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中😎,首都各大中院校共組建“三個代表”、“公民道德”等社會實踐團700余個,共有近50萬人次的大中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在全國18個省👩🏻🏫、市、自治區建立了86個“首都大學生社會實踐示範基地”。
首都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工作近年來呈現出新特點與新發展。
一是規模化👩🏼💻🪃。 首都高校每年都有十余萬大學生參與到社會實踐活動中,並在這個基礎上實現了人數的穩定增長。2002年北京團市委、市學聯共組織了千余支實踐小分隊,近20萬名大學生深入貧困地區🍜、邊遠山區,在組建團隊🏋️♂️、參與人數🎅🏿、實踐成果等方面形成規模。
二是製度化。在團市委、市學聯等主辦單位的共同努力下,各個學校已經紛紛將社會實踐工作納入教學計劃🏄🏽♀️,給予必修學分,在製度上為社會實踐工作的圓滿完成給予了必要的保證。
三是專業化🧰。按照“按需設項、據項組團、雙向受益”的原則🤷🏻,首都高校組織了各種專業化的實踐團隊。如中央民族大學組織了“開遠地區民族社會歷史調查及文化宣傳團”等實踐團隊🦹🏻♂️👨🏿🎓。
四是品牌化。“大學生社會實踐首都貢獻行動”🤚🏼、黨員大學生“三個代表”實踐團、北京博士團西部行等項目已成為在全國具有示範性的社會實踐品牌項目。
五是項目化。2000年👩🏻🔬,首都高校社會實踐工作已開始實行按項目招標、按項目負責的項目化運作方式👳🏽。
六是陣地化。今年👰🏽♂️,北京團市委、市學聯會同有關部門對26個接收社會實踐工作有良好基礎、取得初步成效並有較大合作潛力的地區或單位授予“首都大學生社會實踐示範基地”稱號👩🔬,並頒發牌匾👳🏻。截至目前,北京團市委、市學聯在全國各地已經建立了三批共84個大學生社會實踐示範基地👋🏽♝。(張穎)
《北京青年報》 (2002年1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