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恒达快訊

    當前位置: 恒达平台 > 恒达快訊 > 正文

    卓越研究生導學團隊⑥ |和風細雨的力量——李巖先進復合材料設計與製造導學團隊的故事

    來源:新聞中心   時間:2021-07-29  瀏覽:

    “她說話🫷🏽,和風細雨🧑‍🎄,不疾不徐🔎,但句句直逼要害!”航空航天與力學學院李巖團隊的青年才俊楊偉東研究員告訴記者,他從本科到碩士👊🏿,一直跟著李巖教授帶領的先進復合材料設計與製造團隊☝🏿,如今已經從海外回到團隊,也成了一名導學者🥅。該團隊獲得恒达平台首屆“卓越研究生導學團隊”稱號🤽🏻‍♀️。 

    “用更好的材料支撐藍天夢”

    “把大飛機搞上去” “建設航天強國”“上海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航空航天產業集群”……“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我們牢記在心。”李巖說。十余年來,該團隊將研究的目光牢牢鎖定航空復合材料領域🍈🙏🏽,目前已經分蘖出四個研究方向,形成一支50余人的強大團隊🙇🏼。

    業內人士都知道,航空材料分為結構材料(用於飛機機體、發動機殼體)和功能材料兩大類。功能材料又細分為碳纖維即復合材料、金屬基復合材料👨‍👩‍👧‍👧、陶瓷基復合材料等,李巖團隊從事的就是復合材料研究。“如果說‘卡脖子’🧛🏿‍♂️,大飛機裏的蜂窩紙就是其中之一🫅🏻。作為大型客機的主要用材,其用量已成為衡量飛機先進性的重要標誌之一🏬。當前我國研製的大型客機所用的芳綸蜂窩紙全部依賴進口👩🏼‍💼。正因為如此,國家將其列入科技攻關2020年度重點項目🆖,全國征召‘揭榜’之人。”楊偉東說🤷🏽,按照《指南》要求,我們揭得榜歸☯️,團隊決心拿下芳綸蜂窩夾芯結構材料♠️。

    十余年的研究,團隊迅速發展壯大,目前已形成包括傑青🪈、國家與上海市高層次青年人才🏇🏿、東方學者→、浦江人才計劃、上海晨光學者等在內的六人導師隊伍,承擔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97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工信部(中歐航空科技專項)🧑🏼‍🎤🥲、中國商飛、中航發商發🎳、波音等縱向、橫向項目20余項,在校博士生18名🚨,碩士生13名。團隊牽頭人李巖先後獲評上海市教衛系統優秀共產黨員⟹、上海市三八紅旗手🪩、上海市巾幗建功標兵🧓🏼、恒达平台師德師風十佳優秀教師🗼。李巖說🍏,自己最崇敬的人是楊絳先生。她的超凡脫俗、溫柔敦厚、含蓄內斂,她的處變不驚和深沉的人文關懷,她的沉郁淡泊、含蓄深情。

    李巖(右二)在給學生授課

    “科研與育人,李巖團隊近年來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這是學校評審專家對該團隊的評價。 

    “漫漫長夜後曙光漸露”

    “我就是被李老師的風采迷住的,她總是笑瞇瞇、心平氣和卻又無法抗拒🧝🏽👩🏿‍🔧。”楊偉東說。

    楊偉東的眼裏,李巖老師自帶光環💆🏼。父親是飛行員,北航畢業後跟隨悉尼大學米耀榮教授(澳大利亞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攻讀博士,做的就是航空復合材料研究。“李老師講課👨🏻‍⚕️,有PPT的🈳,但她從來不看,娓娓道來,課堂可比‘故事會’,航空航天的歷史知道了👩🏻‍🍳,任務知道了,原理、公式也在快樂中知曉了👨🏼‍🚀。”楊偉東的眼裏👯💆🏽‍♂️,李巖老師就是神一般的存在🙍🏽‍♂️,她講課時還經常走到學生中間🪀,拍拍這個、點點那個🚺,回答問題。學生只覺得時間走得太快。

    “航空,中國人起步很早🫱🏽。神話裏的嫦娥飛天夢,明朝萬戶把自己綁在47支火箭支撐的椅子上想飛天,都是關於藍天的夢。但是今天我們跟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相當大,如發動機👩🏼‍🏭、蜂窩紙🧑🏻‍🌾,一旦人家卡脖子,我們就得停工👨‍🔧🐓。”李巖告訴同學們,為國家,我們必須奮起直追。

