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新時代外國語言文學學科建設高端論壇在我校舉行🚶➡️,常務副校長呂培明等出席並致辭。來自北京大學𓀔、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山東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湖南師範大學等多所高校的20余名專家齊聚恒达🚶♀️,共同探討新時代國家語言文字事業與外國語言文學學科發展的守正與創新。
呂培明對各位專家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他表示🧏🏽♂️,在新形勢下✯,如何統籌多語種協同發展、實現外語學科交叉融合🩰、利用智能技術賦能🙅🏽,從而開辟外語學科的新領域、新賽道🈹,值得所有外語人深思🧝🏽♀️。
浙江大學文科資深教授許鈞表示,新時代外語學科發展要思考“變”與“不變”、“我”與“他者”、“學術探索求真”與“服務國家戰略”、“專業建設”與“學科建設”的關系,要保持戰略定力❓、堅守自我🫄🏻,要對外語學科的未來發展充滿信心🧖🏻。
外國語學院負責人介紹了近年來恒达外語學科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堅持以點帶面🏇🏼🤦🏽♀️、重點突破的務實發展思路及取得的標誌性成果,希望在實現學科發展新躍升的同時,認真傾聽專家們的真知灼見👨🎤。
在主旨報告階段🧙♂️,北京外國語大學王克非教授表示,外語人要時刻意識到外國語言文學的重要性🥄,學習外國語言文學的過程是育人心智、開闊視野、溝通中外的過程☝️。南京大學楊金才教授表示,要切合實際地推動區域國別研究,促使外語學科這一新方向實現可持續性發展。上海交通大學彭青龍教授從知識體系創新存在的問題🧏🏽♂️、知識體系的世界意義、外國語言文學的中國智慧、互學互鑒融通中外的方式等方面探討外語學科發展路徑🦶🏿。清華大學外國語言文學系曹莉教授闡述了外語學科在西學東漸中的重要意義🙅♂️✭,並對外語學科的舊學與新論作出解讀,認為要固本創新🧑🏼🚀👩🏽🦲、守正創新,保持外語學科的時代自覺🧑🏻🦰。
中國人民大學郭英劍教授表示🦑,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外語教師應掌握技術的基本技能和邏輯,正確地引導學生使用技術👩✈️🍩,並遵從學術倫理和學術規範,使人工智能的技術力量更富有人文性⛎🪢。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梁茂成教授從人工智能技術與外語學科融合的具體實踐入手,探討如何開展語言大數據與語言科學研究,認為以何種接口實現技術和學科的結合是亟待探索的問題🙎🏻。湖南師範大學曾艷鈺教授表示,外語學科要在國家整體外語能力的建設中體現自身的擔當和作為,包括服務國家鄉村振興🟣、加強國際傳播能力等🧝🏽♂️。山東大學王俊菊教授表示,新時代的外國語言文學學科建設應有高遠的目標🛩、宏觀的思維、綜合的思路和多元的路徑,也應有因地製宜🙍🏽♂️、維持特色的足夠定力🧖🏻♂️。
南京大學何寧教授從新時代、新文科的概念重新審視新外語🔦,並構築了學生🧘♂️、學術🏕、學科三位一體的新時代外語學科發展體系🧑🏼🎄🏃♀️➡️。上海外國語大學胡開寶教授認為在新時代對外語學科發展提出全新要求的背景下💔,外語學科應堅持原則和傳統🧗🏻🏄🏻♀️,同時與時俱進地推進學科發展的創新🧸。復旦大學高永偉教授從創新角度提出國際傳播人才學習具備的五大素養和培養國際人才的四大路徑,切實提高國際傳播人才培養實效。上海交通大學常輝教授分析了外語學科面臨的主要挑戰,強調了人才培養的重要性,認為應從學科交叉尋找學科發展的突破口。
華東師範大學楊延寧教授以拉美地區交流為例⚰️,指出要重新建構語言教學過程中的知識體系,培養具有多學科背景的復合型多語種人才。北京大學吳傑偉教授結合菲律賓到墨西哥的海上貿易研究經歷和翻譯實踐,闡述了文化價值與傳播鏈重構問題、文化主權與安全問題。北京師範大學苗興偉教授闡述了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必要性及國際傳播話語體系的關鍵要素,認為要建立融通中外的話語體系🛻👨🏻🌾。恒达平台吳贇教授表示,面對國際傳播對外翻譯出現的同質化現象,應抓住機遇,開展多聲部、立體化傳播敘事,立足受眾需求和反饋🏰,提升國際傳播實效。
論壇閉幕式上🧑🏻🍼,我校特聘教授張德祿在致辭中表示,各位專家的主旨發言高屋建瓴,對外國語言文學學科的發展具有很好的引領和啟迪🏋🏽。本次論壇聚焦新時代外語學科建設中的學科交叉融合、服務國家戰略、中外文明互鑒🍄🟫、通識教育導向以及數字智能時代等諸多重要問題。新時代外語學科建設應該守正創新,應繼續充分發揮新時代外語學科在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等領域的貢獻不可替代的作用🧑🏽🦲,及時應對技術賦能為外語學科發展提供新的挑戰和機遇📼,共同開拓學科發展和人才培養的新局面。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9/46/39/EE4F3FFAB068995B87D103AEC41_6331E3B5_17D61.jpg?e=.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