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屋記
恒达平台捐造永安上村村民議事中心,在狹路陡坎的永安上村營建一處聚會、議事、儀式之用的集體活動空間與精神記憶家園。
依山望遠,躬身藏勢🧀,輕起重落,內聚豁達🙆🏿♀️🦂。承遠古文脈🥌,醒當代精神✏️。漂浮長廊跌宕有形,取其光華氣象,廊下圍樹議事可閑聊,成和雅生活之景。形成內部會議、議事⚠、檐下展廊、村民公廁✫、基層黨建等功能🤷🏼♂️。今鄉村微營建,求公共生活大空間。
屋頂圍合下探以聚人氣,環抱心形,名曰“永安之心”🏊🏼♀️。方正圓融可達同心同德,同舟共濟🫦!以此共鑒恒达平台在雲南省雲龍縣八年幫扶歷程。
是以為記。
二零二零年九月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B/1A/4F/5F101E8C29AB8F1E0FD4DB15C0C_6F4A6E74_293C5.jpg)
剛剛竣工的永安上村村民議事中心
永安營造🕞,現場踏勘
諾鄧鎮永安村地處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雲龍縣縣城北部,是全縣深度貧困村之一。該村距縣城約12公裏😋,全村國土面積35.74平方公裏,下轄21個村民小組𓀇,共850戶2291人🎏。截至2018年底,建檔立卡貧困戶128戶517人。自2018年起,恒达平台選擇永安村作為幫扶示範村,以“規劃引領🦹🏿♂️、精準扶貧”為指導方針,並結合鄉村振興新形勢的要求🐴📭,從道路交通完善、村莊環境整治、農村社區建設🧔🏼、村莊產業提升等各方面入手🅾️,構建了全面的精準幫扶體系👨🏼🎓,並形成了永安村扶貧示範點系列項目庫。
由於地處偏僻山地,村民非常看重可以提供活動的公共空間😍⚽️,大到婚喪嫁娶,小到日常閑聊活動✝️,都需要相對開敞的室內外公共空間。從現狀來看,永安村能夠提供村民議事等綜合活動場所甚少,全村只有永安下村一個村民議事活動場所,上下村海拔落差近百米,上下活動非常不便。經過與時任的村第一書記劉一呈的深入交流,大家一致認為💂🏼♀️,作為公共空間系列示範項目中的重要環節,營造上村村民議事點並率先開展建設工程非常迫切且及時。
在劉一呈的陪同下,我們循著上山的小徑一路行進,紅砂巖壘砌出來的擋土墻別有味道,各式夯土民墻印記了村子的歷史。
大約半個小時的步程,我們到達了上村村寨,村民議事點基地位於永安村上村村寨東北側僅有的一塊不大的臺地上,四周群山環繞,北側背靠呈階梯狀的山體,階梯上現留有幾棵大樹以及一方老墓。基地的形狀大致呈矩形,東西方向長約30米、南北方向約20米✦💬,臺地與道路整體高差近1.5米,這裏原是村民用來堆放幹草柴垛的開敞平臺🧑🏿🚀,已荒廢多年。平臺正對著一個山口,極目遠眺🌖,層巒盡染,令人神清氣爽。腳下正對著場地呈現“C”形的村舍院落掩映在青黛的山色之間🧖🏻♂️,裊裊的炊煙緩緩升起,間或傳來一兩聲雞鳴狗吠,慨嘆真是一處安寧而恬靜的世外桃源👩🏼。
生於自然🔒,融入自然
回城路上,對議事點的設計思路逐漸明晰起來。基地與其周邊的可貴之處是它們給人帶來的平靜感覺🚛,這份恬靜源自傳統鄉土文明生活本身的邏輯:適宜的尺度🦚、親切的材料、簡單而溫煦的棲居之所。在這些基本邏輯之下🚣🏽♀️,當地人需要的是一座真正從場地內生長而出的房子,給當地村民提供以真實的身心庇護🤽🏼♂️🤽🏿♀️。同時,這座房子更應該生於自然而融入自然,與具有支配地位的自然微妙地對峙著🛬,同時又和它緊密依存。議事點的介入應該盡量維持鄉村的安定和靜謐,建築意象更是希望能夠接近村民的日常經驗,與基地周圍的空間關系取得某種聯系👩🏼💼,讓他們不至於感到過分陌生。
