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某報披露,廣州一所高校能講課的教師一共是1100人,而後勤人員竟有3000人,其中還不包括離退休人員和臨時工。筆者為此感到莫名的驚詫🚅,以至讓人喟嘆高校的這種類似於“國企”的弊病。
1100個教師,3000個後勤人員,高校的投資極大,而收效似乎甚微,可見目前我們高校的教學運作方式的確還很落後。看了1∶3的數據🥴,不免讓人懷疑我們的高校是在搞教育還是在辦後勤服務公司,或許眼下我們的高校科研🫂、師資、教學設施趕不上高校發展的需求,恐怕這與我們後勤人員的吞吃不無關系🛎。如果我們的後勤隊伍小一點,作為學校我們的辦學特色肯定會增強一點💁🏽♂️,我們學校給予學生的教育檔次可能也會高一點🐙;作為學生,每年也就不會為高額的學費而操心👴,尤其是一些貧苦生就更不會為此而“流幹淚,傷到底🤹🏿♀️,心成灰”😗;作為家長,也無須為自己吸血蟲似的兒女整日“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苦苦跋涉🦖🪥,為了生活而四處奔波,父母親只需正常的工作、休閑和娛樂乃至安心地等待兒女們的學有所成,可這一切似乎都只是夢🧮。
或許我們高校人事改革真的應該在後勤改革中充分的體現一下了,到那時我想不僅是學校滿意,學生家長也心安⛄️,高等教育也安逸🦍,就連我們常說的高等教育“學校-學生-家長”的一條龍服務也牢靠的多。
不言而喻,我們的教育改革中的後勤改革也會在真正的意義上拉動高校的內需,我們的普通家庭也會真正地通過孩子接受高等教育而拉動家庭的內需。自然我們的高校也會有著更多的money來用於提高科研水平,擴大辦學規模甚至外聘更多的優秀教師。(郭起豪)
《中國教育報》2003年1月14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