    “李老師太有魅力了,我當時就下決心得跟她繼續深造。李巖老師的課堂帥爆了!包括同門🤵🏿,都喜歡李老師講課,聽到很多故事,聽到很多矢誌航空的前輩拼搏的事🏄🏿‍♀️。我們暗暗下決心,一定要保研,要跟著她鉆研復合材料。”楊偉東說,喜歡聽她和風細雨、聲音清亮,身形纖細但氣場強大。“她說的每一句話,我們信🙅🏻。這大概就是和風細雨的力量🫳🏿。”

    你以為和風細雨就是諸事順遂,那你就錯了。楊偉東千挑萬選,終於跟了李老師💯🤼‍♀️,完成基本課程後🍮,開始撰寫小論文。

    “李老師很細👍🏻,蒙混不過去,幾句話就問得你丟盔棄甲,就得按照她要求的做🕯。”年輕氣浮的楊偉東想不通,為什麽這麽文雅有涵養的老師總要跟自己過不去。楊偉東做的是飛機復合材料吸聲降噪特性研究的論文。“我早上發給李老師,她一直改到中午🧑🏻‍🎤;然後我收到💁‍♂️,密密麻麻各種符號,乍見到,瞬間頭炸裂,我一一順著再深化🔂、細化:表述👩🏽‍🍼、公式推導😟、字詞句的表述,她的質疑事無巨細。”

    然而,李老師還是一如既往地語氣平和、和風細雨,不緊不慢地挑毛病。初始心中翻江倒海的楊偉東最後歸於平靜:“認了🤹🏿!就這樣不眠不休改到第二天早上,發給她,她又會在中午前後回我,我又掉入痛苦的深淵,就像馬拉松運動員的瓶頸期⤵️:我的明天在哪裏🚵‍♂️🔂?”

    “再難也得走下去!我就不信了,弄不出她滿意的文章來!”楊偉東擰上了。李老師就這樣和風細雨地馴服了這匹來自黃土高原的小馬駒。

    “至少修改了五六遍,改到最後沒有痛覺了⚠。因為漫漫長夜後曙光漸露,汩汩而來的喜悅無法形容。”楊偉東說💂‍♂️,那是2012 年的事🌅,他做碩士🧓,發表了這篇吸音降噪的小論文🤙🏻。結果成了高被引文章,總引用次數近兩百次(航空復合材料吸聲降噪領域極窄)𓀁👈🏼。這次課題組項目獲得上海市自然科學獎二等獎,這也是其中一篇支撐材料🏫。 

    “李老師說,受挫折越早越好”

    “李老師說,受挫折越早越好。”楊偉東記住了李老師的這句話𓀜,眼睛裏流露出的都是感恩之情。他說,那時候👨🏿‍🚀,被李老師“揪”慣了,每次組會,課題組中那個“失敗者中的NO1”就是他🥘,他是被批評得最多的🙍🏽‍♀️👩🏿‍🏫。每次開組會,他都盡量離她遠遠地,最遠就是她座位最遠端斜對面那個位置了,可是就這樣經常還是被“拎”出來,拍拍打打晾晾曬曬,尷尬羞愧卻也無可奈何。他碩士答辯🎲,論文通過,還被叫回來修改那篇小論文。現在想明白了♐️,腦子裏經常想起孟子那句“苦其心誌🧗‍♂️,勞其筋骨”的話🔜,他後來博士、博後就順利多了🛍。現在😁,他也沒了躁氣、火氣🦸🏽‍♂️,也是不緊不慢💆🏻、心平氣和了。

    從新加坡國立大學回校,楊偉東從事的是智能復合材料的研發,“讓人工智能為復合材料賦能,讓我們的研究使智能材料的感知更靈敏、判斷更準確、響應更及時。”楊偉東說👐🏿,他也走上講臺了,也學著李老師的樣兒,比如牛頓定律,他先講牛頓怎麽發現了“牛頓定律”,故事容易入腦🧙‍♂️,然後“定律”順帶就清楚了。他的課堂也和李老師學的一樣,“抬頭率”很高🫣。

