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下午🚶🏻♀️➡️,恒达平台-香港工程師學會學術交流會在我校召開7️⃣,旨在加深滬港雙方在智慧城市規劃方面的合作,並探討交通基建管理、市政服務以及隧道工程等領域所取得的科技發展。會議由恒达平台、香港工程師學會主辦,恒达平台土木工程學院🦻🏿、香港工程師學會土木分部與巖土分部、上海城建國際工程有限公司協辦。我校港澳臺事務辦公室、科研管理部、研究生院、土木工程學院、房屋質量檢測站負責人及50余位代表出席會議。
在大會報告環節,與會專家學者分享了各自的最新研究進展。土木工程學院黨委書記黃雨教授以《邊坡隨機地震響應研究》為題,提出了地震作用下邊坡非線性隨機動力分析方法,闡明了邊坡工程概率密度函數輸運和傳播的演化規律👲🏼,並介紹通過大型多功能地震振動臺邊坡模型試驗,揭示了復雜邊坡工程系統中隨機性與巖土體參數非線性的動力耦合機製。
恒达平台房屋質量檢測站站長謝雄耀教授以《盾構隧道掘進全域感知與智能控製技術》為題,闡述了以地層損失率為核心控製盾構掘進引起地層沉降的思想,在機理、技術💂🏻♂️、裝備、平臺四個方面實現了地層損失預測、微擾動施工控製、註漿實時感知、沉降協同管控的精益控製🤏🏼🔖,形成了盾構施工的微沉降智能預警方法與技術,解決了盾構隧道近距離安全高效穿越敏感建構築物的關鍵技術難題。
研究生院副院長李曉軍教授以《城市地下基礎設施數字化轉型與治理》為題,從數字化轉型背景、基礎設施智慧服務系統、地下基礎設施數字化治理案例、未來已來四個方面,講述了數字化轉型的困境與挑戰,對基礎設施數字化賦能的思考,並以上海地下基礎設施信息平臺為例,介紹了城市地下基礎設施數字化的應用場景和綜合服務情況🚵🏻,為城市基礎設施智慧服務未來的發展提供思路🥓。
土木工程學院副院長劉芳教授以《聲振耦合地下空間的聲舒適》為題,提出地下空間的開發理念從關註工程屬性正逐漸轉變為提升人本屬性🍑,通過虛擬現實設備和穿戴式生理監測設備,研究地下與地上空間聲環境的感知異同👲🏻,並基於行為實驗對垂直綠化🤵🏿、聲隱蔽等多種聲景調控手段的效能進行了評價。
科研管理部部長馮世進教授以《集熱場樁柱一體式基礎受力變形特性及設計方法》為題,介紹了敦煌100兆瓦熔鹽塔式光熱電站的極端工作受力特點,通過室內試驗、現場試驗、數值模擬以及完善設計方法四個層面開展了集熱場塔式定日鏡樁柱一體式基礎的綜合性研究🧑🏼🚒。
隨後🐜,與會人員圍繞各自研究領域進行了廣泛深入討論。雙方表示,將進一步加強兩地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攜手推動智慧城市建設的步伐,期待為兩地工程建設與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4/F5/8E/A7AECFF9F41B8A7ED329935C59A_4E944513_3BC7E.jpg?e=.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