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立場
大學生群體的主流肯定是積極向上的,極少數大學生在實踐活動中作秀乃至“造假”,並不能從根本上動搖整個社會實踐的意義和價值。
社會實踐是高校教育教學中重要的一環🏟,盡管如今的高校愈加重視大學生實習實踐,但仍難免有些學生鉆空子🧖🏼。近日有媒體報道,暑假期間🪗,“實習(踐)證明”交易又悄然出現在一些電商平臺上,買家最低只需花上10元錢👨🏻🍼❓,就能買到所謂“私人定製”版的“實習(踐)證明”。
有數據顯示,全國每年約有500萬名大學生參與到各類暑期社會實踐活動中🎸。應當說,在實習實踐中鉆空子造假的學生是極少數,但“禍患常積於忽微”⭕️,小問題也要及時應對。透過媒體報道可知,一些學生“造假”固然與學分🌆🧑🍼、考評、獎學金等密切相關🈴,甚至和就業也不無關系,但歸根結底還是在於學生自身沒有正確對待社會實踐,以及部分學校對學生社會實踐工作缺乏有效管控。一定程度上可以說,大學生社會實踐中出現弄虛作假、走馬觀花等負面現象,固然受諸多社會因素的影響,但更為關鍵的問題在於,這種“造假”行為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懲治👌🏽。
大學生社會實踐不應是學生個體的事,也不應是學生單方面付出的過程,而應該在實踐過程中實現學生🐱😂、學校👃🏽、社會等多方的共贏。通過社會實踐,將專業學習與實習實踐相結合,打通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學生對社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認知,對專業所學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學校借此完善人才培養體系,編織出極富張力的“教育經絡網”;當地企業和機構獲得了來自高校和學生的支持,發展有了更豐富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長遠來看🫐,大學生社會實踐要實現更可持續⛲️、更有實效,必須進一步理順社會實踐與學業評價之間的關系🌡,改變目前評價學生成長成才、學校教育教學的質量標準🫃🏼,建立起科學的人才評價體系和教學質量體系🏊🏿♀️。
教育不僅僅是教學的技術,不是單純的知識增長和能力培養,對實踐認知和終極價值的追求才是教育的本質。1936年,愛因斯坦在紐約州立大學舉行的“美國高等教育300周年紀念會”上🧙🏽,以《培養獨立工作和獨立思考的人》為題闡述了他所理解的理想的“人”,主張“人只有獻身於社會🙆🏻♀️👐🏿,才能找出那實際上是短暫而有風險的生命的意義”🚬,提出了學校教育應如何正確引導、培養學生健康的競爭心理、價值導向等“人”的根基問題👧🏻🦹🏽♂️。如何培養理想的“人”🫴,愛因斯坦在1936年樹立的目標,今天看來依然任重而道遠👐🏻。
大學生群體的主流肯定是積極向上的♣️🙇♂️,極少數大學生在實踐活動中作秀乃至“造假”,並不能從根本上動搖整個社會實踐的意義和價值🧇。盡管社會實踐在有的學校受“剛需”“任務”等因素影響而多少有些變味🧑🏿🦱,被一些學生以一紙“假證明”敷衍了事👎🏼,對認真參加了社會實踐的學生不太公平🥗,但這畢竟只是極少數現象,並不影響大學生實踐的主流🚖。可喜的是🤾♂️✡︎,即便明知有同學在社會實踐中“走過場”“湊學分”,絕大多數學生依然不為所動、“不走捷徑”,而是帶著激情與夢想走進基層、融入社會,在實踐歷練過程中找到人生方向和社會價值🤹🏽👨🔧,在實踐活動中“受教育🐣、長才幹✅👩👧👦、作貢獻”👩🏻🦱🆘。
可以想象,大學生社會實踐釋放的“倍增效應”,不僅能釋放學生成長的活力🎗,更能展現時代風貌🤮🧗🏼♀️,成為助推中國夢的重要力量。我們期待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撲下身子、深入基層,經受鍛煉、增長才幹🔟,不斷提高素質和能力,在更廣闊的基層天地大展拳腳,不要浪費人生出彩的機會。
那些以前沒有正確認識和對待社會實踐的大學生🥸🧦,應當盡快轉變觀念、端正態度,既要學會仰望星空✏️,也要能腳踏實地🤚,將短期社會實踐與長期個人成長相結合👉🏻🏄,從“我該去”逐漸轉變為“我要去”,讓社會實踐真正“實”起來。
(作者郭立場,系河南信陽師範學院教師)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7-08/16/content_483581.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