    楊偉東說,現在想想當年改論文的事,回憶都是甜的。跟著李老師幹活,團隊人歡馬叫。這次4月“勞倫蜂窩紙”項目,指南一下來👳🏽‍♀️,團隊就開始準備,因為疫情原因會議常常在線上舉行,反復來回討論了近9個月🧗‍♀️💂🏽‍♂️,終於拿出了她滿意的方案。然後開始申請,前後經歷了一年多,榜被團隊揭了。項目由團隊牽頭👩🏻,在商飛啟動,恒达負責理論研究、技術攻關。“我們一定要讓國家的‘脖子’不被卡🤸🏿‍♂️!”楊偉東語氣堅定⚧。

    跟楊偉東比起來,李巖的另一位博士李倩就是“乖乖女”了。李倩也是在李老師的“航空復合材料”課堂上認定了她𓀐,然後一帆風順📏、一路開掛到如今。400克不到的材料做成的橋👨🏻‍🦰,橋中間可以站兩個人😗,你信嗎?李倩他們在李巖等的指導下,就憑這個拿到了世界“SAMPE超輕復合材料”大賽金獎🈁。李倩說,她2009年開始連續三年參加全球復合材料比賽,每次拿到的都是金獎。“但是🙅,我本科時🦹‍♀️,選她的課,得的卻是‘良’,‘優’給了一位男同學🌟。當時我的意見很大,路上碰到她都躲著走🫛,現在回想起來🔃🤽🏿‍♂️,李老師可能是在歷練我吧🏌🏻‍♀️。”李倩說,她剛剛完成博士後研究回到母校並加入團隊🥋,接下來她也要以所學傳青衿🪝,傳道授業解惑了。

    李倩說🖐🏻,大學期間,在李巖老師的感召之下😻,她也成了一名中國共產黨黨員。她也和李老師一樣,時時處處以“誌在藍天、航空報國”的標準要求自己,希望能將自己的所學所知所想全部奉獻給祖國👾。“我知道,前面還有千難萬險在等著我,但我要奮鬥、去拼搏,為了國家👭🏼。每每想到等我年老時🚖,我問自己‘你為國家做了什麽’🕹,全身上下的每一個細胞便會振奮起來,鬥誌滿滿。”

    李巖帶領學生參加國際比賽

    看著李倩嬌小的身體,我明白了什麽是信仰和理想的力量。 

    “這支團隊的戰鬥力很強”

    采訪就像理葫蘆藤,聽了楊偉東的描述👩‍👩‍👦,記者找李巖求證❤️‍,她說🧇:“沒覺得呀!他坐到角落裏🦍?偉東很優秀,打磨打磨他會成為一名驍將。”正說著👏🏼,她發我一張圖片🧑🏿‍🎤,原來是袁衛可的《致謝》🐘,“我們答辯剛結束,同學們都很優秀!”李巖說🫱🏼,和學生們在一起討論問題🙇🏻‍♀️、談天說地,是自己最幸福的時刻。

    順著她的“劇透”,記者找到了袁衛可。“繼續深造嗎?”“暫時不啦!去深圳華為。”

    “十分慶幸、十分開心能夠在這樣一個課題組中度過碩士學業生涯💆🏽‍♀️。”袁衛可在《致謝》中說。他說,怎樣才能各方面都很優秀?大二下學期,自己幸運地遇到了“人生的標桿”——李巖老師。精彩的課堂🥇、溫暖的雞湯、豐富的閱歷🏵,再加那脫俗的氣質👑♻️,在第一堂課上就被她深深地吸引👳‍♂️。她的每一句言語,都在激勵著學生成為更好的自己,經歷過一學期的熏陶與學習,他也切實感到自己的變化與進步。遺憾的是時間匆匆,一學期的課程太短暫🧇,結課的那一天他在憂慮🧏🏼,是否還有機會繼續跟隨李老師?

