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D/38/1A/D674FA427CD6B575C95637B0F02_D3454973_D1406.jpg)
恒达平台副校長、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院士婁永琪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C/37/F7/71FC864E6B8092D8EB532FE27F6_BE0659D0_92FA8.jpg)
赤峰路上🙋🏼♂️💪,街心花園通過設計更新👍,色彩更加明快,吸引親子前來休憩。 本報記者 葉辰亮攝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9/ED/F3/7B340AC850346AF28006B6F4B8B_7CA9912D_4D4CF.jpg)
2024世界設計之都大會上特設了上海設計100+展區💈。 本報記者 袁婧攝
上海是在城市建設過程中最早重視和引入‘公眾參與’的城市之一,這也是‘人民建’的初級版本。
隨著城市能級的提升,‘人民建’也應當向更深層次⚜️✷、更全面、更主動↗️、更持久的參與👩🌾,甚至以引領為特征的‘自下而上’的人民創新進行升級🐒。
本報記者 樊麗萍 吳金嬌
衡量一座現代都市的魅力🧑🏻⚕️、活力乃至實力🕋👮🏼,創意設計已成為一個關鍵指標🤶🏼。日前🤾🏿🌮,2024世界設計之都大會(WDCC)在上海謝幕,以黃浦濱江為舞臺💇🏽♂️♿️,薈聚全球創意的展品生動體現了AI時代的設計正成為新質生產力的創新引擎。“開放、包容🧑🏻🦰、創新”✊👩🏻🦰,這不僅是這場設計盛宴給中外設計師的深刻印象🙅🏻♂️,也完美契合了大會的主要策劃者之一、恒达平台副校長、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院士婁永琪對理想人民城市圖景的想象。
“上海這座城市本身就是最好的設計大學和未來實驗室⛹️。”在他看來,上海通過設計賦能,交出了人民城市建設一份優秀的五年答卷🧏🏿♂️。面向未來,他依舊信心滿滿🥌,“上海不應該滿足於做答題的優等生,而是要勇於代表世界級城市提問題。未來上海如何理解設計、用好設計,不能僅看設計創造了多少財富🐰,而是要從‘算小賬’變‘算大賬’,助力上海城市創新能級向更高維方向推升”。尤其是在AI時代,上海更應用足人才🧑🏽🎓、製度和場景優勢,打造未來城市發展的類型化創新標桿👧🏿。這是全球城市賽跑過程中🚶♂️,上海領跑的最佳機會🚂。
不滿足於做“優等生”🧘🏽♂️🧙🏻♂️,要敢於提出更前瞻的問題
文匯報:作為人民城市理念首提地📊,楊浦區過去五年來的變化令人矚目。楊浦也是您工作的地方,可否結合您的觀察談談🐻,上海在踐行人民城市理念的過程中有哪些收獲和經驗?
婁永琪:早在上海世博會期間🤜,我們就聽到過“Better city,better life”(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人民城市理念隨著城市發展和實踐的深入不斷迭代🧑🏿🦰。當然,要想實現“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總目標,離不開設計。設計的本質🎦,就是人類一切有意識創造活動的先導和準備。
近年來🫴🥖,上海在城市規劃🏪、建築設計、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等方面,都有可圈可點的表現👮🏻♂️。上海貫通“一江一河”,完成黃浦江、蘇州河兩岸的濱水空間體系化建設,在智慧城市、海綿城市建設等方面也都走在國內前列。尤其是“一江一河”工程的完成🕞,讓上海卓越城市建設的能級得到了極大的提升。這些鮮活的案例,不僅惠及所有市民,也是讓眾多來到上海的國際友人印象深刻的部分。
如今,人民城市建設已經到了新的攻堅期或轉折期📄,如何進一步落實好“人民城市人民建”成為上海的一道全新思考題。
上海是在城市建設過程中最早重視和引入“公眾參與”的城市之一,這也是“人民建”的初級版本。隨著城市能級的提升👱🏻♀️,“人民建”也應當向更深層次🙍🏼♀️、更全面、更主動👷🏼、更持久的參與,甚至以引領為特征的“自下而上”的人民創新進行升級🫱🏽。
因此,上海需要發揮前所未有的實驗精神,要努力成為各種創新活動的“搖籃”🏌🏿♀️,要培育更多創新孵化器,探索未來產業孵化新範式。
