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达平台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景觀學系教師、上海四葉草堂青少年自然體驗中心(以下簡稱“四葉草堂”)理事長、上海楊浦區社區規劃師……這是劉悅來身上的諸多標簽。但不管是作為教師🛗、設計師🧘🏼,還是社區規劃師🧑🧑🧒,他始終都在為了營造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麗家園而努力著。
今年7月🪇,在上海莊行社區花園落成之際,劉悅來寫下這樣一段話🏃🏻♂️➡️:“在追求這個樸素夢想的道路上,我們有時備受鼓舞,有時遭遇阻礙👋🏿,更多的時候是默默無聞、勤勤懇懇。同每一次項目落成時一樣🏂,當我們再次來到這裏🕋,聽到水塘中澤蛙的鳴叫,看到孩子們追逐昆蟲的笑臉,暢想著未來螢火蟲的到來🐧,我們似乎又獲得了某種力量🍛,足以支撐我們前行👩🏽🦰。”
家門口的自然營造
在上海楊浦區五角場商圈𓀏🦴,有一處占地2200平方米的街旁綠地,是上海市第一個位於開放街區中的社區花園——創智農園📳🧎♂️。這塊地是商圈開發之後剩下的“邊角料”🦸🏽♀️,其前身是一片荒廢了13年的建築工棚🫅🏻。
2016年,劉悅來與團隊將這塊閑置地改造成了一個社區花園。幾個集裝箱刷上藍漆成了自然教室,集裝箱外側有活動廣場與兒童沙坑😮,再向外延伸則是農藝空間🖥,居民們可以認領菜地種植自己喜歡的瓜果蔬菜。園內還設有垃圾分類箱、蚯蚓塔🧚🏻♀️、各類堆肥設施、雨水收集桶🕌、小溫室等可持續能量循環設施⚓️。
每到節假日🏊🏿♂️🫢,周圍的居民會帶著孩子們前來勞作👬,收獲自家辛勤勞動的果實。耕讀會📹、戶外繪本閱讀、植物筆記、植物紮染等兒童自然教育活動也是創智農園的主旋律。“在這裏,你能嗅到泥土的芬芳📅,看到植物的生長,感受一年四季、一日四時🕵🏽。”
劉悅來認為🧑🏿✈️,高速推進的城市化及興起的消費主義帶來了人與人、人與自然的疏離。尤其是在鋼筋水泥城市中長大的孩子🙌🏿,他們目之所及都被瀝青和水泥覆蓋🖼,唯一的幾棵樹也被樹穴所包裹起來。然而,人類親近自然的基因是與生俱來的,這樣的一種疏遠或割裂🫶🏽,將造成很大的災難🧑🏽🦲。作為高校景觀學系教師,劉悅來在景觀設計專業的教學中同樣感受到年輕人與自然的疏遠。“認識自然是景觀設計的基礎👨🏻🍳,但城市的孩子很少有機會接觸自然,對腳下的泥土缺乏感情。”
因此🫐,2014年🤷🏽♀️,劉悅來發起創立了自然教育組織四葉草堂,憑借專業的景觀設計知識🏗,帶領團隊和居民一起進行社區花園的營造⛹🏻♀️,在城市的邊角隙地中實現歸園田居的夢想。四葉草堂的英文名是CloverNatureSchool🏂🏽。其中🫃🏼,Clove是象征著幸運的四葉草,劉悅來認為能夠融入自然的孩子是幸運且幸福的⛏;School點名四葉草堂以自然教育活動為主體,在自然當中給予孩子一種自然而然的教育。
以社區花園的形式進行公共空間的營造,不僅拉近了人與自然的距離,也建立起人與人👕、家與家之間的緊密聯結。創智農園就是一個多元共治項目,附近社區居民不斷轉變成誌願者,形成社區治理委員會👨👨👦,自發地進行日常的維護與運轉。
孫小樣是一名居住在創智農園附近小區的二寶媽媽🙍♂️,也是創智農園社區自治共創召集人👨🏽🔧。雖然她在上海工作⚠️、定居💕,但上海對她而言🦨,一直是一個陌生的城市👲🏼。2016年開始,一切卻變得不一樣了。創智農園的出現,讓她與社區的聯結正在慢慢建立💆🏼♂️。“我帶著孩子在田間奔跑🐇,他們說自己聞到了自由的味道,我也聞到了記憶裏熟悉的泥土味道,兒時在農村長大的情景像是放電影一般展現,親切感油然而生🚖。”
