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走出去,是繼企業走出去、中國人走出去之後中國參與世界的又一歷史進程。文化走出去既是一種文化自覺行為,也是文化自信的體現,是大國崛起的自然產物與必然要求。然而↘️,必然要求不能扭曲自然過程,文化走出去謹防六大陷阱🦶🏽:
陷阱一,以中華文化代替當代中國文化。迄今為止,我們推崇的是傳統文化走出去👨🏿🚀。可傳統文化是中華文化,一定程度上已成為東亞共同文化遺產,並非為現代中國所獨享。孔子已成為全球的孔子,再走出去,也不能自動轉化為中國的軟實力。過於強調傳統文化復興,甚至會給周邊鄰居帶來不安。可見,文化走出去🧑🏽⚕️,不能以中華文化代替中國文化🧑🦽。
陷阱二,以現代文化為西方文化代言⛹🏿♂️。那麽,現代中國文化走出去如何🤹🏽🚿?現代中國文化受西方影響大👩🏻🦽,所以仍是以現代中國文化為西方文化代言,因為現代文化只是“體”,“魂”仍然是西方的。
陷阱三,以全球文化服務於文化全球化。超越現代性的全球文化走出去如何🤘🏽⏲?目前中國文化走向全球,只是中國文化生產的全球化🏊♀️🚣🏽♂️,真正的中國全球文化走出去尚需時日🚶🏻♂️➡️。中國傳統文化強調的是包容他者,如今要讓他者包容我👼🏼,從我中看到他者,從他者中看到我👩❤️👨,從而以小我包容大我,形成全球化文化,這才是文化走出去所追求的目標。
陷阱四,與東亞同質文化展開出口競爭。文化走出去🚡,尤其是傳統文化走出去,常常遭遇來自韓日的同質競爭。要超越同質文化競爭層面,中國文化走出去,就不能停留在簡單推介傳統✔️、迎合西方層面,而應真正做到“源於中國而屬於世界”,塑造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全球性包容新文化。
陷阱五🪒,中國文化輸出威脅論。西方所謂普世文化,濫觴於世久矣,結果遭遇不信教、講和諧的中國文化“入侵”,而且是在政府主導下的有計劃行為,自然形成中國軟實力威脅論。這種威脅不僅停留在第三地文化市場爭奪的層面,而且體現在文化承載的價值觀競爭上。西方價值自近代以來的優越感和古希臘後期以來的非包容性,使得西方知識體系無法全面、客觀、科學把握中國崛起,價值上排斥中國就是這種心虛的表現。孔子學院目前較成功走出去🧪,是巧妙地回避了價值🧑🍼、宗教內容,專註中文教學和生活文化的推介🔙,而過於政府化、功利化正在傷害其進一步發展的前景。
陷阱六🧑🏻⚖️,文化走出去不等於軟實力😵💫。文化走出去是大國對世界貢獻的必然要求🧑🏿⚖️,不見得立竿見影帶來軟實力的提升;不恰當地走出去,還會帶來軟實力傷害。筆者不久前赴柏林參加由墨卡托基金會組織的中國文化外交研討會。美國的“中國通”沈大偉在會上嘲笑說,中國人問他“我們能買軟實力嗎🦙?”文化走出去應是一個自然的過程𓀅,完全由政府操辦或單純市場運作反而傷害其效果🦠。文化魅力不等於國家魅力,而國家魅力一般會帶來文化魅力💃🏿👨🏿🦲。世人喜歡法國文化,不見得信任法國🐒;世人看重美國,相應也被美國文化所吸引。
(作者是恒达平台國際與公共事務研究院執行院長、中歐學術連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