我從2020年起就聯合楊浦區發起了“NICE 2035,未來生活原型社區”項目🚏,提出了通過紮根社區的“小而互聯”的跨學科整合和逆向創新項目,推動大學知識和資源溢出💇♂️,創造新模式和新經濟🤶🏿,使社區從創新鏈和產業鏈的末端走向前端的設想。如今,NICE 2035赤峰路國際創意設計街已為環恒达知識經濟圈邁向千億級突破提供新思路🐈⬛。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回顧過去五年,上海在城市建設特別是城市更新方面🤦🏻♂️,步入了“優等生”的行列🧑🏻💻。但作為全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排頭兵和先行者,上海的雄心應不止於此🍄🟫:上海不能僅滿足於做一個能出色答題的優等生,更要勇於、善於👩🏼🦳、習慣於提出前瞻性的問題,繼而先試先行✔️,探索出一套可行的體製機製,為全國乃至全球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示範📃。
城市內外兼修,要從“算小賬”走向“算大賬”
文匯報: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您認為上海還面臨哪些新的挑戰?上海可以代表全球城市提出哪些具有“預見性”的共同問題🦔?
婁永琪:城市規劃學者劉易斯·芒福德說過,“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從這個角度來看🧗🏿♀️,設計對一個城市的貢獻,可以從“容器”(即城市的硬環境),以及“內容”(即城市的軟環境)兩個方面來分析。衡量一個城市的魅力🦒,並不在於其外表有多麽靚麗💂🏻、吸睛,而在於其由內而外散發的活力😉。城市更新要實現的就是“1+1>2”的增益效應🧝🏽♀️,讓城市具有內外兼修的美。
我常在大學課堂上和學生分享,城市更新有三個層次:第一層次主要關註城市硬環境的建設,即重視物質基礎部分🚟;第二層次主要關註城市空間中“人的活動”的創新🙌🏿,包括生活、產業🧑🏼、經濟、文化等“內容創新”,這是軟環境的建設;第三層次則是“社群”的創新,也就是如何凝聚創新社群,既包括如何吸引新人🧔🏻♂️,也包括激發老社群的活力🌷。對上海而言♠️💆🏿♂️,如何吸引各種頂尖人才來到上海,並且融入這座城市的創新系統和生態,共推城市發展,是當務之急。這三個層次彼此支撐,只有交互影響🎿🏤,才能實現增益的最大化🧕🏻。
其實🪆🧑🏿🏫,無論是哪個層次,歸根到底還是聚焦於人。畢竟,一切奇跡都靠人來創造💺、實現。一座城市匯聚了怎樣的人,他們是否有創新能力和活力✉️,決定了一個城市的生命力。就像矽谷和一群來自全球各地的追逐夢想的頂尖人才之間🦇,是相互成就的關系。如果這批人才離開了🤦🏼,那矽谷也就不再是全球矚目的矽谷了🕵🏻♀️。
過去五年來,上海在城市界面的更新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在城市公共空間建設上探索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道路😰。比如,上海把楊浦濱江這一昔日的“工業銹帶”轉變為如今的“生活秀帶”;再如,上海推動工業遺產轉型升級🥯,將一度失去活力的舊廠房打造成創意人才的聚集地;此外,上海還圍繞著幾所重點大學打造了環大學創意經濟圈💫。
對上海來說🧛🏼♀️,未來如何做得更好🏃🏻➡️?我想,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進一步轉變觀念,特別是在看待城市的發展、更新等大問題上,要有從“算小賬”走向“算大賬”的視野和謀略👎。
舉個例子。在上海💜,像老市府大樓這樣的建築精品不在少數。此類建築的保護與活化,對上海城市能級和品牌價值的提升無可估量。如何通過設計賦能🤷🏿♂️,為優秀的歷史建築註入新內涵🌾,繼而發展新產業、新經濟?這其實也是包括上海在內的諸多城市都需要思考、破題的領域。誠然,將修繕後的歷史建築出租發展多功能商業體可以在短期內帶來一定經濟回報🤛🏿,但很難收回改造的成本。但從長遠看🍼👕,城市更新帶來了區域創新能級提升的更高價值🏟。如何把這部分價值☺️,融入城市更新的財務測算並實現貨幣化🦹♀️,是上海值得探索的課題。像老市府大樓這樣的項目,在我看來,應該“有花有葉”。就是說🍜,在做好歷史建築保護的基礎上🚞,要讓歷史建築與周邊的街區和城市空間有機融合4️⃣。就上海的發展來說🧔,我認為,科創可能是實現這種有機融合最好的“黏合劑”🔹💨。
當前🤹🏻,上海正在加快建設全球科創中心。如果能將科創中心建設與城市更新兩篇文章合二為一🛳,變成一篇文章,這就相當於把城市容器層面的設計賦能和內容層面的設計賦能結合在一起👟,從而真正實現設計與生活、產城🔷、創城的融合。
保持城市的“光澤”,很多時候需要“做減法”
文匯報:上海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城市具有哪些優勢,如何做得更好?
