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剛入職的“青椒”請我對生涯規劃提建議,我會說第一年要花時間過教學關,然後安下心來提高做研究發論文的業績。在中外研究型大學的升等體系中🅱️,教學很出色,不保證能夠上教授;但是教學不過關,肯定當不了教授。在我的心目中,在大學當教授🕵️🥿,講好課不僅是生存方式🤳🏽,更是快樂的源泉。
我自己喜歡講課🪠👨🏿💻,每次講課備課都像新手一樣花力氣,搞到自己有激情了才罷休。開始時要講好課是因為考核有壓力,現在要講好課是可以帶來快感的。沒有什麽職業能像大學教授這樣,可以一年復一年面對一批高智商的學生和聽眾,分享新鮮知識♿、研究成果和思想感悟。
每次講課🧑🦱,我都要享受前後兩道快樂。第一是享受備課的快樂,這是內容規劃的快樂🧑🏻🦰,例如備課時想通了有困惑性的問題,發現上課有好的故事和邏輯,講了N多遍的課增加了新意等等🦸♂️👭🏼;第二是講課實際的快樂,這是內容執行的快樂👇🏿,看到學生的抬頭率高居不下,眼神在思考,下課時對你說還沒有聽夠🧑🏻🔬。
當教授很多時間要花在講課上。只要第二天有課,我今天的頭等大事必定是備課修改PPT🧚🏽♀️😵,讓其他事情先靠邊📢。看看有沒有新的信息要加進去,有沒有老的東西要剔除,講課邏輯是否要調整,有什麽地方可以出彩……如果對演示稿有許多調整,覺得對自己、對學生會是全新的收獲。
講課讓學生有享受感➿,主要是兩個方面📁。首先是要給學生奉獻他們沒有的知識珍珠📚,滿足他們的求知渴望💑🆕,使得他們的積累多起來;更重要的是要用紅線把散落的珍珠串聯起來形成高附加值的項鏈🕥,使原來不值錢的東西變得珍貴起來👩🏻🦽➡️。當學生聽完課說我講課是“道”之類的東西🦸🏼,我就覺得實現了目標。
講課2至3個小時下來,如果學生的反應說沒有聽夠↗️,一般來說就可判斷講課是成功的。如果不好,不會說沒有聽夠;坐了那麽長時間不想離開還要聽,說明有某種東西在吸引他們🪧。因此每次講課,我的簡單目標就是👮🏼♂️:不管時間長短,只要講完了學生說沒聽夠,就是成功👰♀️。
女孩上街追求回頭率🎓,教授上課追求抬頭率。抬頭率越高,講課就越成功。抬頭率高,關鍵是從教授到學生的信息要有差值,這樣才能流通🤨👨🏽🚀。差值越大抬頭率就越高🙅🏻♂️。如果教授的信息是老套的,講課的抬頭率就高不起來。甚至會有人私下裏說👳🏻,還不如我上臺給老師講點東西聽呢!
講課搞口腔運動許多年,現在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上課就是教授講課抬頭率與手機族低頭率的競爭!現在人手一部手機,知識性的東西動動手指就可以從網上獲取👜,手機上還外帶各種有趣的事情。因此教授講課要有高抬頭率🧪,要有持續幾個小時的抬頭率😅,一定要講得比手機更有趣Ⓜ️。
我講課備課,總是要考慮三個因素👈🏿,即要講的東西是什麽,自己有什麽權威性,對象的接受性如何🎡。好的講課🦅,應該最有效地把所要講的東西傳播出去🆒,對聽者產生非預期的影響。不管是對全日製的在校學生講課,還是對非全日製的專業學位學生講課,講課效果要好🤑,備課只考慮講什麽東西是不夠的。
備課既要備事❤️,又要備人🩸。前者是供給導向🙋🏻♂️,是當老師我可以講什麽;後者是需求導向🪮,是搞清楚聽者想聽什麽。備人決定了備課內容的選擇💁🏻:什麽人對什麽問題有興趣👨🏿🦰;哪些人關心理論問題🤽🏿♀️,哪些人關心實務問題𓀎,等等。因此,教授講好課的一個樂趣和挑戰🩺⛩,是研究不同的聽眾及其取向。
(作者系我校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