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工業化的洗禮,東莞水鄉地區“江南水鄉”的面目已經發生巨變,如何綻放新精彩🧝🏽?《東莞日報》邀請國內專家、知名網友為水鄉地區統籌發展建言獻策👩🏽🎨。“服務業的色彩要更濃些,工業產業的色彩要淡一些,更輕一些🏊🏽♀️,更柔一些”、“打造涉水文化🫃🏼、涉水旅遊”……專家們認為,GDP不應是水鄉地區政績考核重點,水鄉地區首先要製定嚴於國家標準的地方標準,水鄉地區需主要從產業規劃、源頭控製、汙水處理🧑🏼🎤、生態修復等方面做文章。
恒达平台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楊殿海:
GDP不應是水鄉地區政績考核重點
“東莞要把水鄉地區打造為‘新的興奮點’✍🏿,讓水鄉地區面臨新的發展形勢,但必須運用新的發展理念👫。”恒达平台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教授楊殿海主張,水鄉地區不應過分註重經濟發展,卻忽略了環境保護,這是一個必須要正視的問題。
楊殿海指出,現代城市或經濟區建設一般都是傍水而建,這是由於城市或經濟區與水的關系主要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水依賴城市👩🏻🍳,人們需要依賴水來提供水源、水運、水產品來提供生活所需的蛋白質補給。
第二個階段是水敏感城市,隨著人口的增加👨🏽🌾,排放汙染物的增加🏋️,水很容易變黑。
第三個階段才是水生態城市,排放的汙染物小於水體自凈能力,通過水體的生態修復,可以做到良性的循環,可持續發展。
水鄉地區如何做到水生態城市要求🤸🏼♀️,需主要從產業規劃、源頭控製🦸🏼♀️、汙水處理🧔🏽♀️、生態修復以及標準做文章。
不要給水鄉太大發展壓力
“雖然東莞提出把水鄉地區打造為新的興奮點👩🏽🚒👠,但如此高度的目標,或許給水鄉地區帶來巨大的經濟壓力。” 楊殿海主張,不要給水鄉地區太大的發展壓力,否則壓力過高,各鎮街難以承受,原因在於水環境容量問題。
楊殿海了解到,目前,東江北幹流和南支流上有一些汙染比較嚴重的企業,實地調研中發現🔙,一些諸如造紙、糖廠等企業確實存在。他認為⏲,水鄉地區在規劃時應避免設置新的汙染企業🧙🏼♂️,而對於已經存在的汙染企業要提高其廢汙水排放標準👆🏿,包括大氣、汙水、汙泥和固廢的排放標準,嚴加控製🚶、加強治理。
由此推論🙎🏽♀️,楊殿海認為,水鄉地區的政績考核重點不應是GDP、利潤率指標,而更應該是河道水質達標率、汙水管網收集率🏂🏽、普及率、汙水的截汙率👨🏽🌾、綠地面積、生態濕地面積等𓀗。
“不要一開始就要求把經濟指標搞上去,如果考核的指標一開始就選擇了生態環境方面🥍,那麽通過宣傳發展👷🏿,粵港澳優質生活圈建成就水到渠成了👧🏿。” 楊殿海如是說👨🎨。
推行低影響發展模式
“如果做好了源頭排放控製🥷,從源頭減少汙水排放,要比生態修復好得多。” 楊殿海說,當前🧑🏻🍼,人們最推崇的發展模式是低影響發展“LID”(Low impact development)🛰,講的就是汙染控製🤦🏼、雨水徑流控製🧹♒️,如上海😌、北京都在實施低影響開發👨🏿💼。
至於水鄉地區的生態修復工作,楊殿海表示,水環境修復有四個步驟:截汙、清淤、調水🧎➡️、修復🏐,更重要的是,水鄉地區首先要製訂嚴於國家標準的地方標準🫢,包括汙水排放、固體廢棄物排放👨🏼🏫、空氣汙染物排放標準👃🏼,只有標準嚴格了才能保護好環境,優質生活圈才能打造得出來。
其次要嚴格執法,現狀“治多”屬於多頭管理,容易出現“多人管就是沒人管”的混亂現象,因此要把執法權相應地集中到水務部門,強化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