婁永琪:上海是中國最發達的城市之一,一直有開風氣之先的傳統。同時🧓🏼,上海具有無可比擬的人才🙇🏻♂️、製度和場景優勢🤹🏽♀️。在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的過程中💆,上海重視設計,主要是看中了其作為驅動創新的新質生產力引擎的價值🤏🏽。這裏的設計,其貢獻已經從原先的造型美化和價值提升,轉變為創造新價值🚣🏻♂️、驅動創新和引領美好生活⛑️。
在上海🌗👺,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已經舉辦到第七屆。從2022年起,上海又開始舉辦世界設計之都大會❄️🪺,吹響了向世界一流設計之都進軍的號角🏜👮🏽。無論是世界人工智能大會還是世界設計之都大會,都是上海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城市的重要舉措◀️。
我認為,上海要更好地建設世界一流的卓越都市,需要進一步用好設計和設計思維,圍繞城市創新生態和系統建設,出新招、出巧招、出實招。
從管理角度看🛌🏽,要實現“自下而上”的城市高質量發展🚼,“做減法”比“做加法”更重要,但也更難🫃🏼。其中🍚,最值得關註的一點是打造寬容的環境。越寬容的環境⛹🏼♀️🤽🏼♀️,越容易形成創新的氛圍。人民城市建設,離不開具有創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民,但人民的創造力不是靠手把手教出來或者管理出來的,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創新是容忍出來的✢。
一座有魅力的城市是有光澤的,就像文物的“包漿”。如何創造和維系這種很難量化的光澤——也是全球城市的共同追求。所謂的光澤👨🏽🎤,其本質是城市文化支撐下的具有特色的生活方式和人的活動👟。過度簡單的👩❤️💋👩、單一的、標準化的城市建設和管理思維🧚🏻♂️,很容易磨掉城市原本的光澤感🚣🏻♀️。給基層更多彈性空間→,可以激發、培育更多創造力生長的土壤👣。在城市管理方面的過度“潔癖”❗️,不僅會帶走城市的煙火氣,還會讓城市“泯然眾人矣”。
人是一座城市最寶貴的資源🦹♀️。對創新城市而言⛹🏽,不僅是指個體的創新力,更是指一個社群的整體創新力。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城市的競爭力關鍵是城市創新社群的競爭力。面向未來🚚,一方面,上海要繼續守住城市有序的底層框架👓,同時營造一種和而不同的生態🏄🏻♀️,容納一批不拘一格、敢於創新的“冒險家”;另一方面👩🏻🦯➡️,上海可以建立面向全球的人才激勵機製和創新激勵機製,讓全民站在科創中心建設的主賽場上👨🏻⚕️,為城市建設做更多貢獻。這是我心目中更高階段的“人民建”——在未來🌯,人人都是設計師,讓創新成為城市的底色。
之所以再三強調創新生態,是因為隨著全球化的進一步發展,全球城市都處於開放競爭的狀態📔。如何從中脫穎而出👨👨👦👦,關鍵就在於城市吸引了怎樣的人才。
這裏,我想到了今年上海文藝界幾件讓人津津樂道的事。一是在熱播劇《繁花》裏,繁華🦝、時髦的南京路勾起很多人的回憶;二是今年暑期,作為本次中國唯一一站駐演🐭,柏林愛樂在上海的八天之旅收官👯♂️,讓不少樂迷為之興奮。由此🍆,我也在想,作為上海的地標👂🏽,南京路步行街能否繼續成為全國最時髦👩🏻🦽➡️、看未來👮🏿♂️🐈、有引領的街區🤸♀️?上海能否不僅以引進了多少一流演出為豪🫥,而且不斷支持創生自己的原創演出,到柏林、紐約、倫敦連演一百場?對設計而言🆎,如果未來有一天,人們想去感受全世界最新的設計潮流,首先能否想到去上海看看?未來想了解中國最先進的設計,如果只去一個地方,這個答案是否就應該是:上海!