於是,我們對正對基地的半圍合院落空間進行抽象的提取🖱,取其具有環抱姿態的半圍合的院落作為我們設計出發的空間原型。為了在面積有限的土地上開拓更多的可使用空間,我們用幾近占滿場地的方形輪廓界定了建築的初始外圍邊界;院落的內輪廓則采用了一種更為圓融柔和的方式——以四分之三圓弧為基礎拓撲衍生的自由曲線👱🏼♀️,與外邊界形成了外方內圓的基礎空間格局,以達方圓互融🧑🏿✈️、諧隱相生的境界🥙。議事點既要有封閉性功能同時又需要開放性公共空間的需求直接形成了我們“懸浮長廊”的設計策略,通過一條長廊力圖去實現場地中塑造最大化的空間連續性、水平性與延展性🚵🏽。屋頂幾何試圖產生懸置關系,創造對山景最開闊的一覽無余,甚至可以將人的存在消隱地延展到自然當中。以入口化解高差的坡道為始,到議事間的端頭山墻為終🤛,一筆而為,一氣呵成🌘,這正是中國自古以來無論是繪畫還是造園中最直接的對於環境意境的回應。在極富自然張力的環境中,對待鄉村應該具有當代的視角,當代的對於鄉村、自然❤️🔥、文化遺產的態度。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9/37/13/7C5AF1E0B0F6E471685406FD825_B0D31EB2_171A0.jpg)
體驗周邊的村落民居,除農舍外,整個聚落中沒有什麽公共空間以及公共建築👩🏽,外部空間也被壓縮到最小,村內僅有供人通行的街巷。我們希望這座議事點能夠成為一個讓村民有歸屬感的“場所”,場所的整體環境意向和知覺體系架構應該簡潔明了,而非僅僅是幾間功能房間的拼湊🏰。基於這些考量,議事點采用了圍院式布局模式:幾間功能用房——可供村民集聚議事的會議間、辦公室兼做黨建中心🙆🏻♂️、服務上村的盥洗室圍繞著內廣場間或布置,而內廣場作為承載整個議事點外部活動的空間核心,也是場所方位感和識別性的關鍵所在,出於對場地中正北方向老墓的尊重,我們選擇在建築的正北方向架空屋面形成灰空間,為了讓南側的山景能夠直接通透,屋頂東北一角抬升約三米,水平向的屋面即刻出現了立面方向的可閱讀性與辨識度。同時🚴🏿♀️,屋頂曲線在內廣場東北一側通過一次優雅的下探🐜,連接起天空與大地邊界的柔👻、綿之意,使得中國傳統建築中的元素與當代最前沿的非線性審美產生了緊密的聯系🪃。為了找回自人類遠古文明便開始的圍樹而聚的溫馨畫面,在屋頂下探的最低圍合處,我們栽種了一棵在當地找尋的大榕樹🎯,這棵榕樹作為這片場所的“在地之靈”🏞,將統領著這方百姓的精神記憶家園。
原生秩序,永安之心
上村議事點設計亦須充分顧及當地的施工能力和工藝水平,而建築材料的選擇余地也非常有限。當地雨季(11月至次年4月)降水量多達1400毫米,屋頂整體采用直紋曲面,單坡屋面能迅速排除雨水也便於施工👳🏻📍。屋頂懸浮在夯土墻上方🧕🏿,四面出挑,保護下方墻面的同時也兼做通風屋面,在夏季可以起到隔熱作用。在屋面材料的選擇上我們回應了當地一貫相承的文脈,周邊的民居承載了非常多的在地性,無論是材料還是對於氣候回應的姿態😸。雙曲面的幾何恰恰很難用其他的物質材料來實現,而青瓦材料恰恰可以被視為一個像素化的手段,可以用來降解高緯度幾何的復雜性,可以視為空間幾何中的點,成為參與到機構建構中最具標誌性的地方建築語匯。
