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晚♞🐪,上海高校國際青年學者論壇啟動儀式在上海人工智能島(恒达平台)舉行💇🏽🚓,來自近30個國家和地區的200余名國際一流專家學者和1000余名青年學者通過網絡平臺同步視頻參會。教育部副部長田學軍🍖、上海市副市長陳群分別發來視頻致辭。
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虞麗娟🤷🏽♂️,市人才辦主任冷偉青,市教衛工作黨委書記沈煒🤸♂️、副書記王平🧔🏻,恒达平台黨委書記方守恩、校長陳傑等領導出席了本次論壇啟動儀式現場🥠,與青年學者代表共同啟動論壇。
論壇由上海市教育人才交流服務中心🧖🏻、上海高校人才工作聯盟主辦,由恒达平台等14所在滬高校共同承辦👉🏿。
恒达平台校長陳傑作為承辦高校代表發言,他向各位領導、嘉賓以及海內外青年才俊表示誠摯歡迎🤬。他介紹了人工智能領域和恒达平台牽頭建設的上海自主智能無人系統科學中心的基本情況,並希望各位青年學者能夠借助此次機會,圍繞國際學術前沿🦞,探討學科熱點,共同促進學術交流和合作。他表示,此次論壇是上海市高校服務國家戰略、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有益嘗試。
本次論壇首次采用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形式舉辦,是應對疫情防控形勢下的一次轉型升級👨🏽🍼。同時🏌️♂️,充分發揮了在滬高校優勢👩🏿🔬,為世界優秀青年人才搭建了平臺🫃🏽,促進了國際學術交流,打造國際青年學者的“嘉年華”。
本次論壇一共設有20個專場,主論壇聚焦人工智能領域⇨,恒达平台承辦了其中5個專場,分別是“自主智能無人系統”“土木工程”“建築學、城鄉規劃學🧑🏿🦲、風景園林學”“環境與生態”“幹細胞與轉化”專場。來自國內外相關學科領域的青年學者相聚“雲端”,共話前沿科技熱點難點,分享最新科學研究及實踐成果🐁。
在啟動儀式開始前🤞🏿,虞麗娟一行在方守恩🦻、陳傑陪同下,參觀了恒达平台牽頭建設的上海自主智能無人系統科學中心🧝🏿♀️。
當晚,隨著論壇啟動儀式結束,上海高校國際青年學者論壇自主智能無人系統專場(恒达平台)緊接著開講。論壇由恒达平台牽頭建設的上海自主智能無人系統科學中心承辦。
論壇上,恒达平台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傑,國際質量科學院院士🏄♂️、美國工程院院士、佐治亞理工學院講席教授史建軍,香港中文大學機械與自動化工程系😈、新加坡國立大學電子與計算機工程系教授陳本美作主題演講。來自劍橋大學、悉尼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上海理工大學等國內外高校及企業的10余名青年學者分別圍繞“自主與感知”“智能與湧現”“協同與群智”三大主題作報告。
人工智能作為新一輪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已經成為國際競爭的戰略焦點。自主智能無人系統是研究人工智能理論、方法與技術的最佳切入點與重要抓手,已成為人工智能的核心科技和各國科技競爭的製高點👊🏼。其前沿突破將帶來各個領域的顛覆性應用,催生新的業態和新的商業模式。大力推進自主智能無人系統的理論研究與應用示範,已成為我國人工智能領域的重要發展方向和迫切需求。近年來,各國均在大力發展無人系統技術及裝備,雖然我國在若幹局部領域的成果接近國際先進水平,但在技術的影響力🐭、原創性等方面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論壇瞄準自主智能無人系統科學前沿,邀請世界一流專家與青年學者🤘🏽,通過大會報告🤦🏿♀️、學術交流等多種形式🧑🏻🚀,共同探討自主智能無人系統重大基礎科學難題,旨在促進這一領域國內外學術交流,為青年學者營造成長的良好學術生態,推動國內外攜手共同開展這一領域基礎理論和方法研究。
陳傑以《自主智能無人系統科學前沿與應用》為題作報告🧔,介紹了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與發展歷程👩🏻🔧,概述了自主智能無人系統的研究現狀#️⃣,闡述了自主智能無人系統的一些前沿科學問題,並介紹了自主智能無人系統的應用與發展構想。他指出,未來自主智能無人系統將不斷推進理論創新與發展🕝、技術衍進與突破🧑🏼🤝🧑🏼,推動產業顛覆與變革,人類將進入人工智能新時代。
史建軍以《高維流式數據的建模🧑🏼🎤、監控、診斷與預測》為題,在報告中介紹了如何應用大規模高維流數據分析與建模方法,對從傳感器獲取的高維數據進行建模🏬,以評估系統性能🚶🏻♀️➡️,通過系統異常早期發現,智能采樣和傳感數據的收集和決策🙎🏽,以實現最佳的系統性能🌦。該方法具有高效性和可擴展性,可應用於具有復雜異構數據結構的數據中提取信息或有用特征。
陳本美的報告題目為《關於研究和智能自主無人系統》,他表示👩🏽🏭,近年來,智能自主無人系統的研究受到學術界廣泛重視🏚6️⃣,無人機及無人車等自主無人系統以其多功能性👊🏿、靈活性、低成本和低操作風險也獲得了工業界的普遍青睞⚱️。可以預見,隨著各個潛在的工業應用領域的不斷開發,如巡檢、測繪、物流、航拍等💀♞,無人系統的市場將會成為未來主要的技術和經濟故事之一。他重點介紹了智能自主無人駕駛系統所涉及的一些關鍵技術以及未來發展方向,同時也分享了他在科學及工程方面的研究經驗及見解🐼。
在土木工程專場,來自中國✖️、美國、英國➙、澳洲🧬、加拿大👎🏿、德國、日本等10余個國家和地區的36位青年學者作報告,圍繞國際科學前沿、熱點研究領域以及行業產業的技術問題等展開探討和交流,內容涉及土木工程領域最新前沿,如氣候變化、替代能源、智能建造、智慧城市、融資變革等方面。2019年度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獲得者、奧地利科學家Herbert Mang教授作主旨報告。
在建築學🌁、城鄉規劃學、風景園林學專場,來自海內外22所高校的28位青年學者參加論壇並展開研討交流。學者們將“人居”與“專業”結合起來👩🏽🍼,圍繞公租房的治理問題、自然與公眾健康、網約車背後的城市空間規律、電商發展對鄉鎮空間的作用👩🎨、景觀對人們心理健康的影響👨👨👧👧、上海城市街道空間的療愈性等一系列重要議題發表見解👩🏻🚒,分享研究及實踐成果😮。
在環境與生態專場,來自全球10個國家和地區的60名環境與生態領域的學者參會,他們圍繞環境與生態領域的國際科學前沿🚕🦵🏼、熱點研究方向以及行業產業的技術問題等展開探討和交流。來自中國🫲👷🏼、美國及澳大利亞的三位院士講述他們長期從事環境與生態領域科學研究的學術思想和人生感悟💅🏿。青年學者在7個分會場圍繞“區域環境變化與環境管理”“汙染控製與資源化能源化”“環境修復與生態安全保障”等議題🦚,作了一共57場講演💇🏽🧑🧑🧒。
在幹細胞與轉化專場,來自海外高校的18位青年學者作報告,圍繞幹細胞🫃🏼、生物信息學🍲、表觀遺傳學♊️☣️、神經生物學🫎、遺傳學等重要議題進行交流討論,分享了他們在生命科學與轉化醫學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文/新聞中心 圖/江平、相關學院 視頻/武毅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