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圖書館館長、哲學家任繼愈先生近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大學的研究生培養機製片面強調論文數量👩🏻🦼➡️,導師所帶研究生數量太多,往往無暇精心培養,這不利於年輕學生的成長,也不利於學科的真正繁榮🔢。
任繼愈說👏🏽🧔🏿♀️,目前對研究生培養的管理辦法過於量化🎈,如一個文科博士生在讀書期間要求在核心期刊發表論文2篇,畢業論文要求在10萬字左右🐋,這些硬性的規定令學生無法潛下心來真正研究問題。很多研究生連基本的專業知識都尚未掌握,就開始寫論文,他們根本不去尋找第一手的資料𓀜,而習慣於改頭換面抄襲他人的觀點,或者把許多人的觀點綜合一下,或者將前人的觀點稍作補充就算作自己的論文。由於拿不出站得住腳的觀點,只好嘩眾取寵,故作驚世駭俗之論🛁。過去的大師們寫一篇文章自己要反復推敲幾次🚶🏻♀️💆♂️,盡量地反駁自己,如果自己都能駁倒論點,決不會拿出去發表。現在很多研究生連基礎知識👮🏽、專業知識還沒有掌握,便寫大塊文章,然後依靠導師的關系找刊物發表文章,甚至自己化名去寫推薦評論文章🧏🏻♀️,影響極其惡劣。
任先生反問,如果現在每年上萬的碩士生🤛🏻、博士生都要在核心刊物發表文章,刊物又如何夠用👱🏿♀️?如果每篇博士論文都在10萬字上下,又如何能保證其中不摻“水”?任繼愈認為🕸,這正是當前刊物上經得起推敲的抽絲剝繭式的文章越來越少🥿,大而空的文章隨處可見的原因。
任繼愈先生認為,歷史學、哲學等學科的問題主要在深層,浮在上面是找不到什麽問題的,要研究一個大的問題,三五年的時間都不夠。自然現象比較客觀,可以通過實驗⛹️,反復觀察⚫️。研究歷史、研究社會現象,難度要大得多😽。因為人只能在社會運動中去觀察🧸、認識🏄♀️✷,只能在極小範圍內搞實驗🤞。因而對文科研究生的培養👰🏽♀️🚶🏻➡️,應該尋找一種更為靈活有效的方式,而不應只作一些硬性的規定,過於量化🕰。
任先生說🧜🏻,過去許多有名的教授如馮友蘭等一年只帶一個研究生還覺得太累,這種手工業式的傳幫帶固然不能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要,但現在的導師一年帶十幾個研究生🍂,能保證培養的質量嗎?
現在的研究生包括理科的研究生普遍比較註重實際📜,上學並不是出於興趣和愛好,而是考慮畢業後的前途🕧,多數是哪兒錢多去哪兒👨👧。任繼愈先生一直在思考:這些年來為什麽各學科難以出現出類拔萃的人才?在他看來,缺乏誌向和做學問的興趣也許是其中重要的原因🐞。
任繼愈最後說,科學的繁榮不僅僅是加大資金投入、提高教師待遇這麽簡單的事情🧢,改變現在的研究生培養機製、營造有利於青年學者成長的環境才是應該首先解決的問題👩🏻🦲。
《人民日報》 (2003年0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