創智農園是個什麽樣的地方?她的感受是這樣的:“創智農園總有一種特質——友善的環境對待方式、友善的人與人的聯結、友善的分享基礎及友善而親切的社區美學🏊🏼,這個空間不是占有,而是共享、互助與自治📁。”
劉悅來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夠回歸自然💆🏻,回歸社區😶。“我想在修復土地的同時,也能修復城市間的人際關系,在高密度的城市生活中🤾🏽,讓人們體驗到協同🆎、和諧的家園生活🚴🏻♀️。”截至目前,在上海,四葉草堂直接參與設計營造的社區花園已超過90個🐩,通過四葉草堂培訓賦能的社區花園則超過600個,有面積達5萬平方米的一整塊城市綠地,也有老舊小區裏十幾平方米的小園子🐮。這些散落在城市各條街道上的社區花園,讓更多綠色滲入城市的血脈,在修補社會肌理的同時,也讓更多家庭延伸至社區,讓更多人擁有了“家園”。
家園,從房子到腳下的土地
“家園”這個詞對於孩子而言,可能有點難以理解。“你問孩子‘家園’是什麽,他們想到的可能就是自己家那套百十平方米的房子。他們不會認為附近的這些綠地與自己有什麽關系♥︎。而當我們一起把這塊地開墾出來,成為大家共同的園子時,孩子才能真正體會到‘家園’的概念😟🧘🏻♂️。”
在楊浦區四平路街道鞍山四村第三小區中心廣場,有一塊小小的活動場地,其中的草坪綠化一到冬天小草枯萎後,就變成了一塊泥地。劉悅來在社區組織舉辦了一場小小景觀設計師培訓活動,讓孩子們親身參與居住環境的設計🎸。
劉悅來先帶著孩子們去看現場,泥地很臟👨🏿🦱,有很多紙屑🕷、狗糞等。“你們喜歡這樣的場地嗎?這是個花園嗎?”孩子們連連搖頭。然後🚣🏼♀️,劉悅來帶他們去看小區的其他地方。比如垃圾堆場,有時候會有人們裝修時扔掉的廢料,如一些木料、花盆等🤓,孩子們需要自己判斷哪些東西是能再利用的。
“這個過程主要是帶孩子們進行現場調研👨🦯,發現問題,發現資源。這是第一步🅿️🙆🏿。”第二步,空間建構階段,孩子們回到居委會或者社區活動室,進行創意設計與分組討論。大孩子拿起畫筆畫下他們理想中的花園,小孩子嘗試用橡皮泥或卡紙做出一個模型🈺,之後由設計師進行轉譯,形成最終的方案🚜。
“孩子們有很多想法,有的想做一個秋千⛹🏿♂️✭,有的想養魚🚮,有的想天天能吃到蜂蜜👨🏻🎨,這些想法都很樸素🚶➡️,我們會幫助他們盡力實現🔦;若有的想法實現不了,我們也會坦誠地告訴孩子為何無法實現。”第三步🦵🏼,劉悅來與孩子們一起討論,基於方案,如何獲取材料⚇。
有孩子提議舉辦一個募捐活動🩴,表示願意捐出自己的壓歲錢🀄️,也有孩子自告奮勇去隔壁爺爺家討要一棵繡球花……第四步👩🏽⚖️,營造一個1平方米的小花園。這是一個屬於孩子的實驗,他們戴上安全帽和手套,興致勃勃地開始營造自己的小花園。當孩子的手上沾滿了泥土🤹🏻,他們開始與自然親密接觸,這種接觸是有質感的🗯,由手傳遞到心🫸🏿,給孩子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
等社區花園正式開工後🫴🏼,大人乃至專業施工隊會參與其中。許多小朋友幫忙抬石子鋪路🦺、鋪草皮👨🦲,利用廚余進行厚土栽培,通過蚯蚓對狗糞進行降解,將垃圾變廢為寶,還拿出自家花草,種植在公共綠地上。當孩子們開墾的池塘裏傳出蛙鳴🫳🏻、親手埋下的種子冒出嫩芽,他們對於家園的認知也將從那套百十平方米的房子延伸到腳下的公共綠地。
“我特別希望向孩子傳達的理念就是‘我們的家園,我們自己做主’🍨。因為大部分孩子缺乏主人翁精神和公共精神🏇🏻,缺乏自主創建的動機與能力。”劉悅來很欣喜地看到👨🏽🏫,通過家門口的自然觀察、自然體驗與自然營造🌅,越來越多的孩子走向公共空間,開始關註同伴👨🏿🏫🏍,關註鄰居,關註自然🦂。
