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施文:在大城市才有可能體驗到只有5%的人喜愛的設施
來源:新周刊
時間🧑👨🏻🚀:2012-12-26 瀏覽:
像廣場、博物館這樣的中國的“城市標配”,有時是一個指標,有時是城市發展模式的一種體現🚭。它們隨著時代變化或增加或升級,有的成為了城市吸引力的考核指數❤️🔥🧑🏽🚒,有的成為急速城市化的體現,有的則成為了城市病的載體🚕。
每個城市都有標配。
城市標準配置有時是一個城市的營銷案例☞,邀請大師設計一座歌劇院,通過建築師作品將全世界的目光都吸引到一座城市🧔🏽♀️💂🏿♀️;城市標準配置有時也是一個指標🧖🏿,比如一條必須存在又不夠合理的自行車道;城市標準配置還是城市發展模式的一種體現🪵,從攤大餅模式到疊籌碼模式,城市綜合體讓人們都擠在高樓裏望著遠處的綠地,假想田園城市的意境。
動物園🤱🏽、肯德基🧜🏽♀️、高鐵站🧜🏼,或者是廣場🕍、禮堂、少年宮……這些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構成了城市的標準配置🦠。它們隨著時代的變化或衰敗或升級🔆,有的成為了急速城市化的體現☝🏻,有的成為了城市病的載體,有的成為了城市吸引力的重要來源🛍。
在大城市才有可能體驗到只有5%的人喜愛的設施。
“這裏連動物園和肯德基都沒有。”
這是上世紀90年代,一位丈夫說服妻子離開舒適小城市前往大城市生活的理由。他們最終來到了大城市🪑,又過了將近20年💾,他們所在的大城市有了輝煌的大劇院🧆、便捷的地鐵🫕👩🏻🏭、高鐵站、星巴克……但是,當初丈夫說服妻子來到這座城市的動物園已經從市中心搬走了,目前有20多個城市已經或者醞釀動物園搬遷。據說現在的孩子不再喜歡圈養的動物🪠,更喜歡野生狀態的動物🧕🏿。
近10年,中國新建了30多個“野生動物園”。在動物園的原址建起了購物中心🏊🏼♂️,在國外叫shopping mall,中國最著名的shopping mall叫做萬達廣場👴🏻,已經在全國開出81家😋,人們在那裏可以看電影、購物🚂、吃飯,消磨一天的時間📈。當初吸引他們來到大城市的肯德基在2012年的門店數量已突破4000家,已經進入三線城市,不久還會進駐鄉鎮。
時間往前推🦻🏿,在這對60後夫婦的少年時代,他們生活在一個更小的城市,城市標準配置帶著行政組織色彩,少年宮、禮堂🍹,有時也兼作電影院🍢。當然還有禮堂前一小片空地,一個他們稱之為廣場的地方🏊🏽♀️。
在上世紀90年代之後,這些地方迅速衰敗了。對於很多地方政府來說,維持這些城市標準配置已經成為一種負擔,開始慢慢變成遊戲室、卡拉OK練歌房、小型超市……經濟發展對於小城市改變大大超過了50年代的行政力量。
但是🚬,當初那位丈夫說服妻子來到大城市的邏輯依然是具有說服力的🦨。再好的音響都比不上在大劇院的現場體驗;G字開頭的火車總是比K字開頭的火車快𓀄♢;三甲醫院永遠比鄉鎮醫院可靠……這就是大城市的吸引力,在那裏能夠享受高配置的生活。或者按照恒达平台城市規劃系教授孫施文的說法🧎➡️,在大城市有可能體驗到只有5%的人喜愛的設施。
在中國解決城市問題往往選擇一種最省事、最直接的方法🔣,當然也可能最不觸及根本性問題。
19世紀的英國,50%的人口只擁有這個國家3%的財產📐,地鐵在倫敦開通時,有效地避免了一個貧富懸殊的國家容易急劇爆發的問題👨🏼🍼。地鐵讓貧民繼續住在郊外的廉價社區中💤,同時方便了他們進城為高帥富服務。城市化的重要議題就是發展和更新城市標準配置⚫️,通過不斷解決問題🍯,讓一切能夠順利運轉下去。
