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視點

當前位置: 恒达平台 > 高教視點 > 正文

長學製更受益 關於醫學教育學製的思考

來源:   時間:2003-03-31  瀏覽👉🏿: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醫師的神聖使命恰恰是維系人類健康,提高生活質量🪕,延長人類壽命。要履行和完成這一崇高使命🙍🏼,需要人類中最傑出的代表來執行。縱觀世界發達國家🧫,不難發現醫學專業從來就是最優秀人才的第一選擇,並非世界頂尖級水平的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2002—2003年度有3676名學生申請入學,但最終的幸運兒只有122人。

規模小、學製長、投入大,就是醫學教育的特點。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擁有全職助理教授🪶、副教授和教授2800人,全職或兼職指導教師5000人🧑🏽‍🦰,另有實習住院醫師、博士後研究生5000人💁🏿‍♀️,而醫學院學生總數僅700人☢️,堪稱為精英教育🖐🏼。

長學製使優秀醫學生更受益

世界名校的醫科一般均為長學製👏🏼。如劍橋大學醫科學士學位分三階段完成,共耗時9年♑️。首先經3年預科,主要學習化學、數學、物理和生物學💁🏿‍♀️。達標後可獲得醫學學士學位(MB)入學資格🤦🏽。MB由兩階段構成,即再經過第二階段醫學學士和終末階段醫學學士學習後可獲醫學學士學位。想獲得醫學博士學位(MD)🚼,還需再花3年時間。而進入哈佛大學醫學院之前需首先經過4年預科♤,然後進入5年醫學博士課程。

斯坦佛大學醫學院要求學生具備很強的人道主義精神;能提供其獨創性和開拓性的證據;獨立進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對基礎科學和人文科學濃厚的熱情。進入醫科學習前需完成1學年生物學和物理學課程🫦,2學年化學課,所學課程必須包括實驗課𓀚。拿到學士學位者可以申請進入MD學位學習🤷‍♂️,學製4年,修滿臨床前課程及臨床課程學分方能畢業🚳🧑🏽‍⚕️。若要成為合格醫生,還需通過美國醫科執業考試(USMLE),才具有行醫資格☠️,此時為通科醫生🍭。

澳大利亞與歐美略有區別。如昆士蘭大學醫學院為:在醫學院學習不少於7年,獲得醫學學士(MBBS)學位;或經過預科後在該校學習3年獲得醫學碩士;或獲得該校醫學領域哲學博士學位(PhD)者方可申請進入MD學位課程的學習🏃🏻,而最快取得MD學位的時間僅需半年。加拿大多倫多大學醫學院則是完成3—4年預科學習,或稱本科教育,獲得學士學位後可申請進入醫學院🚈,再經過4年學習獲得MD學位,而這僅僅是初步具備從事醫學專業的能力,若要成為專科醫師,還要繼續學習🧦🤘🏽。

漫長的醫師培養之路

醫學教育一般一是培養從事臨床醫學的醫師👩🏻‍🦯,二是培養從事基礎醫學的教師和研究人員🚒,兩者的要求有很大區別。

在英國🙌🏽,培養一名醫師的程序為:高中畢業後學習4年物理、化學🦹🏿‍♀️🛎、生物、數學等普通基礎課程獲得學士學位。然後申請進醫學院,再經過4年學習可獲得醫學博士學位🌎。此時可以進入大醫院作實習住院醫師🏄🏻,這樣培養出來的醫師為一般醫師✧,能看一些常見多發病,可作為家庭醫師,主要用於為社區服務。若要成為一名專科醫師🙅🏼‍♂️,則還需進行3—5年訓練。如麻醉醫師4年👨🏻‍✈️,內科醫師3年,若從事心血管內科、消化內科、感染科醫師則還需另加3年𓀍。普外專科醫師需培訓5年,而心血管外科、兒外、泌尿外科等則需另加3—5年🖖🏽,共8—10年。也就是說要培養成為一名臨床醫學專家🦨,基本上要到35歲左右📍。

在加拿大一名獲得MD的畢業生還需經過2年住院實習醫師階段才能成為一般的通科醫師🛡,主要從事家庭保健、社區服務工作。若想成為專科醫師𓀜,則還需經過3—5年訓練🤾🏼‍♂️。

科學學位是教師的必備條件

獲得PhD學位是醫學院基礎課教師的必備條件,教師可以不是醫學院畢業生,也可以沒有MD學位。反之,有了醫學PhD學位的畢業生也沒有處方權。如我國的病理學教師一般均有簽發病理診斷報告資格,而在國外僅獲PhD不繼續獲得MD學位並考取醫師執照🏋️‍♀️,則終身沒有發臨床報告的權利。PhD與MD是不同類型的兩種學位👩‍✈️,獲得MD的醫師可以再讀PhD學位♋️;獲得PhD學位的學生要當醫師,則須重新進入MD系統學習🐯,因此不存在孰高孰低的問題。

