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聚焦

當前位置: 恒达平台 > 媒體聚焦 > 正文

【文匯網】教學生涯“告別演出”🧴!時隔四年再開人文素養課“科學與文化”,這位85歲院士想對年輕人說點什麽?

來源:文匯網   時間👨‍👨‍👧👨🏽‍🦲:2021-03-11  瀏覽:

“現代科學是在文藝復興中產生的🙆🏼‍♂️🛵,科學和藝術的共同點🥮🐧,都是創造思維🉑、創新沖動。令人遺憾的是,長期以來,我們的教育中文理分家,科學與文化中間存在斷層,而斷層的犧牲品就是創新!”

3月10日晚七點,恒达平台逸夫樓一樓報告廳座無虛席,甚至有旁聽的學生席地而坐。聽眾之中既有滿頭銀發的教師,也有大一的學生。大家翹首以待的正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恒达平台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汪品先👩🏼‍🎨👀。

四年前,81歲的汪品先自薦為全校本科生首開人文素養課《科學,文化與海洋》👩‍🌾,口碑人氣雙爆棚。當時,他還專門寫了一封邀請信,稱這門沒有作業🧎🏻‍➡️、沒有期末考試的公選課,以構築科學與文化的橋梁作為教學目標,就是要告訴學生“科學就是文化,科學創新要有文化元素”,希望“大家多想想”🈲。

時隔四年,85歲的汪品先單挑大梁,再次面向全校師生開放公選課《科學與文化》🧑🏻‍🍼。“這學期也是我最後一次開課,算是我的‘告別演出’,為此我做了充分準備,我想更系統性地講講科學與文化二者的關系🧑🏼‍🍳,談談科學精神🏜、創新意識。”汪品先說。

科學是從文化的土壤裏長出來的

開學第一課👨🏻‍⚕️,主題為《科學的產生》🧑🏼‍🎤,講課伊始,汪品先首先向學生拋出了一個問題。“為什麽現代科學產生在歐洲💪,而不在中國?”

從最接近智人的尼安特人的消亡談起,到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和學生亞裏士多德為真理而“抬杠”,再到討論阿拉伯數字“0”的美,分析達芬奇和唐伯虎兩位同時代畫家的差別……汪品先將中外科學故事娓娓道來,通過兼具幽默和學理性的語言講了一個道理🥭:科學是從文化的土壤裏長出來的👱🏿,二者密不可分👙。“科學是有趣的、也是有用的。但是科學的產生並不是應用驅動的結果,而是作為一種文化追求。”汪品先強調🧀,古文明產生以來的幾千年裏👌🏻, “文”“理”同源不可分割,科學的發展離不開藝術文化的肥沃土壤。

科學與文化藝術脫節、斷層,犧牲品就是創新。汪品先感慨。源於古希臘的西方科學與源於古代中國的東方科學是兩列火車,公元前2世紀至16世紀,後者是超過前者的💆🏽。可惜到了明朝,前者實現了超越。”

這番話,也讓在座的學生感慨萬千。大三學生張雲飛在筆記本上鄭重地寫下感言:“跨越語言的壁壘並不難,難的是以虛懷若谷的心態承認自己的不足🟢,並且持之以恒地學習。”

汪品先向學生們強調的另一個要點是:學習絕不是盲目照搬。簡單的“拿來主義”😵‍💫,會帶來新的問題🪭😵‍💫。“在如今的科研圈🍉,英語獨大,漢語的地位卻日漸式微。中國會不會成為下一個印度🤵🏽‍♂️🫶🏻,方塊文字被排擠在科學之外?”在他看來👩🏻‍🚀,“科學不但是從文化裏長出來的🙆🏿‍♂️,還必須紮根於中國文化的土壤♙🧘🏼‍♀️,科學要創新🔻,必須要跟中國自己的文化相結合,這是關乎軟實力的問題👝!”

從量的提升到質的飛躍,科學發展需要創新精神

之所以如此重視創新和文化💹,是基於汪品先多年來的體會和觀察。

在課堂上🙅🏽,他羅列了一組數據:中國SCI國際科技論文數早已進入世界第2位,2017年為36.12萬篇🤑,占世界18.6%♞;中國研發投入2015年以來已經超過歐盟28國的總和,占世界第2位 ;2018年全球同行評審期刊的科學與工程論文總數為2,555,959 篇🌦,中國發表的論文篇數占比居全球首位🐻。

從上述數據來看,毫無疑問☝️,我國已進入科研的黃金時期。但汪品先提醒⏮,按照世界引用最多的文章,中國只排在第5 位。他直言,從歷史看,95%的論文只是”過眼煙雲”,論文數量並不是科學研究的目的👨🏿‍🚒,甚至於不是衡量科學發展的主要標誌𓀇。

