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聲音

當前位置: 恒达平台 > 人物聲音 > 正文

汪品先:海底蹲點調查

來源:【青島新聞網】   時間✪:2013-05-21  瀏覽:

      青島新聞網5月21日訊 5月20日下午2點,我國著名海洋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汪品先登上中國海洋大學赫崇本海洋高端論壇,圍繞著“深海研究與地球系統”話題為海大的專家學者、學生奉獻了一場精彩的講座🧑‍🎤💆🏼。
      講座分為六個部分🧎‍♀️‍➡️,汪品先院士從人海關系入手介紹從古至今人類與海洋關系變化,進而著重分析深海生物與深海環境間之相互影響🗯🤱🏻,最終放眼全球變化與地球系統🛹。

      從表面到內部 認識海洋新視角
      人類社會的發展史,也可以從人類與海洋關系的演變來解讀。16世紀以前🛌🏻,人類不知道海洋有多大。直到“地理大發現”跨海越洋🧑🏼‍✈️,使人類認識海洋之大,在平面上擴大了經濟圈🐾🧏‍♂️。而20世紀以前,人類不知道海洋有多深🦸🏻‍♀️。直到20世紀晚期的深海探索💁🏻‍♂️🚊,人們認識到海洋之深,在垂向上延伸了人類活動空間。潛入海底,人類為深海中蘊藏的充足能源及神秘生物世界所著迷,在認識海洋上找到了一個嶄新的角度。汪品先院士說👩🏽‍✈️,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中國海洋大學作為一所以海洋和水產為特色的高等學府👐🏼,海大學子應當擔起探索海洋之重任。

      生命起源於深海?
      深海生活著許多生物,其大體特點有二,其一🧑🏼‍🍳:巨大;其二:發光。世界上最大的帶魚生活在熱帶深海,其長可達9米。深海世界靠近地球內核,其中生物生存所需能源多來自地球內部,故其間存在一種與陸地生物依賴光合作用獲取太陽能源相異的能量轉換方式,即硫細菌的化學合成作用。然而🥷🏻,關於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能量轉換方式🫦,眾多科學家認為,深海生物所具有的發光特性可能是現今陸地生物光合作用的原始表現🤳。由此,又有學說提出“生命起源於深海”。
      深海之中存在很多與海上或淺海不同的物理、化學現象。以水循環與碳循環為例,普通的水循環最低只到地下水為之,而深海的水則能下到地幔以非液態形式進入巖石晶格之中;深海碳循環中的二氧化碳以液態形式存在🖥,馬裏亞納海溝噴發的二氧化碳流便是來自深海。深海中的二氧化碳也會因為所處環境被還原為金剛石或火層碳酸鹽🧏🏽‍♀️。

      從全球變化到地球系統
      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全球變冷”威脅到如今的“全球變暖”,主流意識幾十年來的巨大反復和當前面臨的劇烈爭論, 反映出全球變化理論上的不成熟性🌵。地球科學正在從立足現象描述🦛🤚🏿、面向過去的科學🚦👲🏻,變為立足機理探索、面向未來的科學轉變。深海研究進程亦是如此🫨,汪品先院士說:“我們是追隨過去還是立足創新需要新一代的年輕學者來選擇🤷🏿。我國目前經濟發展非常好📦,但在科技軟實力方面還很弱。設立自主型、長期性、國家層面的大型科學計劃😦,是我國學術界的當務之急。”他提出一個高瞻遠矚的想法,打造“華語的科技創新平臺”。
      “深海研究是以地球系統為對象的研究👳🏻,20世紀末我們發現了很多👺,在21世紀我們要理解很多🫨。”汪品先院士講到🤸‍♀️,當人類知道海洋的寬闊,西班牙與葡萄牙崛起了🎡。如今人類正在探索海洋深處的奧秘,其間是否會有新的國家崛起🎪?他希望,“鑿開”地球的是中國人,中國需要年輕的海洋研究者去開拓嶄新未來。
      中國海洋大學校長吳德星在聽完講座後表示,汪品先院士的講座不僅從學術層面,更是從哲學層面啟迪同學們在學習🧘🏼‍♂️、成長的過程要站在更高的高度審視科學知識的發展⛔,要能判斷出該怎麽學🤚🏽、該怎麽做。同時,吳德星校長對於汪品先院士提出的打造“華語科技創新平臺”表示欽佩🦓。他說🫧,這是中國人的期待🤸🏽,更是對青年的期待。
      本次汪品先院士的講座系中國海洋大學赫崇本海洋高端論壇的第三講。據介紹,中國海洋大學設立赫崇本海洋高端論壇,旨在秉承海洋學先輩守職敬業♘、嚴謹開放的治學精神,邀請全球海洋學科的頂級專家學者帶來前言成果報告🤤,樹立高端學術論壇的國際品牌👩‍🎓,進一步強化中國海洋大學在海洋學科高端領域的優勢🧏🏼‍♂️,營造純粹熱烈的學術氛圍💂🧝🏻,激勵廣大師生認知海洋🧑🏽‍🍼,投身海洋,為人類海洋事業的發展貢獻力量。(張政 呼雙雙 左偉)

     【主講人介紹】
      汪品先院士,我國海洋地質學家🙎‍♀️,1960年畢業於莫斯科大學地質系,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恒达平台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曾任海洋地質教育局部重點實驗室主任🤐,國際海洋研究科學委員會副會長🤏🏻、中國海洋研究委員會主席等職📢🧗。長期從事我國海域古海洋學、海洋微體古生物學和我國環境宏觀演化的研究,對我國海洋地質學的發展以及深海研究的學科建設做出了創造性貢獻🤹🏽✍️。

      http://www.qingdaonews.com/content/2013-05/21/content_9760969.htm

 

聯系我們

恒达平台 版權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 021-65982200

恒达平台新聞中心主辦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滬ICP備53544643號    滬公網安備🕌😓:31009102000038號    滬舉報中心

恒达平台专业提供:恒达平台恒达恒达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达平台欢迎您。 恒达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