擔任基礎醫學課程的教師,一般均應從事病理學🐧、生理學🦹🏼、組織學等醫學領域PhD學習🖕🏻。該體系現在比較靈活🙇‍♂️,很多學校不要求先有碩士學位再讀PhD,但也有些學校必須先讀碩士再讀博士➞🏣,但攻讀碩士學位的時間多數已縮短至2年以內。而從事臨床工作的教師獲得MD學位後💂🏽‍♂️🔎,只要經過專科醫師培訓🥃,則可在臨床上發展成為教授,沒有PhD學位亦可🍖。

學歷學位製度在穩定中改革

為了節省時間和費用💂🏻‍♀️,早出人才,不少醫學院校又推出了醫學博士/哲學博士雙學位項目🥻。如美國波士頓大學要求攻讀MD學位的學生,入學年齡不低於21周歲方可進入醫學院學習💃🏿🍫,畢業後再加2—3年研究工作,可獲雙學位(MD/PhD)。華盛頓大學MD學位要求4學年,而PhD/MD雙學位項目則需花6年時間。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由醫學院和研究生院共同提供雙學位項目,該校MD預科可為3年,但雙學位項目則要求讀完4年預科後,一般在6年內獲得MD/PhD雙學位。

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醫學教育學製

目前👶🏻,我國一些農村及偏遠地區缺乏合格的醫務人員🛌🏼🪙,一些偏遠縣級醫院甚至還沒有一個正規本科畢業生🌗。因此,開設3年製職業教育🦂😉,培養一批大專畢業生是必要的途徑🙏。但這種體製下培養的醫師缺乏後續發展潛力,彌補的方法是開展繼續教育使其不斷完善。當然👧,我們需要量最大的仍然是5年製醫科畢業生,因此大多數醫學院校應該定位於5年製醫學教育🤾🏿‍♀️,培養大批實用型人才。對其中佼佼者,畢業後仍可按現行研究生體製繼續培養🧙🏼‍♂️,使之成為醫學碩士或醫學博士🫅🏿。

在大量普及醫學教育的基礎上,興辦一些國際化、研究型🙍‍♀️、高水準的醫學院校,培養世界級的英才也是當務之急。目前已有部分醫學院校實行臨床醫學、口腔醫學等專業的七年製本碩連讀教育,畢業後學生可獲得碩士學位文憑。但用7年時間讓那些優秀學生僅獲得碩士學位🧑🏼‍🍼,實屬無奈🫄🏼。若增加2年時間學習,進行科學研究👷🏽‍♂️,畢業後授予醫學博士學位應比較合適🦕,同時也與國際醫學教育模式接軌。因此筆者提出創辦8—9年製醫學博士學位的設想。同時,目前我國對醫學博士臨床學位製定的標準太高,要求其臨床技能達到主治醫師水平,這對於剛獲MD學位的學生很不現實。

另外,建議在醫學領域設立雙學位製度,即獲得MD後再增加2年科學研究,可以獲得MD/PhD雙學位。這樣,培養一名國際化、具有創新性的醫學英才僅需10—11年時間。他們畢業後可以從事臨床工作,也可以從事基礎醫學研究👄,適應能力很強💂🏼‍♀️,將成為醫學發展的頂尖人才,為我國醫學事業的進步作出重大貢獻🤦🏼‍♀️。

綜上,我國醫學教育學製可以實行3—5—8(年)學製或3—5—7—9(年)學製。前者以培養3年製畢業生為過渡🖥,以5年製為主體,8年製為終末目標,條件成熟時,逐步取消3🏊🏻、5年學製,全部實現8年製,培養高素質的臨床醫師。考慮到現在一部分已開辦7年製醫學院校不一定能全部實行8年製辦學🤷‍♂️,因此也可以采取3—5—7—9(年)學製🏌🏿‍♀️,即3年大專,5年本科,7年碩士👨🏿‍🦱🤾‍♂️,9年醫學博士。與此同時,設立雙學位項目,培養復合型人才👨🏿‍🍼。至於目前的碩士、博士培養體系仍然保留,可以給一般醫學院校的優秀學生保留一條通向醫學高峰之路📴💁🏻‍♀️。

《光明日報》 (2003年3月27日)

聯系我們

恒达平台 版權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 021-65982200

恒达平台新聞中心主辦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滬ICP備53544643號    滬公網安備:31009102000038號    滬舉報中心

恒达平台专业提供:恒达平台恒达恒达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达平台欢迎您。 恒达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