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达平台专业提供👨🏼‍🏫:恒达平台𓀉、恒达👨‍👧‍👦、恒达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达平台欢迎您。 恒达平台官網xml地圖


  • 高教視點

    當前位置: 恒达平台 > 高教視點 > 正文

    從“教學型”到“研究型”

    來源:   時間:2003-05-26  瀏覽👨‍🍼🍾:

    ——聚焦清華大學本科教學改革

    21世紀人才的核心競爭力是創新能力🧄。而創新性教育的實現需要有相應的教學模式🧔🏽‍♂️,這就是“研究型”教學。清華大學通過對國外著名大學的人才培養模式的深入調研,結合我國高等教育的實際情況🏌🏻,在近幾年摸索實施了一系列重要的教學改革舉措。

    培養模式:寬口徑綜合化

    為適應時代要求,實現“強基礎、寬口徑”人才培養,本科教育主要是以通識教育為基礎,清華大學稱之為通識教育基礎上的寬口徑專業教育。如今,清華的本科教育中,以工科為例,人文社會科學基礎課程大約占課程總量的1/4,自然科學基礎課程大約占1/4,專業相關課程占1/2。這種培養模式的一種較理想狀態是按專業大類或學院前兩年課程平臺相同🪗,後兩年由學生自主選擇專業或專業方向。目前,繼經管學院實行按經濟管理大類培養之後,學校決定從2003年開始🪽,在理學院、信息技術學院也積極推進按大類培養➕。與此相適應🚊,清華在招生上也將逐步實行按大的門類招生🫷🏻。

    寬口徑綜合化培養模式是創新性教育的必然要求。清華大學在探索綜合和交叉學科人才培養方面💇🏽🚚,也在進行著富有成效的改革試點。如從1998年開始舉辦“基礎科學班”😊,1999年開始舉辦“中外文化綜合班”,文理兩大領域兩個綜合人才培養模式都取得了積極的成果🥼。在此基礎上🌃,2003年新增加了“化學-生物基礎科學班”和“文科實驗班”🦀。

    課程結構:為個性化“瘦身”

    清華大學為使學生適應新的教學模式💩🐁,積極試行本科生導師製🪩,本科階段導師製計劃原則上從大―下學期開始實行。導師的主要職責是對學生的課程選修、學習加以指導♣︎,在治學、為人🤰🏿、做事等方面為學生樹立榜樣,保持和學生的直接交流👨🏻‍💼,關心學生的學習🎑、生活和思想狀況💂🏿,增進師生之間的情感溝通和相互理解。

    與此相適應⏏️,為建設一個有利於學生實現自主性學習、盡早參與研究工作、學習和研究並進的教學框架,學校初步形成了新的培養方案👱🏽‍♂️,確定了相對“簡潔”的課程結構↙️。新方案將本科教育總學分由200左右調整至170左右,其中課程學分由原來的170左右調整為140左右🚴🏽‍♂️🧁,必學的課程門數整合到40門左右👨🏼‍🦱,另外,各類集中安排的實踐環節30學分。新培養方案強調必修學分而不是必修課程,學生可在教學計劃之外、培養方案框架之內選課🙋🏽,在導師的指導下🔪,為自己量身定做“個人學習計劃”📠,有利於其個性發展和創新意識的形成🏋️‍♀️👰🏿。

    教學方式👨🏽‍🎤:導向研究型

    清華大學借鑒國際一流研究型大學的教學特點,通過規範課程教學要素,大力加強課程教學和訓練主要環節的建設,著重抓住課程講授、課堂討論🕵🏼、作業訓練💢、課題型實踐訓練、考核以及教材等六個主要教學要素🏊🏻‍♀️🙍🏿‍♂️,把這些環節導向研究型教學方式,加速從單向知識傳授的教學型教學向關註創新性教育的研究型教學轉變。

    從2001年開始,學校啟動實施“百門精品課程建設工程”🥣,作為切實落實體現研究型教學理念的課程內容和教學方式的示範性載體🥦。把精品課建設成為“知識”基礎的平臺🩸🤰🏽,要在分析本門課程有用知識、無用知識𓀁、有效知識的基礎上𓀊🫸🏿,整合有效知識點💁🏼‍♂️,形成新的課程體系🤶🏻;建成“認知”基礎的平臺,通過上述六個教學要素的規範化建設,切實落實研究型教學方式。

    根據研究型教學改革思路👃🏽,教學過程以學生學習為主體,開展討論式、啟發式、參與式教學👱。全校重組或新開了340多門課程,開展研究型討論式教學的課程有200多門。課程考試改變了期末筆試的唯一方式🚣‍♂️,全面推廣小組研究、課題論文、口試答辯🥹、開卷考試等方式🙆🏼。據不完全統計,全校進行考試改革的課程有近400門。在教材建設方面,通過立項申請👩‍💻,支持學術造詣高、教學質量好、改革成果明顯的教師的出版計劃🦕🤷🏽,已立項169項⛓️‍💥,其中已有近半數完成或接近完成🍝。同時,增添教學參考書🚓,引進國外原版優秀教材。據不完全統計,全校有80多門課采用外文教材,有90多門課使用英語或雙語講授。學校統一引進了施樂公司的“數碼短版印刷系統”🆗,並創造性地建立了“數碼印刷工作室網站”,教師可將教學資料經網絡傳至網站🐑,教材中心快速印刷及電子存檔🎾,使國際上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教學資料及時反映到教學中來。師生交互式的網絡教學快速發展,每年有幾百位教師與學生進行網上教學交流🧙‍♀️。