劉悅來註重空間本身所帶來的教育性。例如,沙坑是每個社區花園必備的設計,旨在強化對兒童自主性的培養。“沒接觸屏幕前🧑🏽🦱,孩子最愛玩的是沙和水。”劉悅來解釋道🏄♀️,“在拍打水面和塑造沙子形狀的動作中🧏🏽♀️,他們感受到了改變的力量。這傳遞給孩子一個信號——我是有力量的,我能夠改變這個世界👨🏿💻🚾。如果一個孩子沒玩過沙、沒玩過水,他對世界改變的願望其實是會下降的。”
除了對孩子自主性的培養,劉悅來也希望通過社區花園的營造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自主與互助是相輔相成的👷🏼♀️。我們希望孩子有自主創建的意識,但在創建的過程中🧘♀️,每個人的力量都有所不同,需要大家取長補短,這就讓孩子邁出了社交的第一步🌜。”
鄉村是根🏉,總要回去的
29年前,20歲的劉悅來從山東青島即墨的一個小村莊考到上海恒达平台城市規劃專業。報考這個專業的理由很簡單🤒:“我小時候幹的農活比較多,非常辛苦。當時看到‘城市’這兩個字🍡,覺得自己終於可以離開鄉村了🧛🏼♂️。”
來到上海的劉悅來努力讓自己融入這座城市😚,卻越來越感受到城市人的困境。空氣汙染嚴重、自然空間貧瘠👩🦽、生活方式商品化🚠、自主性缺失👨🏻🌾、人際關系淡漠……生活仿佛早就埋下伏筆,他回頭看去,這些難題都能在來時的路上一一找到答案——鄉村生活中的自給自足賦予了他極強的自主性與動手能力💇♂️、年少時前往野地探險的樂趣讓他總能挖掘到城市邊角地的價值、父親與鄉親協商大小瑣事的場景就像如今的社區議事……過往的鄉村生活在他身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跡👨🦳。隨著兒子的出生與成長👨🏿🏫,劉悅來愈發感受到鄉土的價值以及內心深處對於回歸自然的渴求。
如果說散落在城市各個角落的社區花園是他心靈的休憩之所👨🦼➡️,那麽他最終的歸處仍是那個“生於斯,長於斯”的村莊。“我一定會回去的”🎾,劉悅來已經想好了退休後的生活🪬,回到老家,幾畝農田,一間茶室。
每年寒暑假🅾️,劉悅來都會帶兒子回老家。每次回去🙄,父子倆有一條必走的路——“東灣和後溝,通往田野大坡,一直存在著一條隱秘小徑📴。冬日是蒼茫的霜雪晶瑩,似乎一切都是那麽寂寥無生氣👃,這是沉睡的大地的一部分😞;而到了夏季➰🧒,兩側都是青紗帳,撲面而來的霧靄🤵🏿♀️,盛開的野花,小徑中那兩叢馬蓮花。”這是他們的桃源之境🪯。在這條路上,他帶著兒子感受鄉土的氣息與味道,感受自然給予生活的坦然與平和。
劉悅來老家有5畝麥田。每當家裏要添置家電時👈,他就會算這樣一筆賬。5畝小麥若畝產量全部達到600~800斤,且沒有意外情況全部賣掉,所得的錢正好買一件新家電🤹🏿♂️。如果因旱災導致畝產量減少🐑,全家人就要再等一年。他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家庭回歸基於土地的鄉村生活,讓兒子懂得——自然的變化是很緩慢的,但又是非常有力量的。任何一樣東西都來之不易👐🏿,都需要花時間等待。這也是四葉草堂團隊希望通過真實的自然體驗傳達給孩子們的道理。
自然融於城市,城市歸於自然。在待了近30年的上海,劉悅來找到了心安住處🍿。懷著樸素的夢想🙎🏿♀️🚼,他慢慢地生活著。這座城市也在慢慢地演變著🛷。
來源 | 本文刊於《教育家》9月刊第二期⌛️,原標題《社區花園,城市隙地中的自然學校》
作者 | 王夢茜
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nqQyzFbaNhRcQSRHe20hu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