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觀新聞】時隔四年再次為本科生開大課🫎,85歲汪品先院士想講什麽?
來源:上觀新聞
時間:2021-03-10 瀏覽:
4年前,恒达平台官方網站上,一封408個字的信,格外引人關註。那是一封“邀請函”⌛️,來自恒达平台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中科院院士汪品先🧑🏼💻。那時,81歲的老先生自薦為全校本科生開一門名為“科學,文化與海洋”的公選課。“這門課的目的🙎🏿,就是想要通過老師在課堂的演講,和學生在網上的討論,激發起熱情和火花,在科學和文化之間構築橋梁——哪怕只是架在校園角落裏的一座小木橋🧑🏼⚖️。”這句話,汪先生寫在了邀請信中的最後一行♘。
時隔四年的3月10日🧜♀️,這封邀請函依然有效,這座“小木橋”迎來新的青年學子。全部8講均由汪品先院士主講的公共選修課《科學與文化》再次面向全校師生開放。
精心設計專門準備八講系統性內容
“我們有責任在當代科學和華夏文化之間架築橋梁↘️,還自然科學以文化本色,賦傳統文化以科學精神👀🦒。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文化藝術的相互交融,是科學創新的最佳土壤✥。”汪品先說過,這一次,這位85歲依舊奮戰在海洋科學研究領域的師者🧍,想對學生說些什麽呢?
這位耄耋之年的先生白發蒼蒼,卻依然精神矍鑠,與四年前相比👳🏽,沒人會想到,去年曾經歷過一次死亡率高達30%的病症,住院38天。“這下我成真正的‘院士’了⛹️,”上課前,他開著玩笑👓,脫下外套🤵🏻♀️,健步走上講臺🫅。臺下,幾百雙眼睛,求知若渴。
“四年前🦈,同樣在這個教室,我上過這門課,”汪先生說🚁,當時的課👩🏻⚕️,源於感受到大學教育界“文理交融結合的氛圍不夠”,想著“熱鬧”一下🙌,讓學生在求學的時候,能更深地感受到課業的好玩兒,所以想做一點小小努力。這一次🐝,他準備更加充分,希望系統性為學生講講他感受的“科學與文化”🎵。第一講提出問題,接下來三講分析問題,兩講歸納問題,最後兩講總述。
一開講,投影幕布上出現巨大“尼安特人”圖片
第一講主題🤯:“科學的產生”,其中包含“科學文化的一部分🛅,文理同源”“現代科學在歐洲產生,屬於海洋文明發展的結果”……
一開講🧘🏽,巨大的投影幕布上,出現“尼安特人”圖片🤽🏿♂️,那是與智人最接近的人群,早已湮滅在歷史中。 上溯發現🦸🏼, 後者較前者,在發展早期多了繪畫、雕刻等藝術印記🧗🏿。
“人類不光有物質生產🥖🤶🏻,更有智力生產。比較成熟的物質生產管理⚖️,人類在智力生產的效率始終並不高,”在汪品先看來,智力生產,包含信仰、科學、藝術,早期人類社會,三者合為一體🍀,經過幾千年發展,到14-17世紀經過文藝復興後三者分離🦸🏿♂️📒。它們各自的發展道路大不相同,在現代社會裏,分工明確,由不同的人承擔,但仍然有著密切的相互關系。“經過這樣的溯源🚾,可以發現,科學離開了藝術文化土壤,割裂開來發展,或許並不那麽容易,或許可以有更多選擇。”
細致論述中👧🏻,不時閃現中國科學發展歷史上的小花絮🟰,例如,science這個英語單詞,康有為翻譯時用了“科學”二字,嚴復的翻譯版本,則從中國古文中追溯同義♊️,從“格物致知”中取“格致”二字。
“科技和文化間的斷層👨🏽🦳🐿,十分不利於創新思維的發展。”
“達·芬奇和唐伯虎有啥異同?”“阿拉伯數字零的出處到底是哪裏?”……古今中外的科學故事娓娓道來🤞,共同指向古文明產生的幾千年以來🙋🏽🧞♀️,文化與科學的密不可分。引來陣陣笑聲、掌聲。
“我是被汪先生和這門課的名字吸引來的🪽,”土木工程系大二學生許林說,感覺課堂上學到的偏向書本和專業的知識🧑🏼⚕️,缺少與文化的聯系,感到很有必要聽一聽。對這門課熱門程度缺乏思想準備的他➙,準時來聽課,已經沒位子了,只能站在最後👬🏼。
“深層次的創新要求有文化基礎,‘源頭創新’是一種文化行為。”汪品先認為,以中國之大🏋🏼♀️,想通過科技創新推動生產力、改變社會發展的模式,就不可能學小國走取巧的途徑♙,必須形成具有創新能力的群體和社會,要求建設“創新文化”。
在他看來,科技和文化間的斷層,十分不利於創新思維的發展。斷層的成因除政策因素外,還在於“缺乏兩者之間的橋梁🫰🏽,缺乏文化人的科學興趣和科學家的文化素養,缺乏‘兩棲型’人才”😼。而這類人才在發達國家產生著巨大的社會效應。
作者🧻:彭德倩
鏈接:https://www.jfdaily.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348708