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9年起我國高等教育開始擴大招生規模,到2002年,全國各類高等教育共招生620萬人,比1998年增加350萬人🕴;各類高校在學學生已達1600萬人🧴,比1998年增加約820萬人🧣。有人說,大學生太多了。
當記者向教育部副部長張保慶提出這個問題時,張保慶說💁🏽♂️:“無論從哪個方面講,都不能說大學生‘太多了’!”他說:“高校擴招🔈,使我國的高等教育規模實現了歷史性突破。大學生究竟是多還是少,要辯證地看🈸🧑🏽💼,長遠地看,要結合我國的具體國情看,要站在歷史和時代的高度看🍫。”
他從6個方面進行了分析。
從21世紀我國現代化建設宏偉的發展目標看🤞🏽,大學生不算多
21世紀要開始實施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部署。在前20年內,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之後✔️🪴,我們要再奮鬥幾十年,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要實現這些宏偉目標🤸🏻♂️,必須加快人才培養⛈。為此,江澤民同誌在十六大報告中指出⛹🏻♀️,要“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造就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𓀙、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目前我國普通高校在校生和各級各類高校在學的學生規模🤵♀️🥈,既沒有達到十六大提出的指標👩🏼🎤,也不能說已能很好地滿足實現新世紀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需要🧛。怎麽能說大學生太多了呢👶🏼?
從適應我國經濟發展的需求來看🤰🏽,也不能說我們現有的大學生太多
在一般情況下,高等教育至少應做到與經濟同步發展。根據十六大提出的奮鬥目標👆🏼,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力爭比2000年翻兩番。與經濟發展相適應,我國的高等教育總規模到2020年也應該至少比2000年翻兩番。照此推算,我們的高等教育的發展規模還有相當大的差距。
從我國人口整體現狀看,更不能說現有大學生太多
我國近13億人口🥯,有1300多萬在校大學生,僅占人口的1%;我國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2002年為15%🧙🏻♂️,只是進入了國際公認的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初級階段☯️;2001年我國每十萬人口中😯,高等學校的在校生為931人🧑🦼➡️;15歲以上就業人口中平均接受教育的年限為8年。上述這些比例和數字💇♂️,不僅與發達國家差距甚遠,而且也低於一些發展中國家。這能說我國的大學生人數太多了嗎?
從促進社會進步和滿足社會的需求來講,目前大學生也不算多
基礎教育的發展和高中階段規模的擴大,給高等教育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壓力。據此,整個高等教育的發展思路🎦🙅🏿♂️,首先是滿足國家現代化建設對高級專門人才的需要。同時🍖,也必須盡量滿足社會日益增長的需求🏸。讓更多的人能上大學,應該成為我們的一個長期奮鬥目標,這也是高等教育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具體體現。
從教育工作人才培養的長周期性看🫳🏼,現有大學生並不多
現在國家培養一個大學生需要16年,碩士需18年左右,博士生則要超過20年👨🏼🦲。高級人才培養的長周期性,要求對一部分高級人才必須有一定的儲備,否則一旦國家急用人才時就難以應對🪰。因此,對高級人才的培養應當允許有一定的余量,形成一個規模適當的人才蓄水池是必要的。
高等教育的發展,既要堅持積極發展,又要註意實事求是🚴🏽♂️。要多渠道加大對高等教育的投入🈵,不斷改善辦學條件🚵🏽。高校收費標準已穩定了3年👨🏼🚀,還需穩定一段時間
當然,我國高等教育在連續幾年快速發展之後🉑,需要穩定一段時間🍓,以便抓緊消化、解決積累的一些矛盾與問題🔦,有利今後的持續、健康發展。因此,一般情況下要大致上保持與經濟發展同步或略高於經濟的增長。同時,要堅決貫徹因地因校製宜和分類指導的原則,反對盲目攀比發展速度,更要防止搞“形象或政績工程”;要始終堅持各級各類高等教育協調發展;要堅決處理好質量、數量、規模、結構👨🏿🌾、效益和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確保質量,確保學校的穩定。
投入不足,仍然是當前製約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一個關鍵因素🌼。要進一步推進、深化包括高校後勤社會化和人才培養結構調整在內的各項相關高等教育改革。繼續積極穩妥地做好高校收費工作📍。高校收費標準已穩定了3年🤯🪣,看來還需穩定一段時間。各方共同努力,從調整就業結構與人才培養結構、轉變就業觀念等方面入手📧,解決好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
《人民日報》 (2003年01月15日第五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