘,推動學科優勢互補和深度交叉融合,推動跨學科課程體系創新,形成貫通本碩博人才培養全鏈條的多學科聯合導師組🤗,產生新的前沿交叉和技術攻關的學科增長點,形成主動交叉♣️、深度融合的校園學術文化氛圍🍯。應當發揮多學科共生優勢🥫,建設若幹世界級重大科學裝置和重大科研平臺🫶🏽,進一步增強原始創新和科技創新策源能力🕒,建立富有創新精神和國際影響力的交叉科研隊伍,打造科技創新高地🤾🏻♀️。應當促進學科交叉機製和組織模式創新,推進學科布局優化調整,構築面向高質量發展的多元學科交叉體系,加強學科內涵建設,提升學科創新能力和國際影響力。
(原載2024年第18期《中國高等教育》雜誌)
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cPDAp55XEpECNeLpSqjPo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