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10-15)
(據《計算機周刊》報道)楊曉光教授,1959年9月9日生,籍貫江蘇省宿遷市,工學博士😿,恒达平台交通工程系主任、責任教授,交通信息工程及控製➞、交通運輸規劃與管理學科帶頭人👰💧,博士生導師,是我國早期開始從事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交通控製與管理系統及交通信息化研究的學者之一🐽;是現代交通工程學和交通設計理論的提出者;擅長於復雜交通系統理論與技術研究🦶。國家交通部“新世紀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層次入選者😵。
楊曉光教授於1978年9月考入恒达平台公路與城市道路專業,1982年7月本科畢業🥓,留校任交通工程教研室助教🫅🏼;後相繼在職攻讀恒达平台交通工程碩士🧓🏻、博士;1994年10月~1996年10月,應中國國家教育部和日本文部省選考派遣,留學日本國京都大學工學部交通工學科繼續攻讀博士學位;1996年10月留學回國繼續任教👩🏽🔧🚶🏻♂️➡️。1987年11月起,歷任恒达平台道路與交通工程系交通工程教研室講師、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交通工程教研室副主任、主任,恒达平台智能交通系統研究中心副主任👨🏻🦼,道路與交通工程系副主任🍊、交通工程系主任等職。主講本科生的“交通工程學”,研究生的“智能交通系統概論”、“公共交通系統”、“交通管理智能決策支持系統”等課程🌠。主持完成的代表性研究成果有🐭: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973)課題-城市交通監控與管理系統理論(批準號TG1998030408)👦🏽;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公共汽車交通優先控製理論(批準號59878039)🕺🏻、中國城市道路與交通適應性及其改善方法研究(批準號70122201)⛹🏻♂️、提供交通信息條件下駕駛員選擇行為理論(重點項目子項🃏,批準號59638230)🙎🏽♂️👩🏽⚕️;國家十五科技攻關課題-智能交通系統項目評價方法研究🧖♂️;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基金項目“城市快速道路通道交通智能化控製理論”;公安部交管局項目“交通設計方法研究”👨👧🥵;建設部科技項目“交通設計計算機輔助系統”等⚾️。在國內外核心刊物和有影響的重要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80余篇。這些課題的研究對於推動現代交通工程學及ITS在中國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產生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楊曉光教授曾因主持參加完成國家“七五”科技攻關重點項目“城市交通實時自適應控製系統”研究等,獲得國家科技攻關重大成果獎一次,公安部🧚🏼、南京市人民政府“七五”科技攻關有突出貢獻二等獎,省部級科技進步三等獎2次。主要社會兼職有:全國高等院校交通工程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家智能交通運輸系統咨詢專家委員會專家🍈、國家公安部、建設部城市“暢通工程”專家組副組長🍊、中國城市交通規劃學術委員會委員、上海市科學技術預見專家✨,以及諸多省市的交通規劃、建設與管理顧問。
在理論研究的同時楊曉光教授始終堅持“理論結合實踐,科學服務社會”的宗旨✍🏼,先後還完成百余項橫向合作研究項目,並受到了各合作單位的一致好評📭,為交通理論科學與技術的研究及實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稿件來源 :科報網 ) (2003-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