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大學校長 楊天鈞
首先,我願意在這裏與各位一道重溫一下三年半以前在巴黎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主持召開的世界高等教育大會的四個主要議題之一——高等教育的社會應用性🎯。當時,關於這個議題最具激情的改革呼籲來自時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的費德裏科·馬約爾🤽,他說🧝🏼♀️:“在人類歷史上還從來沒有出現過這樣的情況🫣:所有地方的社會、所有地方不計其數的人們,給教育賦予了如此主要的意義和價值。人們正迫切需要一個名副其實的學習的世界,一個人人都有機會實現自己潛力的世界☁️🤦。”高等教育采取的行動和傳授知識要同社會對它們的期望值保持一致🐠,成為與會者的共識✳️。我國未來20年的經濟建設社會發展目標對大學服務社會提出了新的任務〰️。探尋如何實現這一任務,我們必須從兩個方面付諸行動。
第一,努力提高大學與企業的合作水平🫄🏼。總結以往我們對校企關系的認識和實踐,今天關於該命題的認識與實踐,到了一個應該從體製創新🧔🏻♀️、機製創新質的飛躍的時候了。重要的是🧑🏻🔬,要看到企業才是工程科學、工程技術🤏🏼、工程管理的載體🤸🏽♀️,是技術創新的主體☘️。企業建立開放式研發中心,大學應該成為該中心的積極成員之一。而該中心的運作應以資本為紐帶🏚©️,以項目為依托,以資源共享為基礎,以利益共分和風險共擔為出發點,以促進技術創新✍🏻、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創造市場價值、增強國際競爭力為目標,引導高校和其他社會科研力量為企業創新提供技術與人力資源的支持。而我們自己將以世界冶金、材料教育科研中心和中國新型工業化教育科研中心的戰略實施😩,響應政府的政策和企業的需求。
第二,建立高等工程教育創新體系。當前,中國的經濟和技術的已經逐漸從“引進型”向“原創型”轉變。原創型技術和核心技術的發展,客觀上要求確立知識創新機製。作為高等教育中規模最大的工科教育,理應承擔起創新工程教育的責任🪿。
樹立科學、進步的教育觀念。我們近些年來都親歷親為的教育過程改革所體現的理念非常重要:即,教育的過程不只是知識的傳授🧑🔬🩲,學會生存、學會創造、學會做事、學會共事、以及情感關懷🦑、倫理關懷、環境友好等,才是教育的內在原則🦎、教育關註的主題和教育的基本內容🙆🏿。獨立思考🧑🏿🦱、心明誌遠🈵、創造力、想象力📛、領導決策能力、個人責任感、社會良知、同情心🙌🏻,所有這些一個成功社會所需要的社會美德和個人美德都該讓我們的學生在大學環境中得到熏陶和養成♝。
不斷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培養學生創造、創新、創業的精神和能力🧚♂️✊🏼。世界高等教育大會強調🖼,“高等教育在幫助學生進行就業準備方面必須做得更好——目的是培養能夠創造就業機會的人🙅🏻。”
——作為國家高等教育教學內容課程體系改革的一項新探索,我校從1996年起🧎🏻➡️,進行材料類人才培養教育教學改革。建立了一套體現大科學、大工程觀念的新型課程體系,探索一種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模式。學生經過一個周期的訓練,已初步顯現出創新能力、工程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優勢,這方面已得到了社會的認可。
——成立工程訓練中心✪,為學生工程能力、創新能力培養👩🏽💻、訓練創造良好條件。金工實習由學生自己提出零件的圖形樣式、編製程序,然後在數控機床上加工實現🕝,意在培養學生工程實踐主動性;學生自發自主想象一個科技製作,自己設計圖紙,拿到中心在老師的指導下修改定形,然後自己加工製作👳🏿♀️。正是在這些學生奇思妙想加工完成的很多裝置、項目中🧑🏻💻👡,就誕生了參加全國大學生挑戰懷賽的獲獎作品✅。參加全國大學生機器人大賽🧋,更是吸引了一些“機電迷“🥲。這些學生半年時間泡在中心裏🪗,跑市場、買器件、加工零件、組裝調試,這樣的畢業設計過程讓他們興奮不已,潛能得到充分發揮🚴🏽♂️。這些學生參加大賽時,在現場當即就被用人單位預訂搶購起來。此番情景,生動的映證了大學與社會的親密度🫴🏻,也是一個大學校長最欣慰、最快樂的時刻。
努力營造創新文化的浸潤環境。近年來,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鍛煉創新能力,除了在課堂教學方面推行改革外🐀🤿,學校還積極發揮學生社會實踐🚿、“第二課堂“的多樣化、開放化、參與面大的作用👇🏿,引導學生開展創新、創造、創業的自我教育活動🤛🏿。如數學建模比賽、網頁設計比賽、虛擬股市運作賽等。特別是參加2002年機器人足球世界杯比賽、全國大學生科技製作“挑戰杯”比賽和臺灣地區工業設計賽事🧚🏻,取得了驕人的成績🚵🏿♀️。但我們更看重這些機會和舞臺🧔,使得學生們在遠遠大於校園物理✍🏽☆、心理和地理邊界的更廣泛的空間中去感悟創新的意念🏪、親歷創造的過程,分享創造的快樂。
最後我想說的是🙂,所有上述所感、所思、所做𓀛,無非是證實了一個道理🏃🏻♀️,所謂時代演進、社會變革是永恒的,而大學存在的意義與價值在於高效地承載起國家的意誌和企業的需求。所以,當前我和我的同事與全校師生在思考和探索的是,北京科技大學在中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由製造業大國成為製造業強國❇️,近中期的對策和行動,這又是一次新挑戰。
摘自: 光明日報 (7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