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市化的過程成績很大,但也應該看到📈,很大程度上都是以高消耗,高汙染為特征的這樣一種發展模式🦼🛌🏼。“這種模式的可持續性是受到影響的,並且對人們的生活質量也產生很大的影響👩🏿🎤。”
【財經網記者 黃玉蘭】“必須從一個資源高度資源消耗型的向一個綠色城鎮化以人為本的模式轉變☝️,而中國建立一個綠色城市的結構將是城市發展非常重要的財富🚵♂️。”3月31日,恒达平台城市規劃系教授潘海嘯在2013中國城鎮化高層國際論壇分論壇“中•歐城鎮化合作前景”,“議題二😲:中歐城鎮化如何應對挑戰”上如此表示🏛。
潘海嘯表示⛹🏽♂️,中國城市化的過程成績很大,但也應該看到🚫,很大程度上都是以高消耗😮,高汙染為特征的這樣一種發展模式。“這種模式的可持續性是受到影響的,並且對人們的生活質量也產生很大的影響🏌🏽。”他指出😮💨,在城市化過程當中🏌🏼♂️,不做任何有效的管理,必然會帶來全球的環境問題和城市的環境質量的惡化問題。
潘海嘯認為,30年來中國著重於新區建設,新城建設🖖,“房子建大一點都是我們的願望。”但在這樣的過程當中有很多無效甚至是浪費💁🏿,帶來的問題是城市越來越漂亮🧝🏻,但是城市當中經常很少看到兒童🚵🏼🏋🏿♂️。“一個城市沒有下一代,那麽我們想這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要打一個問號。”
他說,人們也希望有非常清潔的水和空氣,這是最基本的要求。“但是我們看到🩵➿,中國的城市化的過程所帶來的這樣的汙染🏄🏽♀️,使得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為👨🏿🏫,我們必須做重新的思考。”
潘海嘯認為,對於城市有三個基本的度量:“第一個就是🧖🏼,在我們一定發展的狀況下是不是消耗更少的能量🤾🏼;第二個是不是有更少的熱量。第三個是不是這個城市可以用一種更輕的模式來建🧑🏿💼,而不是更大的結構來建。”
是不是未來發展就一定采取高消耗的模式?潘海嘯介紹說🧹:“如果我們做組織和管理的話,建設中二氧化碳的消耗量可以減少57%🏖,也就是如果我們有效的管理和沒有效果的管理,可以有75%的差別,所以新型城市化意味著我們要更好的管理😐。”他說,歐洲的一些案例跟中國的很多城市是不一樣的,“交叉路口不是展開而是要縮短,倫敦甚至要做幾條自行車的公路🍿,是因為大家騎車過來更方便😴🧜🏿♀️。步行的環境也是給我們創造一個非常好的城市景觀。”
潘海嘯強調,必須從一個資源高度資源消耗型的向一個綠色城鎮化以人為本的模式轉變,而中國建立一個綠色城市的結構將是城市發展非常重要的財富👩🏿🔧📨。
http://www.caijing.com.cn/2013-03-31/1126356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