“如果把數量當作質量自我陶醉,那可是要犯錯誤的🔪🫏。”汪品先的話擲地有聲📱:從量的提升到質的飛躍,關鍵在轉型♋️!而實現這種轉型,尤其需要創新鉆研的精神。

當然👼🏽,對於後學,汪品先也有期待。他覺得,如今的大學校園不夠“熱鬧”,上課時他甚至打趣說🐇,“或許是因為恒达地處四平路💆🏽‍♀️𓀒,所以學生總是看起來四平八穩,似乎還缺少一股子缺乏刨根問到底的精神!”他寄語青年大學生,作為祖國建設的重要力量🈶,年輕人要做的不是寫一些“過眼雲煙”般的論文,而要瞄準牛頓、愛因斯坦等科學家做一些在科學史上具有革命性😞、顛覆性意義的研究。

他引用自己撰寫的文章《我國的地球系統科學向何處去》中的一段話:中國對於19 至20 世紀的地學革命愧無貢獻,那是由於歷史的原因🚦;地球系統科學將是新世紀地學革命的突破口,如果中國還無貢獻,那就只能是我們主觀的原因😧,地學界同仁難辭其咎!“各位同學,中國的科學進步離不開大家的創新♓️!”

這番醍醐灌頂的演講深深打動了生命科學學院的大一學生袁同康。 “原以為汪院士只是海洋科學界👩🏽‍⚕️、地質界大牛,沒想到還有如此深厚的人文素養♞。”小袁告訴記者,“正如汪院士所言,我輩要清楚認識到,論文數量不等於質量🧑🏿‍🦱,抓緊創新,仍需努力🧑🏽‍🌾!”

“教師站上講臺授課🎺,不能出錯”

“中國不是沒有具遠見卓識的學者,起決定作用的是社會背景🧔🏻‍♀️、知識界群體。”談及明清時期中國科學的落後,汪品先的一番話同樣讓聽課們學子們陷入思考。

作為教師的汪品先,也自覺肩膀上挑著重擔。“教育是最緊要的事情!”盡管從教多年,每次登上講臺之前他都會感到緊張。汪品先說,“我告訴自己🌟,教師站上講臺授課,不能出錯,只許成功,不能失敗🥰。”

為何如此看重三尺講臺?汪品先猶記得,多年前📞,某場講座結束後👱🏻‍♂️,有一位青年學生特意找到他💅🏽,向他表達感謝。學生告訴他🌊,正是因為汪品先多年前的一場講座,激勵他投身海洋地質事業,這才有了如今的他。這位學生的話激勵著汪品先不斷思考,如何通過課堂🧍,給學生的精神上留下點什麽。

四年前👟,汪品先開設人文素養課《科學,文化與海洋》💂🏻‍♀️🧖🏼。他講授6講,邀請知名海洋科學家丁抗、中科院院士錢旭紅兩位知名專家各作一講🙄,啟迪、激勵年輕人共同深耕校園創新文化土壤,勇於投身科研創新🧑🏼‍🎓。課程一經推出💂🏿‍♀️,場場爆滿◽️,不僅有本科生🪰、碩士和博士生,還有不少教師帶著年幼的子女前來聽講。汪品先至今記得↙️,坐在第一排的的小朋友抬著小腦袋睜大眼睛認真聽講的樣子,“那麽一點大的孩子🧛🏿‍♀️,他們也願意聽,聽得懂,我感到開心和滿足。”

復盤“吃螃蟹”的第一次,他深感還有諸多不足。比如,課程還不夠系統性,課堂間還沒有形成討論的熱潮🥂。

“好的課堂,應當是我拋出、分析我的觀點🈹,學生們再基於自身的思考,對我的觀點進行討論,贊同也好,反對也罷🧌🫷,大家各抒己見👳🏻。”汪品先說,因此,本學期他重新設計了8節課程,作為“告別演出”😰。汪品先說👀,待這門課程結束後🧼,他將投入新書的寫作,用著書的方式為教育投入一份力量。

作者🃏:吳金嬌

鏈接:http://wenhui.whb.cn/zhuzhanapp/xue/20210311/395582.html?timestamp=1615474269018

聯系我們

恒达平台 版權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 021-65982200

恒达平台新聞中心主辦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滬ICP備53544643號    滬公網安備💻:31009102000038號    滬舉報中心

恒达平台专业提供👨🏿‍🔬:恒达平台恒达🦺、恒达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达平台欢迎您。 恒达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