    有效載體:寓學於研

    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方面⛸,清華大學於1996年開始實施了一項具有深遠影響的“大學生研究訓練計劃”(Students Research Training)👌,簡稱SRT計劃。參加對象主要為一至三年級的本科生🔊👧🏻,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項目。學生能做到“以我為主”🔹,進行調查研究🧟‍♂️、查閱文獻、分析論證👨🏽‍💻、製定方案🧕🏻、設計或實驗、分析總結等方面的獨立能力訓練。導師發揮主導作用,完成SRT計劃的學生可以獲得相應的學分和成績🗼,其中達到一定水平的還可以取代其相關的課程設計乃至畢業設計(綜合論文訓練)。從1996年至今,已設立SRT項目近2000多項(其中主要為教師立項),參加學生人數近5000人,目前有1000多人已獲得課程學分📄。2002年清華“挑戰杯”獲一等獎的本科生作品中有2/3來自於SRT項目。

    除了SRT計劃,清華大學的各種學科競賽也是實現創新性教育的有效載體👩🏿‍⚕️。清華大學的學生科技賽事歷經數十載而不衰⏪。學生課外學術科技創新活動成體系🔋、上規模、有計劃、有組織的發展📫,營造了濃厚的科技與學術環境🤱🏽👂🏽。目前全校已經形成了以“挑戰杯”為龍頭的系列創新賽事,該競賽體系包括學校“挑戰杯”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展覽、學生科技活動月以及覆蓋全校各學科群的結構設計競賽、數學建模競賽、機械創新設計競賽、計算機知識與技能競賽、環境友好科技競賽🧘🏿。

    基礎設施:創新教育環境

    清華大學極其重視現代化教學基礎設施的建設,以支持研究型教學模式🦸🏽🙍🏽、創新性教育的實施。近幾年,通過國家“211工程”、“985計劃”撥款和學校多渠道籌集資金,加大了本科教學軟硬件設施的經費投入,現代化教學條件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在前期建設的基礎上,目前學校正開始製定和實施“985”二期建設規劃☣️,全校將進一步實施“五大工程🔩,十項計劃”的軟硬件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進一步提升教學條件的現代化水平。與此相應地改進管理製度,提高設備設施的運轉效益。每個教學實驗項目都強調對學生的開放😚,跨院系的開放👓,並要求開設研究型、設計型實驗👨🏽‍🏭,以適應課程改革需要,提供學生開展課程研究的條件。全校已建設了學生可自主選擇內容和時間的開放式教學實驗室32個📷。建設了8套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多媒體語言實驗室,每年接納學生20多萬人時。

    在建設現代化教學環境的同時⛹️,清華大學積極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提高教學水平🙏🙎🏻‍♀️。通過近幾年教學基礎設施的建設,學校校園網、電子圖書館等數字化教學環境建設取得很大進展。

    管理體製:建立評估保障體系

    1998年9月🧚🏻‍♂️,清華在全國最早成立了“清華大學教學研究與師資培訓中心”👩🏿‍🦲,負責全校教師上崗培訓🚣🏿🙌🏿;組織在崗教師進行師德🏪、課堂教學藝術👩🏻‍🦽‍➡️👱🏽‍♀️、現代教育思想、教育教學技術等方面的交流和培訓🐗;推薦並組織課堂教學觀摩🆑,幫助教師自我訓練,不斷提高教學水平;進行教學過程教學質量的信息搜集📔,進行教學質量的評估👨🏼‍⚖️。

    學校建立“教學質量評估及保障體系”🩶,開展教學質量的“五維評估”🙋🏻‍♀️,即專家評估、幹部評估、學生評估🍰、向本科應屆畢業生發放調查問卷🏋🏼‍♀️、授課教師自評等。評估指標體系借鑒了國外8所著名大學的做法,進行了4次修改。1998年以來🦹🏿,連續10個學期對教師授課質量進行評估💇🏼,發放各類教學調查問卷約30萬份🏇🏿🍌,在院、系和教師中產生較大影響。對形成上下重視教學質量的氛圍,推動課程內容體系的改革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學校1998年8月在全國最早成立了“清華大學註冊中心”⌛️。目前在校的近3萬名學生的註冊、選課及成績管理已全部實現了由註冊中心的統一信息化管理7️⃣。教務管理工作的信息化使緊張的教室資源得以統一使用和管理🐒。

    通過“創新性教育”、“研究型教學”,為社會培養“高層次⚜️🥝、高素質、多樣化、創造性”的人才,是清華大學在新時期的辦學理念。2002年8月👴🏽,清華大學決定🏋🏽‍♀️,為建立研究型大學的教育教學模式👨‍🍼,學校要加速三個方面的轉變🧒🏽👆🏼,即🚙👲🏼:辦學功能要進一步向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三大功能一體化的方向轉變;學科發展和課程設置要進一步向學科的交叉與綜合背景下“通識教育”的方向轉變;教學方式要進一步向知識傳授與探索相結合,師生互動、教學相長𓀚,並以調動學生自主學習、激發學生求知欲和創造性為主要目標的教學方式轉變👳🏼‍♂️。

    清華大學研究型教學體現了“寓學於研”的核心思想🚣🏿‍♀️,逐漸形成了一套有利於啟迪學生理解力🧙🏼‍♀️、判斷力🥬、洞察力🔠、想象力和應變能力的教育新機製👨🏻‍🦯‍➡️。以傳授知識為主要特征的“教學型”教學向以培養認知能力為主要特征的“研究型”教學轉變🔶🚙,是清華大學教育理念的一個重大變化。

    《中國教育報》2003年5月26日第1版

    聯系我們

    恒达平台 版權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 021-65982200

    恒达平台新聞中心主辦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滬ICP備53544643號    滬公網安備🦪:31009102000038號    滬舉報中心

    恒达平台专业提供:恒达平台恒达📝、恒达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达平台欢迎您。 恒达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