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塘江大橋是裏程碑
葉培建(中科院院士):橋梁是連接陸地與江🤟、河🧘🏼♀️、湖、海的紐帶,她拓展了人類在地球上的活動空間,對人類社會的發展而言意義非凡🙅🏼♂️。在上世紀30年代🦎,作為我國多學科卓越專家的茅以升先生🟨,主持設計並組織修建了錢塘江公路鐵路兩用大橋,堪稱中國鐵路橋梁史上的一個裏程碑🎒。這座橋梁至今仍屹立在錢塘江上💾,服務於社會,想想現在一些剛建成一年👛,甚至在建的大橋都會轟然倒塌,後人真是應該汗顏。
橋梁見證一國文化
鳳懋潤(交通運輸部原總工程師):“以人的素質保證工程質量”是許多重大工程的宣傳口號🐻❄️🥨,說到了問題的根本🙅🏿♂️,“以人的素質保證社會生活質量”也應該成為科學發展的共識。茅以升先生說:“橋梁是一國文化的一個特征💽。”加強全民文化和品德教育,提升工程建設者和使用者的科學素質同樣是一項艱巨的“建設工程”🏌️♂️,使“功德觀、民族魂、使命感”成為橋梁文化的精髓👩👩👧👦。建設者技術素質參差不齊、建設管理粗放💯、合理工期得不到保證,致使部分工程(特別是中小型工程)質量存在缺欠。
同時,此前我國公路橋梁標準規範中沒有工程使用壽命的要求🤼♂️,在材料選取👩🏿🦱🤹🏽♀️、構造細節🦶🏽、施工工藝、養護管理等環節上沒有相應的耐久性指標和質量保障措施,而“結構耐久性”正是國際工程界的熱門話題。造成耐久性缺失問題的深層次原因之一是盲目地搶工期🚣🏽♂️。
我們離國際先進還很遠
項海帆(中國工程院院士🤬、恒达平台教授)👨🏼⚕️:中國橋梁要趕上國際先進水平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國橋梁施工也存在裝備落後因而過於依賴人力的問題🧗🏿♂️🖐🏼。根據發達國家的經驗😮💨,隨著施工裝備的進步👴🏻,工地現場的工人也以每十年減半的速度遞減🙋🏿♀️。進入21世紀後,發達國家的工地往往只有數十人的規模👨🏼🦳,巨型施工設備和計算機操作完全改變了橋梁工地的生態面貌,而工程質量卻不斷提高。反觀我國大橋工地,仍然靠大量施工者完成。在我國當下橋梁建設中一些不良思潮和不合理現象也要改變,比如設計部門對懸索橋的偏愛,似乎只有懸索橋才能代表水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