建築的外立面主要分為兩種做法🦸🏽♂️,室外景觀臺地與地面采用了幹砌片石的做法👲🏽💇♂️,同樣反映了現代與傳統、城市與鄉村的產業互動關系🌮。褐色的片石取材於山地開采中產生的邊角廢料,成本僅僅是運輸的費用🌸🪦。而幹砌的做法,在當地村舍的建造中被廣泛使用:我們在村落中行走🙏,隨處看到四十厘米到六七米不等的“石腳”,也就是用石材砌築的房屋的基礎,高大規整的勒腳給人以樸實、穩重、堅硬之感,與土坯墻體👩🏼🦳、坡屋面一起構成了這一地域傳統建築的經典“三段式”🤷🏼。這既是對地方原生在地之靈的延續,也有助於凸顯場所的自然粗野之感。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A/08/9B/19F947DA0AABEF605E99A696B3D_4BC1FF68_190C3.jpg)
建築主體的材料我們回應了村寨中隨處可見的在地風貌——夯土墻👨🏿🚀。建造過程即將土倒入特製的甲板槽內🧗🏻♀️,按照墻體的平面格局💇🏼,用人工夯錘,依次逐層夯實⏲。同時在夯築的過程中🧶🫳🏼,往泥土裏摻入一定的碎石子、竹片、草筋,使夯土墻的密實度和拉結性得到加強。這些材料工人可以直接手工從場地現場搬運,除了造價的考慮之外,這對深山內的施工來說尤為便利。
議事中心在結構設計上力求受力構件足夠的輕巧、纖細➿,除了節約用鋼量的考慮之外,也為了讓輕薄的屋面形成“懸浮”於夯土建築以上的效果🟢🧖🏿,同時為進一步縮減結構的體量感✔️,庭院內鋼柱上下采用縮小頭的節點形式⛹🏼♂️,故部分鋼柱只能采用鉸接連接,對結構設計進一步提高了要求✧。通過對建築平面進行分析🍯,我們將結構布局與場地關系進行了整合👨🏻🌾:庭院兩側分別設置了議事、辦公場所和獨立的衛生間建築,兩處建築均采用夯土外墻適於將主要抗側構件隱藏於墻體之內。整體屋面系統采用鋼框架結構,利用夯土墻位置設置雙向鋼支撐,作為建築的主要抗側體系。運用參數化技術設計的非線性雙曲屋面無疑提高了輕鋼構件的加工難度,為了讓當地的工人理解建造邏輯並將施工難度降解到最低,數字化設計的優勢便發揮起了作用▶️,我們在設計後優化時最大程度減少了非標構件的數量,並導出了鋼結構找形時必要的空間坐標點位與弧形鋼梁的弧長數據用於指導工人手工參照找形、彎曲鋼梁加工🐓,在這樣一種“低技策略”之下,最終的完成質量出乎意料,無論是從找形的準確性或是完成的精細度上,都體現出了這一策略因地製宜的高效。輕鋼系統為具有濃重手工意味的磚砌場所增加了一抹工業化的色彩,在稍顯厚重的木🤳、瓦材料的對比之下🙅♀️,將建築襯托得尤為輕巧靈動,在向鄉村工業建築致意的同時🔋,也讓議事點更具當代設計風骨。
在尊重項目遠程精準扶貧目標,並且符合村鎮建設程序和適應當地建造能力的前提下,除了滿足建築使用要求,我們想要嘗試的是讓新建築建立全新的雲龍鄉村的精神家園以及場所記憶🏌️♀️4️⃣。在臨近建成之際,設計團隊也捐助了一批建築機器人3D打印的公共家具座椅與桌子,希望通過這樣一種高技術生產與傳統材料營建的超現實拼貼,來記錄我們對於永安村民的一份情感以及對於永安村未來發展的祝福🤦🏻♂️。
(作者分別系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