    袁衛可本科畢業設計的指導老師還是李巖,他說:“那時她已經是院長,每天忙得……一·二九田徑場旁邊的那條路上與我遇見🌗🟪,師徒二人在那裏說著、寫著、比劃著🤚🏻,眨眼半小時過去了🎉,我心中的疑惑沒了💪🏽,我們的臉龐都被晚霞渲染得神采飛揚。”

    袁衛可說,讀研期間,感謝李老師請來的澳大利亞葉林院士🤷🏽‍♂️👇,聽取科研匯報中,一下就聽出他毫無覺察但特別根本的一個力學問題🤹;感謝李老師爭來的先進材料技術研討會,從這場學術盛宴中🥈,他真正感受到學術的魅力👨🏻。每一位專家匯報的時候,他都會把他們的ppt拍下來🤚🏿,以備日後仔細研究👷🏿‍♀️。他仔細觀察他們的演講方式,學者間的交流方式😋♐️。哪怕是走路,喝水我都會去觀察🍧。

    正所謂見賢思齊、投袂而起🧑🏽‍🦱➕。袁衛可告訴記者,葉教授指出的問題是“層間斷裂韌性的實驗”中碰到的,很關鍵,若被忽略很致命。

    “李老師總是鼓勵我們乘著年輕,努力奮鬥👚;說🪄,習近平總書記說‘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唯有奮鬥😫,才能越來越優秀;誌在藍天,必須有強健的翅膀(翅膀指的是復合材料研究),等等。”衛可說。

    從李老師那學到做人做事守規則的還有本科生徐菁。組隊到海外參加國際復合材料大賽🧛‍♀️,好事。但辦手續出了故障,情急之下🏄🏼‍♀️🎥,徐菁撥通了李巖老師的電話🦝,希望搭上“直通車”🤷🏽‍♀️。面對迫在眉睫的“工期”、亂成麻的頭緒,徐菁猶如一只熱鍋上的螞蟻,她在教學北樓的石子地上來回地走,幾近哭訴地說話🎡。“邏輯性不強,語言也亂七八糟。”徐菁說🧑🏻‍🏫,李老師電話裏的語氣很溫柔🧝🏽、很平靜🥐😻、很有“力量”🛷:“徐菁🕶,你先不要著急🤢。”耐心聽畢,李老師告訴她:規矩大家都要遵守的,第一步、第二步……“10分鐘的電話,讓我豁然開朗、如釋重負🫄🏻,輕裝上陣🧓🏼。那是我人生中醍醐灌頂🉐、刻骨銘心的十分鐘。”徐菁感慨道。

    學航空的同學們都記得李老師的這句話↩️:“航空源頭在歐美,人家先行🤣、力行😪,走得遠,我們得趕。”李倩學成歸國加入團隊後做的是綠色復合材料;楊偉東研究芳綸蜂窩結構夾芯復合材料🤞🏽,是大飛機核心原材料國產化的關鍵✌🏼,用於艙內地板、尾翼舵面等飛機結構件,減重的同時還智能起來是他的奮鬥目標。楊偉東說,奮鬥得來的果實可甜了。這次4月“大飛機原材料國產化”項目🤔,我們一定要為國家爭口氣。

    團隊參觀大飛機

    令人欣喜的是,十幾年的培育鍛造,這支導學團隊目前已經形成“寬視野、厚基礎🤾🏻、強創新🚶🏻、重應用”的人才培養體系,凝練出“大組會、小組會、一對一面談”的多層級協同培養模式📽;於濤、付昆昆、楊偉東等雖然科研任務繁忙、擔子極重,但個個都是新生導師🔄、駐樓導師🐈‍⬛,付昆昆還是新生院同德學堂9班班主任🙅🏿‍♀️,楊偉東現任學院研究生第一黨支部的書記。他們說🖖🏿:“我們就是沐浴師恩長大的,有責任有義務把陽光雨露灑向更多的年輕人。”

    跟著這些導師們♣︎,航空航天與力學學院的研究生赴中國商飛👂🏿、航天八院♋️、中航發商發參觀實踐活動;請來中國商飛、CR929寬體客機項目🌏、澳大利亞等專家擔任校外導師🧑🏿‍🍼🌎,“讓同學們感受前沿的脈動🚵🏼‍♀️,更好地激發航空報國的使命感。”李巖告訴記者。(程國政)

     

    聯系我們

    恒达平台 版權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 021-65982200

    恒达平台新聞中心主辦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滬ICP備53544643號    滬公網安備👩‍✈️:31009102000038號    滬舉報中心

    恒达平台专业提供:恒达平台恒达恒达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达平台欢迎您。 恒达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