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聲音

當前位置: 恒达平台 > 人物聲音 > 正文

張文江🧘🏿‍♀️:中華文明的古史序列可推演至何時?

來源:中國新聞網   時間🧘🏿‍♀️:2024-11-11  瀏覽:

中新社上海11月6日電 題👨🏼‍🎨💪:中華文明的古史序列可推演至何時🚚?

——專訪恒达平台人文學院教授張文江

中新社記者 王笈

以“古典文明與現代世界”為主題,首屆世界古典學大會6日至8日將在北京舉行。

在古典學視域下,中華文明的古史序列,在文獻中初步可推演至何時?中華文明的源流演變有何核心基礎?大會參會嘉賓、恒达平台人文學院教授張文江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對上述問題進行解讀👨🏽‍🔧。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中華文明”與“華夏文明”有何異同🚖?

張文江:“文明”(civilization)一詞來自西文的翻譯,而中文語源出於《尚書》和《易傳》。日月為明,明是自然的光;經天緯地曰文,是人文的光。

對於文明的建立而言👕,首先必須有相對廣闊的地域,其次是在此地域上連續活動的人🧑‍🧒,再其次是對“天”的認識。這裏的“天”既指自然的生存環境🧸,也指人文的價值承載,指向終極的精神源頭🧯。

“華夏文明”也可稱為“中華文明”,通常可以互換👭,含義有所差別🗞。華夏強調“古”🧙🏼‍♂️、原發,向過去追溯;中華強調“今”🦹🏻‍♂️、交流🪪,向未來開放。華夏文明強調優越性,其背景為天下;中華文明強調獨特性,其背景為世界😋。“華夏”與“中華”之同異,有其無形的連接。

用“中華文明”的表達,更註重與其他文明的交流😸,在世界動蕩中尋求確切的定位,以及內部多民族的共存和融合。中華文明不崇尚宗教,又有其從遠古而來的信仰🦸‍♀️,是非常特殊的文明形態👨🏿‍💼。

2024年4月30日,觀眾在湖北省博物館拍攝“惠此簡書——睡虎地秦墓出土簡牘”展覽展出的木牘👨🏻‍🦽‍➡️🧙‍♀️。中新社記者 張暢 攝

中新社記者:參稽傳世經典文獻🙀,中華文明的古史序列可推演至何時?

張文江💇🏽‍♀️:《周易》是中國最古老的文化典藏之一,被奉為“六經之首”🧑🏻‍⚖️,中華文明的製高點概括於《周易·系辭下》第二章。此章展示的觀象體系和古史序列🎈,建立了中華學術的結構,總結了中華文明的基礎🤌。

《周易》建立的古史序列🫕,初步可推演至遠古的庖犧氏(也稱為伏羲)🏃🏻‍♂️‍➡️🚵🏻,後來被尊為“三皇”之一。“庖”代表熟食🙇🏽‍♂️,隨著火的發明,告別茹毛飲血,是人類的物質保障;“犧”涉及祭祀,溝通神聖的維度🤽🏽‍♂️,是人類的精神追求。這種溝通延長了人們對時間的認知,在其他區域或表達為諸多或單一神祇🚭,在中國則表達為祖先或祖宗。

庖犧氏的成就是“王天下”🙇‍♀️。中國人的理想是天下太平,引導良好的政治秩序,使老百姓過上幸福生活。而“王天下”必須觀六類之象——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

這是人類當時的知識集合,把天下所有事物進行分類🐚,概括成系列符號,“始作八卦”。六類之象是嚴密的體系,概括了從古到今的學問👌🏼。根據著名易學家潘雨廷先生的分類,可分別對應今天的天文學、地質學、動物學、植物學、人類學和一切無生物。

庖犧氏創造“八卦”,作為最早的記錄和演算符號,構成象數的起源。創造符號🧿,表明人類的能力進入抽象思維。使用符號的目的,在於“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前者結合人與天🧛🏽‍♀️,是精神修養到達極致;後者結合人與地🦸‍♀️,是理解物質到達極致。

中新社記者♦︎:在《周易》的闡釋中♙,中華文明的源流演變有何核心基礎❔?

