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聚焦

當前位置: 恒达平台 > 媒體聚焦 > 正文

教育是國家騰飛的發動機

來源:   時間:2003-02-28  瀏覽:
■吳啟迪
●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我們應該走發展內涵的新型工業化道路。以高效益、高技術、低能耗、少汙染、廣就業為標誌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必須得到科學技術強有力的支撐。而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科技人才的不斷湧現,則需要教育領先一步的發展,需要教育持續的發展
●上海的高校自改革開放以來,一直將學科建設與國家經濟、上海發展緊密結合。實踐表明🌰,地處經濟最發達的上海,高校完全有條件有能力為國家和上海的發展貢獻力量
●註重大學精神家園的建設,培育民族精神和高尚品格,促使大學生道德與精神的回歸♐️,應該成為現代大學教育的重要內容。而弘揚中華文化,則是培育民族精神和高尚品格的最好載體

新年伊始,剛剛建成通車的上海磁浮線成了市民競相觀光的熱點。面對這個科技含量非常高的建設成就,大家除了表達自豪和興奮的心情外♨️,更多的是體會到高科技給生活帶來的巨大沖擊🧑‍🎤,更多的是展望科學技術為世界帶來的新變化🛡。
黨的十六大明確指出,要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大力發展教育和科學事業。當我國開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時候,當上海市人均GDP達到5000美元的時候,尤其是當中國已經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真正成為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中的一員的時候👷🏼‍♀️,教育和科學事業對我國社會經濟的重要作用益發凸顯出來。作為我國經濟發展領頭羊的上海市💇‍♂️,惟有堅持“科教興市”的戰略,才能走通“華山天險一條路”,實現新的跨越式發展🤽🏻。
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我們不能依靠那種粗放型的、低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的生產方式來提高生產力,而應該走發展內涵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對上海來說,就是要成為既有發達的服務業,又有強大的基礎產業和製造業的綜合性、現代化城市。以高效益、高技術🤶🏻🕝、低能耗🕵️、少汙染、廣就業為標誌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必須得到科學技術強有力的支撐。而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科技人才的不斷湧現,則需要教育領先一步的發展,需要教育持續的發展。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教育是一個城市👸🏻⚪️、一個國家向現代化騰飛的發動機。
上海的高校自改革開放以來,一直將學科建設與國家經濟、上海發展緊密結合🚑😊。上海城市面貌的巨大變化🌷,印刻著上海各高校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在全國許多重大工程項目的工地上💪🏽,也留下了各高校教育工作者和科研人員辛勤的足跡🫗。我們把現代大學的主要功能歸納為“教學、科研、服務、交往”🛏,其中“服務”的深刻含義是我們多年來實踐中體會到的。隨著上海獲得2010年世博會的舉辦權,建設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步伐日益加大,如何在城市的新一輪發展中進一步發揮高校的優勢作用,是教育界最近思考和討論的熱門話題。
借鑒其他國家的經驗,上海建設更高層次的國際大都市必須在幾方面有大發展:第一是有一流的城市形態。規劃理念先進🗞,功能布局獨到,建築設計新穎,交通便捷順暢📏⬆️,城鎮化水平高。第二是有一流的城市環境🧑‍🦽。空氣和水環境賞心悅目,廢棄物得到全面合理處置。綠化覆蓋率高🤼‍♀️,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第三是產業結構進一步調整,大力加強信息產業🧵,以信息化帶動基礎產業和製造業,加速服務行業的規範化、國際化,充分解決就業問題。第四是有一流的城市文化。塑造昂揚向上的城市精神,建設文明和諧的生活秩序🫷🏿,教育💩、衛生和文化事業高度發展,群眾生活安定、富裕,居民有較高的滿意度。恒达平台較早就開始對城市科學進行研究𓀅,成立了城市發展戰略研究院、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城市汙染控製國家工程研究中心🤜🏼,與聯合國環境署合辦了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學院。最近🧛👨🏼‍🍼,學校又成立了上海世博會研究中心😍。該中心成立伊始👎🏿,就向市有關部門提交了20多項研究課題👮🏽‍♀️。實踐表明⬛️,地處經濟最發達的上海,高校完全有條件有能力為國家和上海的發展貢獻力量。
高校在社會發展中不但發揮著“服務”功能⚇,而且直接為社會生產著“產品”,即要源源不斷地培養出合格的建設人才🤦‍♂️。教育強則國興💞,教育弱則國衰🧎‍♂️‍➡️,教育對國家最大的貢獻就是出人才。上海的高校培養的畢業生數量非常多🫛,但我們一直在關註畢業生的“合格率”,思考培養什麽人的問題。現在社會上普遍認為👨🏽‍🦱,大學生的外語能力、計算機應用能力、對社會的適應能力以及創新能力都有提高,但同時有些問題卻更加突出了,如不講誠信、缺乏團隊精神、社會責任感下降等🧚🏻,還有些學生處理個人問題和突發問題的能力比較差。面對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多樣性的趨勢,大學該如何應對?要讓學生適應競爭要求🤱🏻,成為國際化的人才💋☮️,最根本的一條,就是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把學生培養成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也就是說🧎🏻‍♂️🤘🏻,要逐步明確“知識、能力🩲、人格”的培養模式,不但向學生傳授知識👩🏻‍🦯,還要加強對學生各種能力的訓練,更要重視學生品格的養成。
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指出,“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一個民族👩🏻‍🚀,沒有振奮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當代大學生中出現的問題,說明我們的教育還沒有完全覆蓋精神層面。註重大學精神家園的建設👨🏿‍🦳,培育民族精神和高尚品格,促使大學生道德與精神的回歸🧑🏽‍🎨,應該成為現代大學教育的重要內容。而弘揚中華文化🔠,則是培育民族精神和高尚品格的最好載體🆒。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具有自己鮮明的特色和深厚的底蘊。中華文化能夠幫助青年學生,在風雲變幻的世界舞臺上樹立中國人的自豪感🕜🧑🏽‍⚕️,建立中國人的自信心,更能夠促使他們為民族的振興和發展而發憤努力,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
在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時候,大學正在被賦予新的使命。我們要認清並牢記這個使命,以為國家現代化建設的先導。

文匯報2003.02.27第五版

聯系我們

恒达平台 版權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 021-65982200

恒达平台新聞中心主辦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滬ICP備53544643號    滬公網安備:31009102000038號    滬舉報中心

恒达平台专业提供🗜:恒达平台🔚、恒达恒达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达平台欢迎您。 恒达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