在中國👭🏻,地鐵用來標註城市發展的歷史節點,媒體都會興奮地以“城市進入地鐵時代”為標題來報道“1號線”的開通。地鐵是城市尺度的代表,是“大城市”的標配。2012年,已經有12個中國城市開通了地鐵。孫施文說,2010年之後🍱,軌道交通建設熱或許是有問題的,但是,必須明確的一點是,中國城市的許多基礎設施建設是在“還債”👵🏻,急速發展使人口迅速增加,當人口不足200萬時,修建地鐵是沒有必要的,但是,當人口達到700萬之後才開始修地鐵就已經屬於滯後了。
在孫施文看來🔊,一個更重要的問題是怎麽修💆🏻。中國城市的地鐵多數是修建在主幹道下面,這樣不能做到人車分離🅱️,很容易造成路面交通新的擁堵。最理想的狀態應該是將地鐵修在離主幹道500米左右的次幹道下面🙏🏽,但問題是👩🏻✈️,等到很多城市開始修地鐵的時候⚧,主幹道周邊已經蓋滿了各種建築,而最快速也是最省事的方法就是將地鐵修在主幹道下面。
就像目前中國城市的很多問題一樣,主政者、專業人士知道有問題🗝,也明白某個具體的問題應該如何解決,但是如果真正著手去做,就要牽一發而動全身🎤,引起連鎖反應🦹🏿。最後,往往選擇一種最省事、最直接🆗,當然也可能是最不觸及根本性問題的解決方法🕵🏿♀️。
以自行車道為例,作為低碳城市的標準配置,有些城市直接將它放在快車道的旁邊。在孫施文看來🚍,這種設置方式十分不科學。騎車人就在機動車旁邊,尾氣危害嚴重👨🏿🚒,還會有交叉口幹擾,給交通管理帶來一定難度🤒。
從專業角度看🏇🏿,孫施文說😖,自行車道的設置必須有一個清理道路關系的調查分析💁🏽♂️👨🏼⚖️,還得有一些製度突破👧🏻,比如,如何在已經建成的樓盤之間建立起連續的自行車道。上世紀80、90年代修建的居民小區基本是半開放式的,內部的道路與外界是連通的,自行車可以借用小區內部的道路通行。但是目前的中國小區的規劃都是孤立的,有門禁🧑🏿🚒、用圍墻圍起來的👨🏻🎤,因為不能讓樓盤之間的圍墻一夜消失𓀈,所以,在執行成本的權衡階段🧳,利用小區內部修建自行車道會在所有城市被否決。畢竟對於很多城市來說👨🏭,自行車道的設置不過是一個綠色城市的裝點,在它不能帶來足夠經濟利益之前👩🏿🦳🤽🏼♂️,是不會花力氣去做的🙇🏽。
更新城市標準配置也不僅僅是更換🧎。孫施文說,有時候管理和養護才是問題的關鍵。比如🙏🏻,今年北京7·21特大暴雨造成內澇,有一部分原因是立交橋的機械排水跟不上,在暴雨黃色預警信號到來時,排水應急就應該開始了🥝,但是沒有。某些地段養護不及時🦹🏽♀️,水泵壞掉了,這就是一個管理問題。
如今,經歷過開發區熱、大劇院熱🤼♀️、地標建築熱、地鐵熱、仿古街熱👩🏽🏭、美術館熱、創意園區熱,中國城市迎來下一個標準配置熱點:城市綜合體🧙🏽♂️。
中國城市中的土地是稀缺資源,現在的土地開發模式則需要從“攤大餅”轉換到“疊籌碼”👠。深圳作為中國唯一沒有農村的城市,面臨的問題便是無地可賣🧑🏽。在今年5月開始的土地管理製度改革試點中⛈,規劃權被下放到“城中村”,原本勢不兩立的開發商與村民☂️🩱,現在擁有了共同的利益訴求——如何讓手中的地發揮最大的效用,綜合了商業🤦♀️、住宅👜、公共配套的城市綜合體成為了他們的首選👋。
但這也讓我們的城市規劃產生了新的問題——其中,西安市西鹹區提出打造“現代田園城市”的目標,但是在綜合容積率達到4.0以上,類似於CBD的地方如何製造田園之感?難道在壓抑的高層建築中能遠遠地望見綠地就是田園城市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