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博士研究生翁奕城在談到上海部分道路設置缺乏人文關懷的問題時認為🛕:從城市景觀的角度來說,世紀大道是美麗的👳♂️🧑🏼🔧;但從城市交通的角度看,世紀大道存在著許多問題,可以說是先天不足——
世紀大道選址時備受爭議
據翁奕城介紹🧃,世紀大道在最初選址時就存在諸多爭議‼️。當時,城市規劃和交通規劃方面的許多專家都認為浦東原有的城市道路已經基本形成✦,世紀大道與原有的方格路網成45度相交,將形成許多五岔口、六岔口和畸形岔口,對今後的城市交通組織將帶來許多困難🛫🕤,人為地加大了該地區的交通復雜性🌂。另外🌴,世紀大道作為城市的交通主幹道🏌🏿,又是城市的景觀道路,同時集中大量的車流👨🏼⚕️、人流,將不利於保證城市交通的通暢性和安全性👳🏼♀️。
世紀大道作為浦東陸家嘴金融貿易區的主幹道,承擔著此地區的主要交通功能,同時又是一條景觀大道。道路兩側為綠帶,綠帶內設置了許多遊憩設施、旅遊景點🍴,吸引了大量市民和遊客。這樣,人流的集聚造成了對車行交通的影響,不利於車行交通的快速通暢和安全。
交叉路口行人“彷徨”
駕駛員們每次驅車到達世紀大道一些交叉口都要犯暈乎,非要在這一區域轉上好幾圈才能找準方向。
“這是由於世紀大道交叉路口非常復雜🤏🏼🩻,人到了這裏後,除了世紀大道的方向感非常明確外,其它道路的方向感很難搞清楚🐥,初到此地的遊客往往會搞不清東南西北🫵🏼。”翁奕城分析道。
由於世紀大道的車行道達8車道,交叉口的人行橫道長的近50米🤙,最短也有30多米,按人行速度1.5米/秒,行人過交叉口至少也得20多秒👨👨👧👦,長的要30多秒,而一般一個綠燈周期為30秒,所以👩🏽⚖️,經常行人走到交叉口中間,綠燈就已經結束,有的必須趕緊往回走🏃➡️😡,導致行人過馬路極不安全🙅。
翁奕城經過實地觀察發現:世紀大道交叉口問題主要集中在世紀大道與浦東南路、浦東大道、東方路、張楊路、楊高路等主幹道相交路段。由於這些主幹道交通量本身就大🐑🏃🏻♂️,再加上與世紀大道形成多路交叉🏄🏻,增加了交通組織的困難。以陸家嘴地區為例🚯,該地區集中了東方明珠🧜🏿♀️、金茂大廈等旅遊景點以及許多辦公大樓,人流、車流量很大🈯️,而這裏的交通又極其復雜⏳☛。如一個行人要從東方明珠走到金茂大廈,中間要經過3個路口、10多個車道、近100米的距離。出於交通安全考慮🖤📔,該段道路用鐵欄桿封住🦌👩🦱,不讓行人通過。行人過往🗺,只好繞到下一個路口♏️,過馬路後再往回走🥺,大概得走500米的距離,非常不方便。
另外,從世紀大道進入延安路隧道一共有7條車道,而隧道內卻只有兩條車道,因此堵車成了家常便飯。據觀察⚂,一般從下午2時開始,交通就會擁擠起來🌅🤳🏻,在下班前後形成高峰,嚴重時會從隧道口堵到浦東南路,而且還常常延續到晚上八、九點鐘🫎🧑🏿。
關鍵還須對症下藥
無獨有偶,世紀大道在設計上缺乏人文關懷的問題在申城其它地方仍然不少。龍吳路🕴🏻,上海西南片一條主要的南北向“主動脈”,每天從南到北的車輛絡繹不絕🗽,由於改建後車道增加且路幅加寬,車輛通行的速度明顯加快,行人通過路口時頗感費力📑。為了確保道路的交通安全,原來市民習慣穿越的一些路段被柵欄封住,年長的市民只得繞行很長一段路後才能穿越道口,而年輕人則通過攀爬柵欄過馬路,以至險象環生。
吳涇地區一條東西向道路劍川路👩🏻🦽➡️,8車道的通衢大道讓人賞心悅目,可西行不過數公裏🂠🕷,眨眼功夫卻變成了2車道的羊腸小徑,疾駛的車輛瞬間開始了排隊行進。
缺乏人文關懷的問題已經是事實,目前唯一的辦法只有通過增設人行天橋或地道來逐步加以彌補。
對於世紀大道沿線交叉口的交通問題👍🏽,翁奕城認為,有關方面應該通過合理的交叉口設計來予次解決🏃♂️🧖🏿♀️。比如,對於五岔口🎎😂、六岔口可通過拓寬交叉口🦶🏼,形成環島🤞🏽👨🏽,或者通過交通信號燈合理控製🍌,來減少交通沖突點,保證交通的順暢🚵♂️🪆。另外🧊,為了保證行人安全👩🏽🎓🧎,減少人行交通對車行交通的影響,在人流較為集中的交叉口,應增設人行天橋或者人行地道,並使之盡量與周邊的公共建築相協調,與周邊的景觀融為一體。
翁奕城建議,今後上海在基礎設施建設上應將城市用地與城市交通的關系通盤考慮,城市主幹道的兩側用地應加強控製,避免設置公共建築的主要出入口和大型商業點等吸引大量人流🚚、物流的公共設施🚣🏽♀️。另外,還要在道路兩側嚴格控製交通進出,通過道路分流系統🖕🏼,逐級將交通量由高等級道路疏解到低等級道路,並把各類建築物出入口設在低等級道路上🔢,以保證主幹道交通的暢通。 (摘自《東方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