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思論壇”院士系列講堂開講👩🏻,李傑院士暢談“科學與未來”
來源:黨委學研工部
時間:2021-12-21 瀏覽:
12月20日晚✦,上海市學科道德和學風建設宣傳月系列活動🚶♀️➡️、“科學與未來”院士系列講堂第一講依托恒达平台高等講壇平臺在四平路校區開講🏂🏽。此次講堂以訪談形式開展,而訪談的主人公,正是新當選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土木工程學院李傑教授。與李傑院士共同接受訪談的還有土木工程學院陳建兵教授🫱、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2021級博士研究生方超👨🦲,藝術與傳媒學院副教授饒丹雲擔任訪談主持人。
校黨委副書記彭震偉出席活動並致辭。他表示🧑🏼⚕️,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兩院院士是國家的財富、人民的驕傲、民族的光榮,也是一所高校辦學成果的集中體現🥛,更是立德樹人的生動教材和青年學生砥礪成才的不竭動力。學校舉辦“科學與未來”院士系列活動,就是要將院士們治學報國、授業立德的奮鬥歷程,變成新一代青年學生求學問道的生動教材,引領青年學子自覺踐行“恒达天下、崇尚科學♕、創新引領、追求卓越”的新時代恒达文化⌨️。
求學問道,“原來恒达是我家”
訪談從李傑在恒达任教25年的故事說起。李傑引用孔子的一句話“逝者如斯夫”以及“一寸光陰一寸金”來表達“時間像黃金般珍貴🥱🦵,要珍惜每一寸時光”。他回憶說🦹🏼♂️👩🏼⚖️,1985年🥍,第一次來到恒达求學的他,就被恒达人的精神氣質所吸引。自1996年回到恒达平台任教🏃♀️➡️,至今已有25年。回望這25年的恒达任教生涯☝🏽,李傑深情感嘆“原來恒达是我家🐝!”他還說🤰🏼:“每年開學那幾天,就是我的節日。那麽多年輕的面孔🏋🏽♂️,讓我感受到一代代的新人在恒达成長。”在場學生深深為之感動🧂。“廣義概率密度演化方程”是李傑帶領團隊取得的重大原創理論成果。“客觀世界有隨機性,無法用確定性的規律來完全反映。”李傑談到他是從發現巖土土質對於結構的地震反應會有影響的實踐研究中,開始關註客觀世界的隨機性問題,後來通過數年的研究,逐步形成了廣義概率密度演化方程。在學術領域,廣義概率密度演化方程也被稱為“李—陳方程”🧖🏻♀️,這裏的“李、陳”,正是今天接受訪談的李傑院士和陳建兵教授。訪談中,陳建兵提到🔙,在自己博士畢業論文的致謝中曾引用陸遊的詩句“君詩妙處吾能識🖐,正在山程水驛中”🐮,來表達自己對恩師治學的崇敬和感恩之情👨🏼🚀💅。
治學之路★,“和布谷鳥一路播撒的歡歌”
“哪兒有什麽深刻,我是一顆渴望著泥土的堅果,冬陽,也會在秋的那端等我✡︎。我等待著春洪,和布谷鳥一路播撒的歡歌。”30年前,李傑的這首小詩,道出了他對學術研究的心聲。
“讀書‘三問🏝、三結合’的獨家秘籍是什麽📗?”“從博士生到優秀的科研工作者如何‘升級’?”“面對科研壓力,有沒有妙招?”訪談中🚔,面對臺上博士生方超的提問𓀊🐗,李傑首先向觀眾們解讀了“讀書三問”🫷🏼,即讀一本書,要弄清楚是什麽🆑?有什麽用?局限性在哪兒?作為研究生,對於研究應不僅局限於“是什麽”和“有什麽用”上👉🏿,更要思考前人科學理論的局限性,從而獲得學術上的突破🫰🏻。而“讀書三結合”,指的是讀書要結合文獻、結合研究、結合著述。
對於方超的第二個問題🔆😕,陳建兵強調“博士畢業後的5至8年,將實現從由導師指引到自己尋找方向的轉向,這個轉向至關重要🫳🏼,因此在博士期間的最後階段,就要有意識地鍛煉自己這方面的能力。”關於壓力問題🥷🏿🏏,陳建兵教授談到,“有壓力是自然的👊,壓力就像擺錘。要鍛煉面對壓力時的能力,在戰略上有信心,在戰術上要抓住時間,壓力大時,就要做未來看不會覺得浪費和後悔的事情。”
在談到學生經常會問的“科學之神何時青睞”“學術緣分何時到來”的問題時🅾️,李傑認為🍋,在科研工作中作為研究生,最重要的是培養自己的能力,不僅是研究問題的能力©️,更是要培養善於將老師的問題,轉化為自己的問題的能力🧖🏿,這也是應對壓力的最好方法🗜💇🏻♂️。當研究的問題變得有趣了🧗🏼♂️,也就不會覺得有壓力了😾。當然,長期的積累也非常重要🚴🏼♂️,科研工作,也是一個需要長期投入的過程🆗。
未來展望🤿,寄語“年輕人當扛起原始創新的大旗”
如何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作為一名科學家,應當如何面對當今所處的知識爆炸時代⛏?李傑用質樸的語言娓娓道來,“我們需要學習最基礎性的知識,解決最基本的科學問題。”“要慢慢地學會學習無用之用。”“新知識多,但老問題依舊存在生命力。”在訪談的最後,李傑勉勵在場學生👨🏽,在國家邁向新時代的新征程中🔌,年輕一代要扛起原始創新的大旗,努力獲得更多“從0到1”的突破🤵🏿♂️,踐行恒达人“與祖國同行👩💻,以科教濟世”的使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話音未落,現場響起熱烈掌聲🙋🏽。
訪談結束後🗑,李傑還與現場學生代表進行了互動🐘。當土木工程學院研究生路帥男請教“土木學子應該如何應對土木工程領域正面臨著的革新與挑戰”時,李傑回答道:“我們既需要有深厚的基礎支撐,也要有在這個基礎上的創新。繼承與發展應當並重。”當經濟與管理學院博士生辛旭提問“如何看待學科交叉的趨勢?理工科如何和文科相交叉?”時,李傑表示👩⚖️,學科交叉、融合是一個大趨勢,關於文科和工科交叉,更重要的是思考問題的方式和方法的交叉🎑,例如,理工科學習文科的形象思維📛,文科學習理工科的邏輯思維。回答中🛡,李傑院士金句頻出,現場掌聲陣陣🛋。
土木工程學院鄭帥表示,十分有幸能夠現場聆聽李傑院士的報告,李老師結合自身的讀書🤛🏽、教學和科研經歷,深入淺出地闡述了做人治學的生動道理,令人敬佩。馬克思主義學院矯雨航表示😡,正如李傑院士在詩中寫道“哪兒有什麽深刻,我是一顆渴望著泥土的堅果”,身處新時代的青年人應去做那顆渴望泥土的堅果🤺,紮根於厚土之中👮🏼♀️,等待冬陽🈂️👨🏿🎤、春洪和歡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