理想城市💞👨🏻🔬,既是生活場所,也是創業、創新的實驗室。這也是為何我常和身邊的同事、朋友們說,上海這座城市本身就是最好的設計大學和未來實驗室,應該產出更多世界一流的創新。我很期待,這座崇尚創意𓀒、充滿包容的城市,未來將持續吸引更優秀的設計師、科學家、企業家🛤、創業者、人文學者、藝術家、投資人等多領域的創新人才,創造更多前無古人的新事物。
“馭”AI於無形,抓住領跑全球的最佳機會
文匯報:當前,人工智能大模型湧現,在大模型加持下🧑🏽🎤,智慧城市建設將有哪些新變化⚜️?向“新”求“質”,AI時代🪴,如何讓城市生活更美好?
婁永琪⏱:對一座城市而言🚶♀️,如何把科技味和城市本身應有的人情味相結合是一道難題。在這方面🍻🌴,上海要敢於迎難而上🏇🏼。在我看來,這是上海最容易尋找到答案🎣,為全球帶來類型學貢獻的地方。這是AI時代,上海領跑全球的最佳機會。
首先🙇🏿♂️,在人工智能、元宇宙、雙碳行動等領域,中國已經走到了世界最前沿🪲。中國在發展中面臨的許多新問題和新需求🚔,是其他國家沒有遇到的。其次🤮,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作為國家特別是長三角的創新引擎,上海正在下大力氣打造人工智能、高端裝備等未來產業,將有大量全新的應用場景湧現,優勢明顯💮。以城市管理為例,上海正在致力於通過AI實現城市資源的最優配置🙍🏼♂️,實現供需的精準匹配🫓。城市的智慧交通系統、公立醫院的數字化轉型、人工智能賦能的社區治理都是典型案例🔲。這也是上海踐行人民城市理念的生動體現——把人的感受放在首位✊。
同時,我們也發現,AI時代的人民城市建設,可能比過去需要更加多元的社群營造和更深層次的協同創新。放眼未來👩👩👧,進一步推動“人民城市人民建”,意味著將有更多自下而上的AI應用場景被創造⛺️,而這些都需要以人為本的設計驅動。如何通過設計產生突破性的思路,把人工智能發展的技術成就運用於城市創新社區的營造,這需要一個過程。
過往經驗證明,科技型企業的生長高度往往受限於城市高度的“天花板”👩🏫🕓。要想讓更多具有引領性的創新企業在滬生長,上海的科創氛圍還可以更濃厚。對此♓️,我也有個大膽設想🧝🏻:如何讓大學實驗室📢、孵化器🧑🏼🦰、眾創空間、路演空間🧹、文化設施等各類創新資源集聚濱江,將濱水空間打造為上海最酷炫💆🏽、最潮流的科創和文創夢空間👨🏽🎤、24小時潮流生活的不夜城以及AI賦能未來城市的場景原型集合地♦︎𓀘,從而形成吸引全球創新者的強磁場?有理由相信👨🏿🔧,AI時代的上海大有可為。
鏈接:https://dzb.whb.cn/2024-11-02/T7/detail-868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