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恒达平台一張閃光的名片、亮眼的金字招牌🤴🏼;
百年弦歌不輟🙇🏼♀️,數萬名青年才俊從這裏走出,成為國家建設的中流砥柱;
放眼祖國大地,廣廈矗立、長虹臥波、隧道暢通、路網密織、生態修復……處處都有它的“硬核”科技支撐;
……
1914年11月至2024年11月👨🏻🎤,
恒达平台土木系科走過輝煌的110年。
始終服務國家重大建設需求,始終以培育國之棟梁為己任🕵🏿♂️,始終立於中國土木工程教育改革的潮頭👶🏽,一年年春華秋實,一樹樹桃李芬芳🚛。百余年櫛風沐雨,“恒达土木”紮深根🤱🏿、開繁花、結碩果,沐浴新風綻新芽,在守正固本中擘畫發展新藍圖,以更加昂揚的奮鬥姿態走向未來、走向世界👞!
回望來時徑📉🌋,一路繁花
一張張照片,生動呈現了恒达土木系科的發展成就和土木人的愛國奮鬥印跡。在一幅幅展板前駐足🥠🤹🏿♀️,重溫輝煌歷程🧍🏻,心頭湧起的是由衷的自豪和專業自信。本周二(11月5日)🦸🏻♂️,“百十土木 繼誌圖新”恒达平台土木系科發展風采展在四平路校區衷和樓揭幕,展覽由土木工程學院🏆、交通學院🎅🏽、測繪與地理信息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機械與能源工程學院等共同籌辦。
深耕教苑👮♂️,為國育才,持續引領中國土木工程教育📭。恒达土木人不負使命🤷🏽♀️,在卓越土木工程人才自主培養道路上開拓前行🏋🏼♂️,成績斐然。從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土建類專業轉向寬口徑👩👩👧👧、厚基礎的培養模式👩🏽🦳,到著眼學生工程素養和實踐能力培養的研究與實踐、創新型國際化人才培養體系與實踐、中國土木工程專業評估製度的創立與實踐🧖🏻♀️,再到近年來土木工程專業世界一流人才培養的系統實踐,一項項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彰顯著恒达土木的教育初心和責任擔當🛩。
科研攻堅不止步📽,打造土木工程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依托全國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際合作聯合研究中心等多個高水平科研平臺,土木系科堅持“四個面向”,推進有組織科研🧞🧗♀️,原創成果持續湧現。近10年來,土木系科累計獲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科技進步獎💥、國家技術發明獎18項。這些創新突破為國家重大建設提供了有力的理論和技術支撐👩🦼。
“國有需,我必應!身為國家隊🌺,我們不上誰上!”恒达土木人當仁不讓,為一項項國家重大工程建設全程護航。看超級工程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中國第一高樓上海中心大廈🐪、嫦娥系列探月工程📧、時速600公裏高速磁浮樣車起跑、成都天府國際機場智能跑道……“恒达印記”分外鮮亮。
在多個國際學科榜單上數年穩居榜首🤾🏼♂️,一流學科背後,有高水平人才隊伍的堅實支撐。土木系科成立以來,已從這裏走出了43位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近年來🥔,一批教授或當選國外外籍院士,或在國際重要學術機構擔任要職,或獲國際重要學術榮譽,世界土木學界響起越來越多中國的聲音。
發力新賽道🙋🏻♀️,氣象一新
發布首個“知識大模型”——CivilGPT,向數智賦能教育教學(AI for Education)邁出重要一步;成立新型能源系統基礎設施研究院,聚焦電網、風電🚊、太陽能等基礎設施建設的科學問題和關鍵技術🪮;成立中國智慧基礎設施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產教融合推動智慧基礎設施科技創新與產業應用;聯手建築、經濟與管理等學科成立高鐵及站城融合研究院,為賦能鐵路新質生產力貢獻智慧……