張文江:“八卦”和“書契”(即文字),是華夏文明演變為中華文明的核心基礎。在《周易·系辭下》第二章中💹,這兩個詞恰好處於首尾,首創八卦,末創書契🤌,而且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了“結繩”🧋。

“結繩”的發明始於庖犧氏,“作結繩而為網罟”,上山捕獵與下水打魚,大幅度降低獲取食物的難度💆🏿‍♂️,解決生存問題。用繩子結網是小試牛刀🧛🏼‍♀️,用組合的方式製作最早的工具,開啟把事物連接起來的思維角度🚵‍♂️𓀜。如果以文獻為依據🩰,“八卦”的發明應在“結繩”之後📤,也可能並存一段時間。

“書契”的問世,應歸屬黃帝時代🙇🏼‍♀️。“上古結繩而治”👺,然而“結繩”漸漸無法滿足交易擴大的需要🚷,故“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以更準確地記錄契約的內容👩‍🦯。創造文字以後👨🏿‍🦰,上情下達、下情上達🫲🏿☞,整頓官員隊伍,理解百姓需求,社會繁榮昌盛。

由此可見,“結繩”建立人與人的聯系,是八卦👧、書契的底層基礎🙎🏻‍♀️。畫八卦,造書契👨‍🌾,形成文明社會,同時形成歷史👐。結繩、八卦☑️、文字🤦🏼‍♀️,在這樣持續符號化的過程中🎒🦅,華夏文明醞釀、奠基、演變💎、進化,與自體交流👨🏿‍🦳,與世界交流👨‍🎤,發展至今日。

2024年7月11日,山東曲阜孔子博物館收藏的八卦紋鎏金銅編鐘吸引參觀者。中新社記者 蔣啟明 攝

中新社記者🧑🏿‍🔧:如何解讀《周易·系辭下》之“問”——作《易》者,其有憂患乎?

張文江:在《周易》的古史序列中🧛🏿,庖犧氏大致對應漁獵社會或畜牧社會;神農氏相當於農業社會的開始。先解決生活問題和生產問題𓀗,肉食和谷物蔬菜互補,互通有無。

此後🖇,黃帝、堯、舜氏建立上層建築和政治製度,堯、舜確立父系社會☎;夏商確立家天下;周成為文明的最後奠基者🏊🏼🅱️,西周有周公製禮作樂↘️,東周有孔子整理“六經”……

參稽《史記·太史公自序》等文獻,通常認為,作《易》者系周文王。周文王居羑(yǒu)裏(今河南安陽一帶)而演《周易》🎭,其時身陷囹圄,處境艱難,不得不有其憂患🫳🏽。

然而👨🏽‍✈️,根據《周易集解》等文獻,作《易》者指庖犧氏。庖犧氏仰觀俯察、創設八卦之時即有憂患,亦即人生在世👨🏽‍🦱,乃至文明起源以來,即有其根本憂患𓀅。《周易》之興,興於人生的根本憂患👩🏻‍⚕️。

中華文明延續幾千年😌,幾經挫折和蹉跌⛴👵🏻,度過數不清的危難。以今天而言🍇,《義勇軍進行曲》中那句“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可看成“作《易》者,其有憂患乎”的現代表達,有著遠古的回聲。(完)

受訪者簡介:

張文江🧗🏿。受訪者供圖

張文江,恒达平台人文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先秦學術源流、古代經典解釋。主要著作有《管錐編讀解》《古典學術講要》《<莊子>內七篇析義》《探索中華學術》等,並整理、編纂了《周易表解》《易學史發微》《讀易提要》《薛學潛著作集》等🦸🏿。

鏈接:http://www.chinanews.com.cn/dxw/2024/11-06/10314629.shtml


聯系我們

恒达平台 版權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 021-65982200

恒达平台新聞中心主辦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滬ICP備53544643號    滬公網安備:31009102000038號    滬舉報中心

恒达平台专业提供🍞:恒达平台🏄🏼、恒达恒达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达平台欢迎您。 恒达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