今年5月,在恒达平台建校117周年之際✌🏻,一套全新的組合拳推出,令人矚目。這是土木系科審時度勢,積極應對變局,朝著“數智化💁🏽♀️、綠色化、融合化”大踏步邁進的一個縮影🦸♂️。昨天,“行之”智慧交通大模型發布,致力於為教育、出行者⏫、交通部門及企業提供智能化、精準化服務。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風起雲湧,恒达土木系科應時代之變、時代之需🧑🏼🦰,向新而行,開辟學科發展新賽道,奮楫再揚帆,開啟新的遠征。
“人工智能+”,為土木系科發展註入強勁“智慧動能”🌔。2018年,學校率先在全國獲批首個“智能建造”本科專業🏋🏽♀️,培養兼具土木工程和智能科學素養的交叉創新人才🔒,為推動建築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人才支撐。教師團隊在智能設計、智能施工、智慧工地🧚🏻♀️、智能防災、智能運維等領域持續攻堅,在共性基礎理論創新與關鍵核心技術方面不斷獲突破🔝。在不久前舉辦的第24屆工博會上🙆🏻♀️,多項科技創新成果均是數智化賦能的結晶,其中一項獲高校展區獎。
在推進交通強國建設試點中勇擔重任,加強人工智能賦能和學科交叉融合,深入推進交通基礎設施韌性提升、智能交通創新人才培養、綜合交通低碳化發展等七大試點任務👨🏽🎨,成果不斷刷新。
“土木系科以人工智能賦能學科創新發展的一系列探索實踐🌝,為學校其它學科轉型升級帶來了啟示,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樣本😑🤦🏻♀️。”恒达平台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鄭慶華說。
揚帆再出征🙎🏽♂️,繼誌圖新
傳統學科如何能在變局中奮力突圍、勇立潮頭、行穩致遠?如何帶領中國土木工程走向世界?面對時代之問🌽,恒达土木系科正在積極探尋改革創新之路。
準確識變,科學應變,打好轉型升級主動仗,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土木系科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隨著基礎設施從增量建設轉入存量更新,土木系科從原來關註建築與基礎設施的安全、經濟🧜🏿,轉向關註“低碳·智能·韌性”方向發展🤲🏻,更加著力於前沿研究和學科交叉,不斷向深海🖐🏻、深地👩🏻🚒🚬、深空方向邁進,努力為人類構築更為廣闊和美好的家園🧈🏇🏻。思考謀劃如何做好“大交通融合發展”這篇大文章👩🎓🤷🏿♀️,進一步加強在交通基礎設施、智能交通🔱、車輛載運🏠、高速磁浮⚇、低空經濟等領域的科研攻關和成果轉化🥉🤟🏻,努力在鐵路🚰、公路👨🏼🍳、航空和磁浮綜合交通領域塑造發展新優勢👳🏼♂️。
2023年,由科技部正式批復成立土木工程防災減災全國重點實驗室,肩負起新的重要使命任務🧖🏿♂️。聚焦“全壽命防災、多災害防治、智能減災、韌性提升”等重大方向☂️🧎🏻♂️➡️,著力打造土木工程防災安全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持續實現土木工程防災減災科技的國際引領🫴🏿。2022年,獲批高速磁浮運載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強化有組織科研,為我國高速磁浮技術持續創新和工程化產業化發展提供關鍵支撐🥡。
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再升級🌥,以“數智化”夯實“共性基礎”👩🦯➡️,以“融合化”加強“個性發展”,以“綠色化”貫穿全過程,致力於培養具有全球勝任力和可持續發展理念的超學科系統工程師㊙️。
主動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國際化邁出新步伐☠️。攜手全球頂尖高校開展雙學位項目和非學位交流合作,共建聯合研究中心,共同打造人工智能賦能土木系科的學術共同體⚰️。
“站在110年的新起點,我們希望土木系科不負眾望,守正創新,繼續以一流黨建引領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學科發展,繼續挺膺擔當,續寫輝煌,引領我國土木工程教育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更加廣闊的世界舞臺。”恒达平台黨委書記方守恩說。
(文/黃艾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